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古:解决明朝与蒙古鞑靼边患近百年安全的一代名将

王崇古是明朝重臣,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明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南)人,是明朝有名的边疆大臣。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中进士,任刑部主事,历任安庆、汝宁知府,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隆庆四年,改总督山西、宜大军务,终兵部尚书。

隆庆和议后,因功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后又进太子太保。他长期担任明朝的封疆大吏,大力加强北方边镇的防御,多次指挥明军击败蒙古贵族军队的进犯;特别是他力主和实施接受把汉那吉来归和俺答封贡互市,使嘉靖以来非常紧张的蒙汉关系得以改善,这更是王崇古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

王崇古:解决明朝与蒙古鞑靼边患近百年安全的一代名将

功著边陲累升迁

王崇古是明朝有名的守边将领之一。当时,倭寇是沿海地区的主要祸患。王崇古在常镇任兵备副使时,曾在夏港把倭寇打得大败。当倭寇逃走时,他率兵一直追至靖江,将其歼灭。以后,同俞大猷多次出海,袭击倭寇,立下战功,晋升为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王崇古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他喜欢兵法,而且注重研究地形,到宁夏后,对边塞的各险要地势,大都作过调查。平时,他身先士卒,督修战守工事,做好边地防务工作。还注意侦察敌情,瓦解敌人。一遇有利时机就率领士兵主动出击,袭扰敌人的巢穴。由于王崇古采取了这些措施,敌人多次入侵其它地域,而“宁夏独完”。因镇守宁夏有功,王崇古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当时,河套一带为吉能(东蒙古人鞑靼吉囊之子)所占,他们不断向内地袭扰。总督陈其学既无兵略之才,又无指挥之能,屡战屡败,不少将士白白牺牲。为了解除吉能对陕西、宁夏、甘肃的威胁,扭转不利局面,朝廷提拔王崇古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王崇古一到任,采取一系列措施,重新作了部署安排。

他把权力下放,要求抚臣用军法指挥战争,并绘成地图,拟定作战方案,分别交给赵岢、雷龙诸将。由于加强了防范,准备充分,加上指挥得力,因此,使边境局势逐渐好转。着力免袭扰河东一带时,他指挥大将雷龙偷偷出兵兴武,去袭击着力免的营寨,杀死和俘虏很多敌人。当吉能又一次犯边时,他迅速指挥边防部队前去阻击,并移营于白城子,同时令雷龙由花马池、长城关出兵,去进行攻击,结果大胜返而。

王崇古在陕七年,因屡立战功,被提升为右都御史。

收复俺答除边患

明朝时,边患十分严重。从河套起,东到宣府(今宣化)、大同(今大同)边界,都是吉囊的弟弟俺答驻扎。再东的蓟州以北一带,也为俺答占据。俺答积极活动,招纳了明人赵全,仿效汉人建立城廓宫殿,还常常深入忻(今忻州)、代(今代县),骑兵甚至深入到平阳(临汾)、灵石及潞安(长治)以北。

从嘉靖二十年(1541年)起三十多年的时间,边患不断。守边大臣因为不能平患而遭受处罚的甚多。有的边将去向敌人行贿、求和,反中敌人诡计,为敌所用;有的汉人从外族部落中自动归来,反被边将杀死,冒功请赏;“敌情不可得,而军中动静敌辄知”。

王崇古却不然,他治边有方,也有威望。朝廷派他总督宣(宣化)、大(大同)、山西军务,他一到任,就颁布禁令:禁止守边士卒随便出入边塞,同时,派出有经验的侦察人员深入敌方了解情况。还发布告示,号召陷入敌地的军民归来。

不久,就有许多军民不断回到内地。由于朝廷首辅张居正的正确决策和支持,加之王崇古办事有策略,终于通过各种办法使俺答之孙把汉那吉也归降了明朝,进而使俺答受封为王,答应以后不再入犯大同。后来,连吉能也听从明王朝之命。至此,北部地区的边患终于消除了。

王崇古:解决明朝与蒙古鞑靼边患近百年安全的一代名将

王崇古自任职以后,“身历七镇,功著边陲”。他建功立业之时,正值张居正当朝。虽然有人暗中向世宗进谗言,说他的坏话,但有正直的大臣为他辩护,使他的军事才能得以发挥,王崇古能做到这些,张居正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王崇占在隆庆和议的过程中起的作用

王崇古妥善处理把汉那吉归明事件,使明代紧张的蒙汉关系有了转机。

把汉那吉是蒙古族鞑靼部首领俺答汗的孙子。隆庆四年十月,把汉那吉因与俺答发生矛盾,又听说崇古招徕降人的政策,于是率妻子及部属十余人归附明朝。大同巡抚方逢时一面派人报告王崇古,一面派人接待把汉那吉。

