2018,金融業可持續發展重心在哪?

這兩天,參加2018金融可持續發展座談會,篩選幾段發言和大家分享,萬里智庫高級研究員、央視財經制片人趙悅認為,當前越來越感覺到金融領域存在供給側改革的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推進高質量的發展,這對金融行業來說,也意味著必須向金融供給的高質量改革,現在我們存在一定的金融需求和供給錯配的問題,有很多金融產品是不是對應上了實體企業的切實需要?我們為此的金融創新是不是需要認真思考一下?是不是對正了?前些年美國次貸危機時,有人說過金融創新猛於虎,因為華爾街整出來的次級貸創新令人眼花繚亂,最後演變成金融風險,我們現在提出要防範金融風險,那麼金融創新還要不要?如何平衡金融活力和金融風險的辯證關係?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

2018,金融業可持續發展重心在哪?

(萬里智庫高級研究員 趙悅)

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志勤表示,金融創新問題要慎重。因為現在以創新的名義進行的假創新、虛創新、空創新給市場的破壞力很大。創新的目的是什麼?如果就是提高經濟效益,就是讓某人、某個集團的效益最大化,一旦到這個程度,這個創新就不是創新了,而是賺錢工具了,也就是變相的槓桿或者變相的馬甲。這種做法對市場的破壞,遠遠比因循守舊,墨守陳規大的多。金融是國家經濟的承重牆,我們必須認真愛護和維護它的安全。

2018,金融業可持續發展重心在哪?

(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劉志勤)

平安集團黨委副書記黃寶新在談到金融創新與風險的辯證關係時認為,要看到金融科技對風險的影響。一方面,我們利用金融科技去防範風險,不管是系統性,還是具體到一個企業的風險。但是反過來講,金融科技的發展,也增加了風險防範的難度,它是一個乘數效應。在這方面,平安自己非常有體會。我們現在整個平安的綜合金融體系裡面,無論是保險、投資,還是互聯網、還是醫療健康,全部把金融科技嵌入進去防範風險,做的很好。另外,金融科技創新的監管,從國家層面和監管部門來講,有一些想法,但管得不夠,不具體。對金融科技這一塊怎麼去規範,怎麼去引導,現在還缺具體的制度。

2018,金融業可持續發展重心在哪?

(平安集團黨委副書記 黃寶新)

2018,金融業可持續發展重心在哪?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電建原董事長 範集湘)

對於金融業如何進一步服務實體經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建原董事長範集湘說到去泉州調研構建親清政商關係落實情況的經歷,“泉州的GDP當中,非公經濟貢獻是90%以上,我們和當地實力較強的幾位非公企業的董事長座談,當時調研的主題是親清政商關係的問題。我說你們總結一句話,目前當前最迫切的、最主要的困難是什麼?所有的董事長異口同聲說,我們的貸款難、貸款貴,已經影響到我們的發展了。像他們這種明星企業,而且在國外有份額有品牌,所有的金融機構跟他們都是短期貸款,都是一年期,沒有中期,沒有長期。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要投資,但金融機構對風險的判斷很任性,有時候過度的風險意識一出來就收貸,企業在創新升級上對銀行沒預期,對中期貸款沒有預期。要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就是真正的親清。調研以後我的結論是,一個國家實體經濟強,金融則強;實體經濟軟,金融則弱;實體經濟可持續,金融業必然可持續。我建議政府應更加重視並切實將中央的總體要求加快轉換成接地氣、可執行、可量化、可考核、可監督的具體政策、措施、辦法、規定、細則並切實貫徹落實,更加有力紮實地創造更加寬鬆、規範、便利的營商環境,然後引導、支持、幫助規範實體企業健康發展。這是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