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如何采用攻心之术?

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是那个年代宰相的办公机构。自唐朝起,担任宰相者多是进士出身。因此,中书门下成为文士把控的重要部门。可如今,这里却充满了清算文士的喧嚣。正座上,胥吏出身的新任宰相杨邠,正在呵斥另一位宰相苏逢吉:“国家财政丰裕,军队强大,这才是当务之急。至于舞文弄墨和礼乐制度,有什么可在意的!”

苏逢吉不满,却无可奈何。

文人如何采用攻心之术?

苏逢吉

杨邠以枢密使兼任宰相,大权独揽。如今的郭威也已是大汉枢密使,掌管征伐。他们还把胥吏出身的三司使(约为今日财政部长)王章也拉来做宰相,加上掌管禁军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结成了胥吏与武人的政治联盟。

苏逢吉是首席顾命大臣,但却和另两名文士宰相被架空。他没考过进士,不学无术,品德欠优,但毕竟勉强明白秩序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现在,满朝蔑视文治,将制度建设弃之一旁,政局云山雾罩,前途昏暗不明。

清晨的开封城,尚未被宰臣们的争执吵醒。初绽的阳光,透不过朦胧的纱帐。空冷的寒气中,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刚刚加宰相衔的枢密使郭威,没空理会中书门下里的吵闹。他正急匆匆赶往太师府,拜见文人的精神领袖——冯道。

到刘承祐即位为止,冯道先后在燕、唐、晋、辽、汉五个朝廷里做过官,侍奉过十位皇帝,而且最近二十年,基本不是做宰相,就是做名望最高的三公、三师,位子比皇帝坐得都稳。可这样的荣耀,却成为人们诟病他朝秦暮楚的铁证。

冯道对这些诟病颇不以为意,他是个干实事的人,对虚名倒是无所谓。可偏偏他现在身居高位,却无半点实权,门可罗雀,空有虚尊。

这是唐亡以来,文人最不得志的时代。

不过,郭威倒不认为冯道已成明日黄花。郭威知道,冯道的力量,并不在于朝廷给他多大权力。冯道一句话,往往能够扭转天下颓势。

唐庄宗李存勖为晋王时,因赌气而要“退位让贤”。冯道力谏“若让敌人知道,以为我们君臣不和”,浇灭了李存勖的肝火。

文人如何采用攻心之术?

李存勖

唐明宗李嗣源自恃谷物丰收,冯道只用一首诗,就敲醒了盲目喜悦的皇帝。

辽太宗耶律德光入主中原,冯道一句“此时百姓,就算佛祖也救不了,只有皇帝能救”,保住了中原百姓未受夷灭之祸。

曲言达意,文士冯道以自己的方式,忍辱负重,默默影响着武夫执掌的国家,往往能够四两拨千斤。犹如眼前的弥漫大雾,谁又能想到,在雾气背后,是一派锦绣河山?

乾祐元年上半年,大汉西部的护国军节度使李守贞、永兴军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三镇相继叛乱,朝廷派去镇压的军队屡战不胜。三镇仿佛巨石,压垮了汉国的右肩。为了拨平这千斤之叛,即将率军西征的郭威认为,一定要请出冯道的四两之言。

许多人不理解郭威的举动。他们并不相信,冯道这个世故老头儿,能对军事征伐提出建设性意见。更何况,世人皆知,冯道不谈兵。

郭威摇摇头。当年唐晋两朝都欲对外用兵,挑起战火,冯道当然不谈兵;如今出兵是为了平叛,还我天下太平,冯道怎会不谈?

此刻的太师府内,一片清冷。

文人如何采用攻心之术?

郭威

和太师府一样清冷的,还有太师冯道的心。当年手握军政大权的宰相,如今却像个致仕老朽,困在府中,荒度残年。

冯道穿着简单的布服,慢慢品着碧涧香茗。这是来自荆南峡州的特贡,堪称山南诸州茶茗的最上品。那清澈明绿的茶汤,映了窗外的红叶,彷佛流火,遍染青潭。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凉阴一雀下,旭日乱鸦分。

面对郭雀儿的到来,外表清冷的冯道,终究掩不住内心的波澜。满朝文武皆称文士无用,郭威居然还能想起老夫。这个郭威,不简单。

不简单的郭威,此行的目的却很简单——询问平定三镇之策。冯道一如既往,淡如清茶地道:“李守贞自恃老将,军心归附。文仲你不要爱惜朝廷的财物,多多赏赐给士卒,这样士卒自会归心于你,李守贞之势也就不攻自破了。”

花重钱,让士兵为自己效力,这不是五代时期的“优良传统”吗?冯老儿果然又在敷衍应酬,明哲保身。

可是郭威已经知晓了冯道的意图。冯道什么都没说,也什么都说了。

赏赐士卒,这是方法;收买人心,才是目的。目的只有一个,达成目的的方法却有很多。既要保证官军旗开得胜,又要保证人望不旁落统帅,这是当时所有谋臣都要面对的棘手问题。冯道的言语半遮半掩,可谓煞费苦心。

文人如何采用攻心之术?

冯道

只是,冯道的半句话既已出口,就不能阻止郭威去参透后半句了。

攻心,这就是后半句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