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互联网保险极力反对“返还型”保险?

为什么互联网保险极力反对“返还型”保险?

买健康险选择"返还型"还是"消费型"?"小公司"靠谱吗?(文末有福利)

最近小编读了一篇文章,叫做"为什么劝你不要轻易卖保险?"

文中提到:

"很多年前,市面上开始流行一种"超级全能"的保险,意思是可以起到"有病治病,没病领钱"的作用。健康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但如果它"顺便"也有不错的收益,也是很完美的!很多人都想趁着年轻时把保险买齐,可以把养老、孩子读书的学费给解决了。

只要认真算算,这种全能的保险,保障低且不说,标榜的高收益,其实也没有银行定期高。一旦交了钱过了犹豫期,想退出来就麻烦了。"

1年前,小编对上述一概而论反对"返还型"说法,小编还是很赞成的,因为那时候小编还在"互联网保险"领域。

互联网保险领域,有几个特点:

  1. 相对便宜
  2. 多为纯消费型(为了尽量价格低)
  3. 产品相对简单(比如:重疾产品一般不会绑定医疗、意外、寿险、教育年金等)
为什么互联网保险极力反对“返还型”保险?

由于互联网线上消费者本身的特质,高于3000元的产品不适合网上销售,再加上保险的复杂性,作为互联网保险的经营者,成交转化率会非常低,所以互联网的网红保险产品通常都具备上面三个特点。

互联网保险,直接面对国内巨无霸的传统保险公司"大而全"、"返还型"、"分红型"保险的挑战,为了保住地盘,互相"黑"也就在所难免了。

互联网保险来批评传统保险公司的观点:

为什么互联网保险极力反对“返还型”保险?

  1. 贵,坑。大的传统保险公司的运营、广告成本、销售人员的人力成本和佣金特别高,所以他们产品就会很贵!
  2. 产品复杂。一张保单绑定了很多附加险种,不利于主险种的性价比的对比。专门坑有些"人傻钱多"的人和读不懂条款的老年人!
  3. 返还型产品里面的返还部分属于投资,投资部分收益率低!

听上去Diss的理由还挺有道理的是吗?

听听传统保险批评互联网保险的观点:

为什么互联网保险极力反对“返还型”保险?

  1. 互网保险都是小公司,实力不行,买了不踏实
  2. 没有代理人服务,理赔的时候会没人管
  3. 客户居住地城市可能没有该"小公司"的办公服务地点,有问题找不到人

一. 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在国内,保险公司不分大小,看偿付实力和产品本身。

2019年最新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数据,四家保险公司目前要警惕:

中法人寿:D级 偿付充足率 -8469%

长安人寿:D级 偿付充足率 -162.65%

珠江人寿:C级 偿付充足率 131.2%

百年人寿:C级 偿付充足率 121.82%

中国几百家保险公司,只要是偿付能力足够强,没有所谓大小的区别,只要和合法注册在中国的保险企业,都不是“小公司”,在中国银保监会的监管下,都是有保障的。

为什么互联网保险极力反对“返还型”保险?

鼎鼎大名百年人寿,很出名,以前的股东是王思聪,去年刚把股份卖了。熟悉互联网保险的朋友肯定会很熟悉,因为他们家的产品特点出了名的"便宜"!更新换代的速度也非常快,很勤奋、互联网渠道业绩非常强的一家保险公司,几乎所有互联网保险平台都会推荐他们家的某一款产品,可谓是对用户"性价比高"、对销售平台"佣金更高",一度红到不行,令很多保险公司"眼红"。

可是,便宜一定是好事吗?保险这东西,如果因为就是为了定价便宜,吸引大批用户投保,承保的保额很高,实际可承担的理赔金不足,那么对于客户,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为什么互联网保险极力反对“返还型”保险?

虽然中国保险公司不允许破产倒闭,只能被兼并重组,但是偿付充足率差的公司,说明了资金实力不足,或者现金流很差

,很有可能是在亏损运行。

保监会有一条规定,对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 60% ,或综合偿付能力低于120% 的公司,需要列为非现场检查的重点对象。

偿付能力充足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的。偿付能力过高,有可能代表资本的使用效率低,会摊薄股东的资本回报水平。他们的分红型产品,分红的年收益率会有影响。

有些朋友会考虑到,就算现在某些“小公司”的偿付能力达标,不代表未来他们不会"挂科"。这个举一反三的思考非常有意义,历史上还有哪些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曾经很差的?由于篇幅的限制,就需要大家去网上查一查了。

所以,"小",是不必担心的。

二. 返还型、分红型的产品一定投资收益低吗?

