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炒油”巨亏?两高管被停职,幕后“灰犀牛”到底是什么

撰文 | 菲尼克斯

2018年国内的最后几个证券交易日,对中石化来说非常难熬。

12月27日下午A股开盘后,中国石化突然“闪崩”,收盘最终大跌6.75%,其港股当天也跌了4.68%。业内认为,这源于有外媒报道:中国石化旗下的全资子公司“联合石化”疑似发生交易亏损且主要负责人已因工作原因停职。


中石化“炒油”巨亏?两高管被停职,幕后“灰犀牛”到底是什么


当天晚间,中国石化发布公告证明了上述报道:公司了解到子公司联合石化在某些原油交易过程中因油价下跌产生部分损失,公司正在评估具体情况。公告同时表示:联合石化总经理陈波和党委书记詹麒因工作原因停职,由副总经理陈岗主持行政工作;目前,联合石化生产经营情况一切正常。

这份公告并未说明联合石化两高管停职的具体原因。不过,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有联合石化的内部人士透露,两人被停职的原因是“公司下半年市场严重误判,影响巨大”。

根据公开资料,联合石化全称为“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1993年注册,注册资本30亿元,主要业务为原油及石化产品贸易。《中国石化报》2018年11月15日的头版头条报道中称:联合石化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贸易公司,2017年进口原油1.85亿吨,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44%。

12月28日,中金公司发布研报,估算联合石化的交易损失可能是因为采取了买入看涨期权的同时,卖出看跌期权的策略;大多数亏损可能产生于卖出看跌期权的过程中。因为一旦市场出现极端下跌的情况,这样的策略就会有巨大的亏损风险。而现实的市场情况是,自2018年9月底以来,国际油价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美国油价从76美元高位下跌至40美元附近,跌幅高达47%;布伦特原油从86美元跌到50美元,跌幅同样超过40%。


中石化“炒油”巨亏?两高管被停职,幕后“灰犀牛”到底是什么


而之前网络上流传的一些说法称,联合石化的总经理陈波“在70多美元的时候做多原油期货,据说买了3000万-7000万桶,给公司亏了数十亿美元。”

当然,这个亏损数额究竟是多少,目前并不能确认。但可以查证,陈波在2018年9月底的年度亚太石油会议上称,鉴于全球市场当前的供需态势,原油价格在每桶60-80美元是正常的,对油价看涨。

并且,人们可以知道的是,12月28日中国石化A股再次下跌3.81%,H股下跌5.088%,两天之内在两个证券市场上市值共蒸发681亿元人民币。

有不少人惊呼中石化遇上了“黑天鹅”。然而,从近十几年的实例来看,大型央企“炒油”巨亏的悲剧一再重演,这不能不让人思考:历次相似事件背后或许并不是“黑天鹅”,而是一只只体积庞大的“灰犀牛”。


中石化“炒油”巨亏?两高管被停职,幕后“灰犀牛”到底是什么


中石化此次“炒油”亏损的消息一出,很多人立即将之与2004年中航油事件对比,认为两者非常相似。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油集团的子公司,当时也是进行了石油期权的交易,只不过,彼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是看跌油价。而后来国际油价一路飙升,它又出售大量看涨期权,并且没有及时止损,导致最后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时任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的陈久霖因“公司没有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呈报亏损”等罪名,被当地法院判处入狱服刑四年零三个月。


中石化“炒油”巨亏?两高管被停职,幕后“灰犀牛”到底是什么


2008年,东航也因为“炒油”,买入和此次联合石化同样的石油金融衍生品,最后操作不当,巨亏60多亿元人民币。

这样的类似案例还有不少。理论上,这些大型企业在进行金融产品投资时,都有一套完整的风险控制流程。例如,据媒体报道,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风险管理手册》与其它国际石油公司操作规定基本一致;公司内部也有风险管理委员会,由七人组成,包括四名专职人员、一个运作部主任、财务部主任和一名财务经理,均为新加坡公司员工。风险控制的基本结构是从交易员-风险管理委员会-内审部交叉检查-总裁-董事会,层层上报。每名交易员亏损20万美元时,交易员要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亏损达37.5万美元时,向总裁汇报;亏损50万美元时,必须斩仓。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最后损失达5.5亿美元,这意味着要触及其内部规定的斩仓线1100次。所以,有制度却不执行,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空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也好,东航也罢,他们的决策层在面对事件中最初产生的数额尚小的亏损时,其实和许多股市散户的“赌徒心理”并无二致:寄希望于市场行情会发生扭转,就可以翻盘盈利,抵销当下的浮亏;这样,就把之前设置的止损标准抛之脑后,或者一再延迟决策,结果没想到“地板之下还有地下室”,一亏再亏,酿成悲剧。这样的人性弱点,千百年来早已有之。


中石化“炒油”巨亏?两高管被停职,幕后“灰犀牛”到底是什么


也有人认为,不少企业栽在高管的相关知识、能力不足。中投证券金融衍生品部总经理张晓东数年前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就表示:中航油、东航等购买金融产品巨亏的事件暴露出企业的决策层对相关金融知识并不了解,却又购买一些过于“高级”的金融衍生品。“这就好像没学过加减乘除,却直接接触微积分了。”另有业内人士表示:金融产品交易是一块非常特别的领域,它很新变动很快,它的逻辑是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可学的;这对企业的决策层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同时,中航油、东航以及此次中石化亏损事件中,向企业销售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中都有高盛等国际投行的身影,这在某些业内人士看来,或许并不是巧合。张晓东曾表示:许多个人投资者和国企有“媚外”心态,把高盛和一些国际投行“神化”了,仰视它,匍匐在它的面前,这样是很可悲的。他指出,实际上有些事件中,国际投行对中国企业存在金融欺诈行为。


中石化“炒油”巨亏?两高管被停职,幕后“灰犀牛”到底是什么


菲尼克斯认为,中石化应该认真对待、彻底调查后把这次事件的来龙去脉尤其是“灰犀牛”因素到底有哪些,透明地公之于众,以为自身和他者警诫。因为中石化代表的是大型央企,如果它们一再踏进同一条河流,亏伤的除了投资人,还有老百姓的心。

部分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报》《财经》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