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G20、防衛計劃大綱:從幾個關鍵詞看明年中日關係

2018年是作為“中日四個政治文件”之一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40週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是四個政治文件中唯一一個獲得兩國最高立法機關批准的條約,因此它不僅具有特殊的政治意義,而且還以法律形式確認了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的各項內容,為中日關係的全面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在中日關係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回顧1972年邦交正常化至今的中日關係史可以發現,兩國關係幾乎“逢8”年都會邁上一個新臺階——1978年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98年的《中日聯合宣言》、2008年的《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可以說“逢8”年所簽署的每一份政治文件都將中日關係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今年,中日雖然沒有簽署學界熱議已久的“第五個政治文件”,但是2018年的中日關係無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延續良好勢頭

回顧這一年的中日關係,其實有兩方面突出的特點。一方面,今年的中日關係發展延續了2017年兩國關係改善的良好勢頭,但中日兩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交流互動要比去年有明顯增加和深化。在政治方面,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赴日本出席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並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邀請10月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兩國領導人時隔多年在2018年成功實現互訪,標誌著兩國政府高層間的“穿梭外交”基本恢復。

除此之外,今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率團訪問日本,在東京出席全國人大與日本國會眾議院合作委員第十次會議、與日本國會參議院交流機制第七次會議;8月底9月初,日本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先後率團訪問中國,與中聯部部長宋濤舉行會談;10月,第八次中日執政黨交流機制會議在北海道舉行。中日兩國立法機關與執政黨的交流加強,將為中日關係的持續改善發展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在經濟方面,4月,第四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時隔8年再次重啟;9月,李克強總理會見日本經濟界代表團;10月,在首屆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上,兩國政府機構、企業和經濟團體共簽署52份合作協議,涉及到基建、物流、金融、能源等廣泛領域,金額超過180億美元。同時,根據日本海關的統計,今年1-9月,日本與中國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為2321.1億美元,增長8.3%。其中,日本對中國出口額為1061.9億美元,增長11.5%;自中國進口額為1259.2億美元,增長5.8%。

在社會文化方面,在國內公開放映的日本電影數量較上一年有所增加,而且上映速度更快,比如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是6月8日在日本上映的,而8月3日即在中國上映,前後不足兩個月(2016年的日本電影《你的名字》在中日兩國上映則隔了將近三個多月)。兩國青年交流活動、媒體對話增多。

中日兩國在經濟領域的廣泛合作將為雙邊關係的深化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而在社會文化領域的交流則可以起到潤滑劑的作用,進而促進兩國社會客觀地瞭解對方。

進入“新時代”

另一方面,中日兩國從今年開始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新時代”(安倍在訪華期間提出中日進入“新階段”),而這將為今後的中日關係奠定一個全新的基礎。

如果從時間方面來看,2017年是中日關係進入“新時代”的起點:十九大召開,中共提出“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關係”;安倍晉三率領執政黨贏得眾議院選舉,夯實了執政根基,但去年中日兩國政府間的互動還較為有限。今年則不同,伴隨著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範圍的抬頭,中日兩國在維護世界自由貿易體制上的共識,以及將兩國關係“從競爭轉為合作”的共識,既成為深化中日關係的方式方法,也成為兩國關係發展的新壓艙石。

與此同時,安倍在10月訪華前夕宣佈日本政府將終止對華ODA援助(即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政府開發援助),也意味著兩國關係進入了“新時代”。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翌年,時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訪華期間正式提出對華ODA援助。據統計,從1979年至今,日本通過對華ODA累計提供了3.65萬億的日元貸款、無償資金援助和技術協助,接受中方5萬餘研修人員赴日學習,派遣日本專家1萬餘人赴華提供技術指導。日本的對華ODA援助主要集中在中國的鐵路、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如北京首都機場、上海寶鋼、中日友好醫院等。因此,不論是對中國改革開放發展,還是對中國現代化進程而言,日本對華ODA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當然,日本也通過對華ODA援助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初期,日本企業、商品率先進入中國市場,搶佔了發展先機。而對於日本為中國現代化做出的貢獻,中國方面也給予充分的肯定與感謝,比如在剛剛結束不久的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在10名獲得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的外國人中有兩名是日本人——松下幸之助與大平正芳,這其實說明了中國社會對於改革開放的認知是清晰的,我們並沒有忘記日本人曾給予的巨大幫助。

如今,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獲得了飛躍式的發展,在經濟總量上超過了日本,而日本政府此時終止對華ODA援助,不僅意味著中日兩國綜合實力發生了根本變化,也意味著今後兩國關係將從“被援助者”與“援助者”轉換為攜手共進的合作伙伴。因此,中日關係在2018年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新時代”。

展望2019

展望2019年,筆者認為中日關係改善勢頭將會繼續,總體呈現穩定,但破壞兩國關係的潛在威脅也不是不存在。由於世界經濟的前景尚不明朗,日本正承受著美國的經貿施壓,特別是特朗普個人風格的多變,所以安倍政府發展日美關係的同時,在中日關係上仍將尋求穩定,預計不會做出導致中日關係倒退的事情。同時,中國將於2019年以輪值主席國的身份舉辦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所以安倍必將藉助這次機會努力再次實現對中國的正式訪問,而明年日本還將在大阪舉行G20峰會。因此,即使安倍政府在對華問題上不再積極,但至少也會確保兩國當前的友好氛圍不降溫。另外,結合執政黨在國會參眾兩院的優勢,以及日本國民對周邊環境的複雜心理,預計修改憲法將在2019年正式啟動,而安倍政府也需要一個穩定的周邊環境,畢竟中韓等鄰國的輿論對日本修憲一事的態度將影響日本國民的判斷。

誠然,明年中日關係的總體基調將有望保持穩定,但筆者認為穩定之下也不乏潛在威脅,而這些潛在威脅其實在今年就已經有所顯現。根據《朝日新聞》報道,日本政府12月18日舉行內閣會議,正式批准新版《防衛計劃大綱》及與之配套的《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並宣佈將花費巨資購買新式隱形戰鬥機、長距離導彈,將“出雲”直升機護衛艦改造成能搭載攻擊性戰鬥機的事實上的航空母艦,此外還渲染炒作“中國威脅論”。

這次的新版《防衛計劃大綱》及《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將指導2019-2023年日本安全保障防衛政策和防衛能力的具體演進,而根據其內容來看,在未來幾年內日本將加速推進其軍事力量的部署,並且還將繼續渲染炒作“中國威脅論”。就東北亞地區的和平穩定而言,日本若在軍事力量推進方面過於激進,不僅將威脅到東北亞地區的和平穩定,而且也不利於中日關係的改善和發展。因此,日本的軍事化進程將成為2019年中日關係的一個潛在威脅。

另外,還有一個潛在威脅就是日本能否客觀理性地看待中國企業、中國資本。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最為忠實的盟國,日本在外交政策上時常緊密跟隨美國的步伐。時下,日本似乎正在效仿美國政府對待一些中國企業、中國資本的做法,這其實對中日關係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如果美國方面明年繼續對更多的中國企業、中國資本做出不公平的制裁的話,那麼日本是否會積極跟進效仿則決定了中日關係的走向。

(作者系媒體人、青年日本問題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