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為何有“楚河漢界”?看“楚河漢界”歷史劃分?現在還有嗎?

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設一長條空間分隔雙方,上寫"楚河"、"漢界"。

這一棋盤設置,取材於"楚漢相爭"。以小小的四方棋盤,紀念數千年前那場強弱反轉、縱橫南北的歷史事件。

象棋為何有“楚河漢界”?看“楚河漢界”歷史劃分?現在還有嗎?

"楚河漢界"具體位置在哪裡?

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楚漢之爭開始。

公元前205年5月,劉邦敗於彭城,退守滎陽,雙方進入戰略對峙階段。戰略相持兩年又五個月。公元前203年9月,楚漢議和,項羽東撤。劉邦全軍東擊,於公元前202年12月滅楚軍,項羽自刎死。

楚漢相爭約4年,其中一半時間處於軍事對峙時期,軍事分界線就是"楚河漢界"的由來。

這一軍事分界線的核心是滎陽(古滎陽城)、成皋(原汜水縣,虎牢關),該地北臨黃河、南接嵩山、西依邙山、東連平原、中間有廣武山,是中西部山區、東部平原的交匯處。依山傍河,易守難攻。

以滎陽、成皋為中心,軍事分界線向南北延伸。

北線,沿黃河西岸(當時黃河自武陟縣經滑縣東北流),以汲縣(今衛輝縣)、淇縣為北翼據點。

南線,利用嵩山、伏牛山諸山脈為屏障,以宛(今南陽)、武關為南翼據點。

象棋為何有“楚河漢界”?看“楚河漢界”歷史劃分?現在還有嗎?

楚漢之爭中豐富的軍事智慧

象棋棋盤標上"楚河漢界",不僅因為這是歷史上重要的軍事攻守線,更是源於楚漢戰爭中豐富的軍事智慧。

以弱勝強——劉邦前期實力、戰力均不如項羽,屢遭挫敗,先採取守勢,後爭取主動,陷敵於疲於奔命,強弱轉換,終獲勝利。

鞏固後方——公元前205年,劉邦回關中,平定章邯,立太子儲君,任蕭何為相,遷徙饑民就食於蜀漢,發兵戍守關中四境邊塞。由此,後方穩固,成為劉邦根據地,人力、物資源源不斷補給前方,漢軍戰力不斷增強。

反觀項羽,其後方多為平原,難守易攻,根據地彭城多次經敵人破壞,還有彭越、英布、田橫在後方割據。

開闢第二戰場——劉邦派遣韓信,北向攻取項羽的附屬諸侯,破魏、代、趙、燕、齊,既剪除了楚國的羽翼,又開闢第二戰場,在北面向項羽形成包圍之勢。

爭取外援——除漢軍外,劉邦還爭取了彭越、英布等其他諸侯的支持。項羽外援不斷減少,有時甚至東西奔馳、兩線作戰。

主動作戰——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再牢固的城池,只知堅守,難保不被攻勢所破。

劉邦4次主動作戰:第1次由成皋南向宛、葉,第2次由宛、葉向成皋,第3次由成皋北向修武,第4次由修武戰回成皋。

正是這4次主動作戰、機動作戰,劉邦由劣勢轉為均勢,再轉為優勢,確保了滎陽、成皋的核心防線。而項羽則陷於奔命,四處救火、被動應戰。

游擊戰術——劉邦與彭越、英布組成戰略同盟,對項羽形成西、北、南三面的軍事存在。利用這一優勢,展開游擊戰術。

如,劉邦在宛葉、修武對抗項羽時,兩次使彭越突襲彭城附近的楚糧運樞紐,威脅打擊楚後方,項羽不得不還擊彭越。項羽至,彭越引兵自退。

計謀頻出——兵者,詭道也。戰爭,守正出奇方可致勝。楚漢在滎陽、成皋相爭中,既有劉邦的反間計逼走范增、疑兵計用紀信做替身,也有項羽烹殺太公的殺父威脅,無所不用其極。

喜好酒色、多年亭長的劉邦可能更嫻熟一些,出身貴族、徒嗜勇力的項羽臉皮還是不夠厚。

項羽曰:"天下洶洶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而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

劉邦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

"鬥智不鬥力",用於象棋也很合適。

象棋為何有“楚河漢界”?看“楚河漢界”歷史劃分?現在還有嗎?

"楚河漢界"還存在嗎?

2000多年過去了,"楚河漢界"還存在嗎?

嵩山、邙山、伏牛山依然矗立,但黃河已換了容妝。

黃河已從漢朝的自武陟縣東北流向,改成現在的東向流淌,至蘭考方改為東北流向。

由此,滎陽、成皋北邊的"楚河"已不復存在,南邊依賈魯河、嵩山、伏牛山諸山脈的"漢界"仍依稀可辨。

同時,"楚河漢界"的中心——滎陽、成皋,也在歷史變遷中模糊不清。

原因也是黃河河道的變動。

公元1086—1093年,黃河下游河道出豫西山地後,主河道趨向南岸,水勢直衝廣武山。到明朝時,廣武山北邊灘地衝塌殆盡,原來廣武山的"東北"走向改成了"東南"走向。

古滎陽城已無,成皋(原汜水縣)也無。

現在,在河南滎陽廣武山上,有"楚河漢界"紀念點。雖不是核心戰場,但屬於楚漢戰爭區域,也可遙想當年金戈鐵馬場景。

在這裡手局一盤,學劉邦"鬥智不鬥力",說不定靈感迸發、棋藝精進。

象棋為何有“楚河漢界”?看“楚河漢界”歷史劃分?現在還有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