为什么互联网保险极力反对“返还型”保险?

客户交的保费,保险公司:

  • 留出一部分钱来作为偿付保险责任(重疾、身故、医疗等)理赔(消费型)
  • 还会剩余一部分用来作为保险金融机构的险资用来投资,从而获得投资利润以及客户的收益(返还型)

我们来看两种场景:

第一种场景返还趋向型。如果你每年交10000元买了"返还型"终身的重疾险(带身故责任),一辈子都没有患重疾,那么交的20年的保费,最后还能拿回来给子孙。这种思想和逻辑有错吗?并没有。

第二种场景消费趋向型。如果你每年交5000元买了消费型的定期重疾险(保到70周岁),刚交了2年保费不幸身患癌症,直接获赔50万,那么这种逻辑和观点也没问题。

关键在于:

第一种场景,钱虽然能拿回来,但是保终身的返还型比保到70岁纯消费型每年多交的5000元,年回报率是多少?

为什么互联网保险极力反对“返还型”保险?

第二种场景,只有患重疾,才有"回报"。但是,你如果交满20年,一直到70岁都没有患重疾,1分钱拿不回来。你的投资回报率可能是0,你是否也欣然接受?

就像我们买车险一样,车险每年的保费是不会退给我们的。

你会倾向选择哪个?

  • 如果自认为患重疾几率不高,而且保费支付多一些对个人负担不大,会选择第一个
  • 如果自认为患重疾几率高,而且手头比较紧,保费支付压力大,会选择第二个

选择因人而异,各有所好。就像投资软件在你投资之前都会给你进行投资偏好和抗风险能力测试,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所以,泛泛的贬低"返还型"保险的观点,是立不住脚的。

如果你觉得自己:

  1. 患重疾概率可能不高,但是也害怕万一
  2. 身故有高保额赔偿
  3. 希望交的保费最终可以收回来而且还有增值
  4. 保费支付能力相对高的话

那就来仔细分析和对比下买哪里的重疾险"返还部分"的投资价值高:

"每年多交的钱当存款和投资是否划算",争论的核心焦点,在于多交的那部分钱的收益比银行理财等理财产品高吗?

为什么互联网保险极力反对“返还型”保险?

从上面的详细对比,香港"加裕智倍保"(典型的返还型,带身故责任的终身重疾险)对比国内险守卫者一号(消费型,现在已经已经下线):

  1. 重疾险,总保费:香港比大陆的多交12%
  2. 30年后,现金价值:香港比大陆的多97.2%;重疾和身故保额:香港比大陆的多44.6%
  3. 50年后,现金价值:香港比大陆的多341%;重疾和身故保额:香港比大陆的多232%

以上对比,香港重疾险完胜中国大陆重疾险。

比纯“消费型”产品多交的那部分保费,年收益率是多少?

年保费10290元 = 保障部分5000元(类似车险的纯消费部分) + 投资理财部分5290元

每年投入的投资理财本金为:5290元

投资期:25年

经过复利计算表格计算:

(请看下面IRR复利计算结果)

为什么互联网保险极力反对“返还型”保险?

年化复利收益率计算表格

第10年,如果退保,是亏损的,年投资回报IRR复利率:-13.98%

第20年,如果退保,分红滚存已经开始发力,年投资回报IRR复利率:5.981%

第30年,如果退保,年投资IRR复利回报率:5.986%

投资 5290元 x 25年 = 13.225万元,回报 38.741万元,30年翻了将近3倍。

总结:

前25年:

  • 每年5000元用于终身保障重疾和身故(50-75万递增保额,癌症多次赔付);
  • 每年5290元投资部分,产生将近年化6%复利的投资回报率

这样的返还型的重疾险,你们觉得"返还型"还坑吗?

欢迎关注蛋蛋爱财,一个说实话的财经自媒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