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 、 银行 、 保险相继暴动背后 大盘见底可能性有多大?

近期大家都在谈“政策底”,何为政策底,因市场跌到已经无法忍受的程度被迫出手救市而产生的底部反弹,就叫做政策底。可以看到两个因素:1)市场长期下跌;2)利好政策出台。

那么现在的情况正好符合这两点。那么问题来了,这波证券、银行、保险(金三胖)相继暴动的行情,能推升大盘多高,会否是昙花一现。

我们首先看这轮暴跌行情背后的担忧。

1)贸易战。这是外部因素,中兴事件敲醒了我们沉睡的强国梦,技术创新之路还有漫长路程要走。特朗普的政策是双边谈判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它有资本有底气硬碰硬,你打我一拳,我就打回你两拳,也算回本还有赚。所在这种政策影响下,看看我们跟美国的贸易数据就知道,我们耗不过它(3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2)美联储加息。汇率都快到7了。新兴市场年中一波惨跌。我们也是新兴市场啊。

3)股权质押爆仓风险,也是近期市场最为担心的。这次救市重点集体关注的问题均指向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问题。所以,这个我重点说说。

根据中登所的数据估算,A股整体处于股权质押的市值约为4.2万亿,占A股总市值的10%,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26%。其中,约有8000-9000亿元市值的股票已跌至平仓线附近(一般保障倍数为140%),占A股总市值约2%,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约5%。(券商研报数据)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2日,今年以来股票质押规模最大的是申万宏源,其中未解押的交易股份参考市值为821.08亿,其次是海通证券597.56亿,还有银河503.44亿,其他券商未解押的股票质押规模都在500亿以下,但也是规模排名靠前的券商。

市场谚语说道,利空出尽就是利好。

贸易战和美联储加息影响更在长期,因为短期影响已经在年内跌势中反映差不多了。短期新的风险在于股权质押会否大面积爆仓。

显然,有人比我们更加担心。近期以来,高层密集发声稳定市场情绪,都说要做点什么排除风险。券商、保险、银行、地方政府、国资也都参与进来。

关键在于真正落实的资金有多少?

土豪政府先行动了。深圳开口就是数百亿排除股权质押和债权风险。其它土豪的地方政府紧接着上。

另外,券商也跟着行动了,为啥,再不行动,质押担保的股票要自己慢慢卖了!

券商中国10月23日披露,参与出资的11家券商都是大型的上市券商,

分别是中信、海通、国泰君安、申万宏源、国信、银河、华泰、招商、广发、中信建投、中金公司。据了解,上述券商出资规模不等,有的券商承诺出资不超20亿,有的券商意向出资25亿元。

券商显然是最有创新精神的,不可能自己全出,搞个集合资管计划吧。

根据方案,首次由11家券商达成出资210亿元设立母资管计划的意向,由此作为引导资金支持各家券商分别设立若干子资管计划。多渠道吸引资金,以形成1000亿元总规模的资管计划,专项用于帮助有发展前景的上市公司纾解股权质押困难,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不过会算数的朋友会发现,不太对。1000亿+数百亿,也就不到2000亿。前面说的可是8000-9000亿元的规模啊。而一旦持续下跌,跌到平仓线附近的规模会继续增加。

所以一句话,看政策力度吧,还不够。

但中期来说,如果持续宽松放水,那么我们货币就很惨,快破7了。一旦攻破,又是覆水难收。

言归正传,现下行情怎么判断。

前面说了,短期看政策效果及力度,中期还是比较担忧的,谈逆转为时过早。

短期来说,我们看外资最近比较活跃的。

最大RQFII,A股ETF–南方A50 ETF获得今年以来破纪录申购,继周一净流入3560万美元后,周二又流入超过9560万美元,两日总共净流入超1.3亿美元。

再看看沪深股通的资金流入情况:沪市是流入,深市是流出。

想想沪市都是些什么板块,大金融。而深市是白酒、家电。

证券 、 银行 、 保险相继暴动背后 大盘见底可能性有多大?

证券 、 银行 、 保险相继暴动背后 大盘见底可能性有多大?

看看走势方面:

上证50指数,如果能守住2460的话,后面资金做多的信心还是会延续的。否则就出场观望了。

上证指数,缺口阻力有点大。能洗洗盘,会向上考验2800左右。

证券 、 银行 、 保险相继暴动背后 大盘见底可能性有多大?

证券 、 银行 、 保险相继暴动背后 大盘见底可能性有多大?

声明:投资有风险,本文只是个人观点分享,不构成投资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