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到王崇古面前:对把汉那吉的归附,究竟是接受还是拒绝?这一事件的处理直接关系到明朝与当时蒙古族中最强大的鞑靼部的关系。而此时俺答已调兵“分道人犯,索把汉甚急。”明朝与蒙古族的关系处于千钓一发之际。

王崇古与方逢时商讨后,认为这是打破僵局,改善蒙汉关系的契机。

于是他与方逢时联名上疏,提出处理把汉归附事件的上、中、下二策。他们认为,应接受把汉归附,“宜给之宅舍,授之职衔,丰其汽禀,易其服用,以悦其心;严防出入,禁绝交通,以虞其诈。。岁月既久,果无异心,徐为录用,俾其自效。若俺答果肆勒兵,近边索取,则明行晓告,许其生还,谕以祸福,因与为市;责令俺答将板升诸逆贼首赵全等押解送还送,被掠人口悉放南归,然后优加赏给,以礼遣还。”

这份奏疏送至朝廷,“朝议纷然”,御史饶仁侃、武尚贤、叶梦熊等激烈反对接受把汉归附,以至兵部尚书郭乾不知所措。只是由于明穆宗和阁巨高拱、张居正的支持,王崇古的意见才被采纳,穆宗下诏封把汉那吉为指挥使。

王崇古执行朝廷的命令,并针对俺答调兵临边索要把汉的情况,一面下令边军做好防御准备,一面与方逢时定计,派遣鲍崇德将明朝厚待把汉的情况告诉俺答。当俺答派使者来了解虚实时,王崇古让把汉诽衣金带见使者。

王崇古:解决明朝与蒙古鞑靼边患近百年安全的一代名将

俺答得知后大喜,鲍崇德即告诉俺答,“但缚扳升诸叛人赵全等,旦送至,把汉即夕返矣。”于是俺答于十二月将叛将赵全、李自馨等人收捕,执送大同。

王崇古劝说并礼送把汉那吉回到俺答处。俺答“遣使报谢,誓不犯不同。”把汉归附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完全可能使本已紧张的蒙汉关系进一步恶化。但由于三崇古作为具体处理此事的封疆大吏,与方逢时一起根据实际情况和蒙汉双方的利益作出正确的对策,然后在朝廷支持下妥善处理了把汉归附事件,从而为明朝蒙汉关系的改善打开了通道。

王崇古还力排众议,坚持俺答封贡主张,使之得以实现。

当把汉归附事件得以妥善理之时,俺答提出:“天子幸封吾为玉,水长北方,诸部孰敢为患?”

这时王崇古一面命令沿边官兵不要出塞烧荒捣巢,一面向朝廷上疏,主张“应俯顺夷情量为封锡,定其岁贡之额期,示以赏赉之等第。”给事中章端甫请敕崇古无邀近功,忽远虑。”

王崇古:解决明朝与蒙古鞑靼边患近百年安全的一代名将

【内阁廷议】

王崇古虽从阁臣高拱、张居正、张四维给他的信中已经明知廷臣中对这个问题的激烈争议,但他仍坚持自己的止确意见,一再上疏明确提出:

“在俺答行辈为尊,众莫敢违,或可封一王号;其各酋长,必须各授一官。……方可羁糜众酋,免复东西窥犯”。并指出这次俺答请封乞通贡“万非昔时两地为市,辱国费财、玩寇自宽之比”;“俺酋既已两次遣使,若重为拂逆,非惟阻其向化之念,抑亦挑其忿憾之心,职恐边方自此又多事也”;

“今其稽颗向顺,乃拒之而不纳;及其跳梁怒背,又抚之而下能,不几于失策那?”王崇古还在《确议封贡事宜疏》中全面提出赐封、通贡、互市的主张,对比了这次俺答请封乞贡与嘉靖问仇鸾开马市的不同,驳斥了反对派“先帝禁开马市”的理由,又一次肯定了封贡互市的必要性。

当明穆宗下诏就王崇古的奏疏由兵部召集廷议时,“定国公徐文壁、吏部左侍郎张网维等22人皆以为可许;英国公张溶、户部尚书张守直等17人以为不可许;工部尚书朱衡等5人以为封贡便,互市不便。。。,。。。。廷议中意见分歧很大。

直到三月下旬,才由明穆宗作出裁决,由于王崇古的意见理由充足,对封贡的具体实施有周密的考虑与安排,因此他的建议得到朝廷的批准并付之实施。

由于工崇古的周密筹划和悉心管理,明朝北方边境的蒙汉互市,从隆庆五年开始,不断迅速发展。仅以宣府、大同、山西三处互市成交的马匹数为例,隆庆五年共7030匹,隆庆六年共7845匹,万历元年为9103匹,万历二年达27000多匹.

隆庆和议成功,俺答封贡互市的实现,从根本了改善了明朝蒙汉关系,促进了蒙汉双方的经济发展,加强了民族团结,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获得巩固和发展。

隆庆和议意义之巨大和影响之深远,因而在隆庆和议中卓有贡献的王崇古,其历史功绩理应彪炳于史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