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大概是最諷刺的片名了

劉傑導演的新片《寶貝兒》今天上映了,我今天也會在杭州和南京做兩場觀影團,和導演劉傑一起聊聊這部電影。

其實想想挺有意思的,因為《寶貝兒》,實在是一個太諷刺的片名。實際上,影片中並沒有人是真的寶貝兒,每個人都是被傷害與被放棄的。

這多少會有些傷感,但卻也正是《寶貝兒》這部電影試圖傳達給我們的。

從九月亮相多倫多電影節,到之後的西班牙聖巴斯蒂安電影節,再到不久前的平遙電影節,《寶貝兒》已經在不少電影節都放映過了,且都有不錯的反響。

之前我們陸陸續續也介紹過一些。

IMDB評分有8.1分。

寶貝兒,大概是最諷刺的片名了

爛番茄現有的六個外國媒體評價也都是好評。

寶貝兒,大概是最諷刺的片名了

《名利場》的評價肯定了劉傑能準確描繪“新工人階級的生存現狀”,既有抓人的情節,又有真實的質感。

寶貝兒,大概是最諷刺的片名了

《CINEMA SCOPE》則肯定了影片的緊湊節奏,但又保持了情感的剋制,避免過度煽情。

寶貝兒,大概是最諷刺的片名了

而就像我們之前在十月新片前瞻時候說的那樣,無論你怎麼看待這部《寶貝兒》,這都是本月非常熱門的一部華語片。當然,很多人關注的重心都是楊冪。

而對楊冪來說,《寶貝兒》可能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影片。雖然本片的投資或許遠不如她之前參與的很多大片,但這卻是她必須要選擇的一部電影。

這也是《寶貝兒》非常有趣的一個地方,它背後展現出的,是流量明星在年齡逐漸變大之後,必須面臨的一個選擇。

明星這個行業終究還是青春飯。無論多受歡迎的流量,可能用不上幾年,都會被一批又一批的更年輕、更美麗的面孔所取代。

寶貝兒,大概是最諷刺的片名了

《寶貝兒》主創在平遙電影節

尤其對於內地的女明星,可能壓力會更大。畢竟男星還有一個40歲回春的機會,而女星過了40歲,行業留給她的可能就實在太少了(就像我們之前為什麼要反覆聊《如懿傳》的周迅)。

剛剛在多倫多度過32歲生日的楊冪,自然也要面臨這個問題:如何從流量明星,變成一個有更長銀幕生命力的演員。

所以,總覺得她選擇《寶貝兒》這樣的電影,也是想要給自己這樣一次機會。

寶貝兒,大概是最諷刺的片名了

瞭解過一些幕後訪談之後,確實可以感受到,這樣一部文藝片、以及劉傑作為一名個人風格強烈的文藝片導演,和楊冪不斷磨合的過程,都是很新奇的體驗。

劉傑一直都很強調讓演員進入角色、忘掉自我,呈現出自己最真實的狀態。他形容自己的拍攝風格就是這樣,“有狀態才拍,沒狀態、想不明白,就不拍了”。

所以一個顯著的特點是,他從《青春派》開始,就主張不給演員劇本,讓他們沒辦法提前準備。這樣才可以避免照本宣科的表演,讓演員不得不在現場承受壓力,激發出“更多本能的、意料之外的東西”。

但對於楊冪這樣一個高強度地出演商業片和電視劇的人而言,她需要服從的是另外一種商業規則。

在平遙,劉傑提到楊冪的表演,會舉例說她剛來到片場的時候,演十條都可以一模一樣。這就是拍攝電視劇時養成的習慣,為了讓不同機位可以無縫銜接,她需要這樣高效和職業化的表演方式。

更早年李少紅拍《新紅樓夢》的時候,也提到過這一點:因為楊冪從小待在攝製組,對演戲太過習以為常,所以早早地有了一套自己表演的程序。

而劉傑所要做的,就是一點一點地把楊冪本人的習慣磨掉,讓她設身處地進入到角色中去,變成江萌。

寶貝兒,大概是最諷刺的片名了

為了實現這樣一個轉變,這部電影前前後後、吃過殺青飯又回頭來補拍,重拍了兩次,花掉了九個月的時間。

最早說好75天拍攝,之後又補拍,讓楊冪不斷地回到劇組,又和她的經紀人一點點磨、把其他工作排開,從兩天磨到一個月。雙方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難以形容的。

劉傑對楊冪的調教,同樣也是偏體驗式的。

在片場,他絕對不允許有人照顧楊冪,還總是讓她一個人待著,“在街邊被晾著”;甚至還要求楊冪一直保持江萌的形體和走路方式。他也基本不給她任何鼓勵,因為這個角色的狀態就是需要一直被人打壓。他希望她完全忘掉自己大明星的那一面。

一直到最後,劉傑還是認為楊冪狀態最好的時候,是在她生病發高燒39度的時候。從身到心,她整個人呈現出來的疲憊,正是這部電影所需要的。

寶貝兒,大概是最諷刺的片名了

不光從來沒有拿到過劇本,他們拍攝的時候也總在不斷嘗試。很多時候一場戲雖然成片只保留了一秒鐘,拍攝卻花費了十幾二十天,就是因為他們要在現場不斷去摸索,換各種場景、情緒和臺詞,完成非常多的素材。楊冪也是一直到進組才知道自己要學南京話,手語也是現場學。這些都是壓力。

劉傑從來不指導楊冪“這場戲你應該怎麼拍”,只會說“你覺得這時候江萌心裡在想什麼?她會怎麼做?”。這都是一些心理層面的東西。甚至於他自己講戲,每次也都不一樣,好像總是在推翻自己,總有新的想法出現。

