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一汽大眾首款SUV T-ROC?——3

大眾雖然在國內銷量一直都非常好,但是在SUV產品方面卻非常保守,長期以來僅有上汽大眾途觀一款緊湊級SUV國產銷售,2017年才引入了第二款SUV車型大眾途昂,這款車同樣是在上汽大眾生產。

作為大眾在國內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一汽大眾一直沒能生產大眾品牌SUV車型,這與同級對手的各種SUV雙車戰術相比明顯吃了大虧。

所幸,大眾終於還是沒忘了一汽,將自家旗下的第四款SUV車型——T-ROC安排在了一汽大眾進行國產,中文名稱命名為探歌,補上了一汽大眾長期以來的一個短板。

T-ROC這款車發佈時間挺早,在2017年3月的日內瓦車展上就已經亮相。不過,它的國產版本相對海外版還是有一些明顯的區別,其中最大的改動就是迎合國內市場的加長:相比海外版,國產的探歌車身尺寸加長84mm,軸距加長77mm之後達到了2680mm,已經是一輛緊湊級SUV的軸距尺寸了。作為對比,上一代老途觀軸距為2684mm,本田CR-V和豐田榮放的軸距均為2660mm。

所以,大眾對探歌的定位是緊湊型SUV,與它比較接近的同級產品有日產逍客、JEEP指南者等。

如何評價一汽大眾首款SUV T-ROC?——3

從一名汽車研發數據管理工程師的視角來看,探歌一個很大的優點是其基於大眾的MQB平臺研發製造,從而繼承了大量來自MQB平臺上更高端車型的技術元素。

大眾是最早提出平臺化汽車研發,並進行實踐的大型車企之一,不過其早期的平臺如PQ25,PQ34之類平臺化的程度還很低,不同級別車型之間共享技術有限。從大眾推出MQB平臺技術以後,不同級別車型之間共享的技術有了質的突破。

現在的平臺化研發方式,一般是把整車分為Platform(平臺)和Tophat(上車體)兩部分分開研發。其中,Platform(平臺)部分主要是各種可以共用的架構件,包括下車體、發動機艙、懸架和車輪、動力總成及附屬的燃油、冷卻、進排氣等系統、整車電氣架構等等,這些架構件的性能基本就決定了整車的性能水平,開發週期長、成本高,所以共用程度也很高,理論上講,車型普及量越大,平攤到每款車型上的研發成本就越少;

Tophat部分主要包括上車體、外飾件、內飾件等等,這部分是在整車流程中開發的,每個車型都不太一樣,共用程度低,開發週期較短;

如何評價一汽大眾首款SUV T-ROC?——3

平臺化的研發模式,讓MQB平臺上的車型共享了很多技術,在成本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低端車用上高端車的技術元素也成為了可能。

探歌從MQB平臺得到的第一個好處,是與途觀L結構幾乎完全相同的多連桿獨立懸架。探歌僅最低配採用了扭力梁懸架,其他車型都標配了多連桿獨立懸架,而且其結構見下面對比圖,螺旋彈簧、減震器、下襬臂的結構和佈置方式等,與中型SUV途觀L幾乎完全相同。這也意味著探歌的操縱性能、駕乘舒適性有了結構方面的堅實保障。

如何評價一汽大眾首款SUV T-ROC?——3

如何評價一汽大眾首款SUV T-ROC?——3

探歌採用MQB的第二個好處,是得益於靈活可變的軸距而達成的短前後懸、長軸距設計。作為一款定位於小尺寸的緊湊型SUV,探歌的車身長度並不算太長,為4318mm,而它的軸距卻長達2680mm,比一些標準尺寸的緊湊型SUV還要更長。短前後懸、長軸距的設計賦予了探歌較大的車內淨空間。當然,由於探歌本身的定位,其空間還是無法與標準尺寸的緊湊SUV相比,只能說在入門緊湊SUV這個級別中空間表現還算不錯。

如何評價一汽大眾首款SUV T-ROC?——3

探歌採用MQB的第三個好處,是得到了MQB平臺上的先進電氣架構支持。在傳統的汽車開發模式下,每個車型的電氣系統區別較大,共用程度較低,一些定位較低的車型受制於成本因素,電氣設備系統往往比較簡陋。而定位較低的探歌卻具備全液晶儀表盤、多媒體系統、自適應巡航、城市安全系統、疲勞駕駛提示、LED自動頭燈等一系列高級別車型上的電氣化設施,MQB平臺下新的電氣化架構功不可沒。

如何評價一汽大眾首款SUV T-ROC?——3

最後寫點工程師視角的感受。

大眾作為平臺化汽車研發的發起者和實踐者,一直不遺餘力的在自家研發體系中推行平臺化,MQB平臺作為面向經濟型車的主力平臺,已經衍生出了數十款車型,而且這個數量還在不斷的增加。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數據,MQB平臺車型的銷量佔大眾總銷量比重超過60%,具體數字記不太清楚了,這個誇張的數據也能看出大眾從研發MQB平臺中得到的好處:

鉅額的研發成本被龐大的銷量所攤平、稀釋,產品的研發製造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同時對消費者來說,中低端車型也能在價格不高的前提下共享更高級別車型的技術,花不多的錢,買到更高級的享受,消費者和廠家都得到了益處,可以說是雙贏。

筆者所在的車企也在大規模的推廣平臺化研發,而且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正在研發中的多個項目,相互之間都有大量的零件共用和借用,不僅降低了研發工程師的工作量,也減少了零部件開發、採購的成本。

不過,相比大眾MQB平臺的高度普及程度,我們的平臺數量還是太多、太雜,共用程度也比不上MQB平臺,需要努力的地方還有很多。但我相信,平臺化研發是正確的方向,先進的平臺研發體系最終達到的是消費者和廠家的雙贏,這一點我在探歌上面再一次得到了印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