但無論如何,最根本的一點是,“要記住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永遠是用那個人的思維去行事。”

寶貝兒,大概是最諷刺的片名了

如今看採訪,聊到江萌這個角色,你也確實能感受到楊冪對她的思考。包括一些造型和細節,本身的邏輯也是契合人物的。

因為江萌生理有缺陷、內分泌不好,所以她才會皮膚黝黑、臉上長色斑,所以楊冪也需要全程畫“大濃妝”,甚至直接在臉上塗鞋油做雀斑。

寶貝兒,大概是最諷刺的片名了

也因為她“出生的時候就有生理缺陷,缺氧、腦子會有點問題”,所以才用直直的眼神看人,還總是會說一些重複性的語言。

這個脾氣執拗、性格很軸、特別一根筋的女孩,未必會是那種傳統意義上比較有觀眾緣的角色。但她最初吸引到劉傑的,也正是她眼神裡的那股倔勁兒。

寶貝兒,大概是最諷刺的片名了

當然,這種挑戰是否會成功、或至少能被觀眾接納,還要等待更多評價。但起碼,她選擇走出這一步,就足以說明對自己職業生涯的一種規劃與考量。

或許年過三十之後,所有的流量明星都要面臨這樣一個選擇。除非,你只是想撈幾年熱錢就徹底歸隱。而楊冪這次能否成功,我們也要繼續看之後的聲音。

當然,除了楊冪,《寶貝兒》更該關注的其實還是導演劉傑。

寶貝兒,大概是最諷刺的片名了

從處女作長片《馬背上的法庭》開始,他的電影就一直不缺乏關注。不單入圍過不少國內外的電影節,也拿過一些有分量的獎。

《馬背上的法庭》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的最佳影片,還曾經在法國院線連續上片50周,創造了當時大陸影片在法國的公映紀錄。

寶貝兒,大概是最諷刺的片名了

《馬背上的法庭》

第二部作品《透析》拿到了四項金馬獎提名,並且獲得了最佳原著劇本。

寶貝兒,大概是最諷刺的片名了

《透析》

在《寶貝兒》之前,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可能是和董子健合作的《青春派》。看似只是關於高考的命題作文,但劉傑卻處理得流暢自然。影片在豆瓣有七萬多人評價, 而且也有7.4分的成績。

當時董子健還只是個高中生,憑藉這部處女作就讓他提名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

寶貝兒,大概是最諷刺的片名了

劉傑的大部分電影都是現實主義題材,《寶貝兒》同樣也不例外。

雖然影片契機只是他偶然去朋友的福利院的一次參觀,但為了拍好這部電影,他也花了大量的時間四處奔走,去醫院、福利院、殘協、殘疾人基金會等等地方做調研和採訪。影片的籌備整整花了九年時間。

如今看成片,你會發現影片其實涵蓋了多個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又都是一脈相承、互為首尾的。

主角是一個因為嚴重先天缺陷而被父母拋棄、在寄養家庭中長大的女孩,而在她身上,你能看到一個缺陷嬰兒的一生都困難重重:30%的新生兒在出生前後便面臨死亡,40%會有終身殘疾,只有剩餘30%經過治療和矯正是能夠恢復的。

寶貝兒,大概是最諷刺的片名了

哪怕是足夠幸運,能像楊冪飾演的江萌一樣,在寄養的非親家庭中長大,她依然無法健全。她的心智無法健全,生理有缺陷。更糟糕的是,永遠也不會有真正的“家人”。

在整部電影裡,江萌一直在問:為什麼?

為什麼中國的缺陷兒佔新出生嬰兒的5.6%之多,每年有將近100萬個新生嬰兒屬於缺陷兒。基數如此之大的人群,卻完全沒有出現在主流人群的視野裡?

為什麼她明明已經經過治療和矯正,還要活在白眼和偏見裡,只能找到最苦、最累、最底層的工作?

為什麼寄養關係不等於收養關係,她明明被養母撫養長大,法律卻規定她不能為母親養老送終,只能一個回福利院,一個被送去養老院?

寶貝兒,大概是最諷刺的片名了

她試圖拯救另一個棄嬰,但做出遺棄行為的父母也沒有被塑造成故事的反派。從另一個層面來說,觀眾也很容易對郭京飛飾演的缺陷嬰兒的父親產生共情。

遺棄自己的孩子,這對他已經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本身是很難回答“為什麼”的。然而江萌卻一再追問他、指責他,將他鮮血淋漓的傷口撕開。

郭京飛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三天三夜沒有睡覺。片中他的戲份雖然不算多,但每一次出場都渾身是戲。父親的立場,對於這部電影也尤其重要。

寶貝兒,大概是最諷刺的片名了

作為導演,劉傑的立場是完全中立的,正因為他在設定人物時沒有“站隊”,所以影片才能相對客觀地呈現出雙方的觀點,最終也試圖引出更為深度的思考。

他會刻意地避免煽情和賣慘。採訪中楊冪提到,有好幾場戲她演到最後,劉傑坐在監視器後面看哭了。但這些令他如此感動的戲,最後都被剪掉了。

因為任何太過煽情的東西,都會“影響整個議題,影響這個東西的討論”,而這是劉傑不希望看到的。

寶貝兒,大概是最諷刺的片名了

到最後,影片也沒有給出答案。你甚至會覺得結局是絕望的,但這也充滿了生活冰冷的底色。

江萌的疑問,徐父的疑問,乃至於觀眾的疑問,同樣也是導演的疑問。《寶貝兒》,大概就是這樣一部帶著問題的影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