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英才獎」沈建忠:動物性食品安全的“守護者”

「中华农业英才奖」沈建忠: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守护者”

動物性食品安全的“守護者”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院長沈建忠

人物簡介

「中华农业英才奖」沈建忠: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守护者”

沈建忠,男,1963年3月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院長,教育部高等學校動物醫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毒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副會長,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JECFA)專家。

沈建忠長期從事獸醫學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領銜的科研團隊入選教育部和農業農村部創新團隊。在教學上積極推動教育教學實驗改革和一流學科建設,堅持立德樹人和全程育人,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德才兼備的獸醫科技人才;在科研上堅持基礎與應用研究並重,在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和獸醫公共衛生的基礎理論與技術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推動和促進了基礎獸醫學科的發展,為保障國家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做出了重要貢獻。

堅持立德樹人

實現全程育人

沈建忠教授30年如一日奮鬥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在不斷加強自身思想素質的同時,也將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這一核心內涵貫穿於指導和培養學生始終。他多次獲得各級優秀教師、優秀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和先進工作者稱號。

“要做學問,先學做人。”沈建忠認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非常重要,只有思想正了,才能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目標。除了給學院所有研究生講授《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課程以外,他還隨時隨地指導自己的研究生如何科研和做人。學生們走上工作崗位後兢兢業業,成績斐然,大多成為單位的骨幹或中堅力量。已畢業的130餘名研究生中有18位獲得正高級職稱,5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3人獲國家自然科學優秀青年基金,3人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當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1人入選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計劃。

「中华农业英才奖」沈建忠: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守护者”

沈建忠在做殘留分析試驗

引領獸醫學科教學改革

夯實一流學科發展基礎

沈建忠深知“一流學科發展既需要一流學生,也需要一流教學水平和教學條件”。擔任學院領導期間,他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模式、課程和教材建設、實驗室建設等方面著力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2015年在全國農業院校率先實行獸醫學科本科生夏令營,每年有來自全國20多所綜合性大學和知名農業院校的近百名同學參加;創新性開展臨床獸醫學專業“卓越臨床獸醫培養計劃”,從“學、能、德”全方面塑造新型臨床獸醫人才;他負責籌建了由18個教學實驗室組成的本科實驗教學中心,有效整合了學院教學資源,提高了利用效率,為實驗教學內容和實驗教學方法改革和創新提供了借鑑。在他的帶領下,逐步形成了符合獸醫行業發展需求、以職業獸醫為目標、產教學研相融合的“一優兩改三培育”獸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在全國起到了引領和示範作用。

「中华农业英才奖」沈建忠: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守护者”

沈建忠指導學生做細菌分離培養

服務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

以科研創新解決實際問題

沈建忠自1988年畢業留校以來一直致力於動物源食品中獸藥及有害化合物殘留檢測技術的研究。1999年底,沈建忠作為主要起草人,向原農業部提交了在中國農業大學建設“國家獸藥安全評價中心”的申請報告,並很快得到批覆。

針對獸藥及有害化合物殘留缺少快速檢測產品、檢測靈敏度不夠、檢測產品穩定性差等關鍵問題,沈建忠帶領團隊協同合作,攻堅克難,突破了快檢測技術瓶頸,取得了一系列發明和創新性成果。他提出了以目標導向為核心的小分子化合物半抗原設計理論與技術,創新了小分子化合物抗體定點改造理論與技術,建立了抗體制備的關鍵技術體系和共性技術平臺,發明了系列核心試劑配方和工藝技術。成功構建了一個涵蓋主要獸藥、黴菌毒素、非法添加物,庫容量超過500種的抗體資源庫,滿足了企業和政府機構日常檢測的需要,尤其是為應對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提供了儲備。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在短短几個月內他率先研製出了試紙條產品,有效保障了乳品安全。研發的近百種快檢產品中,獲農業農村部產品備案批准文號23種,獲國家重點新產品2個和北京市自主創新產品22個。產品已在全國31個省(市)的各級檢測機構及伊利、雨潤、三元等數千家食品企業殘留監測中廣泛應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以上成果對打破國外技術和產品壟斷,使進口產品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從2002年的90%以上降至現在的25%左右、價格下降約三分之二做出了重要貢獻,引領了殘留檢測試劑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主持制定了47項獸藥殘留檢測方法國家和行業標準,填補了國內殘留檢測方法標準空白。研究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56項,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2項。2017年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除了殘留檢測技術研究外,讓他引以為傲的還有動物源細菌耐藥性研究。“人的多重耐藥菌感染,其中相當一部分來源於動物,它們可通過食物鏈傳遞給人,所以只管人而不管豬雞牛羊等食品動物是不行的。”他多次向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部、衛生健康委就耐藥性防控建言獻策。

抗菌藥物引起的動物源細菌耐藥性問題對養殖業和公共衛生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危害。他帶領團隊構建了我國重點養殖區動物源細菌抗菌藥物耐藥性數據庫,闡明瞭畜禽主要病原菌耐藥性的變化趨勢;首次在食品動物、零售肉類和人群中發現並確證了可轉移的黏菌素耐藥基因mcr-1及其攜帶菌在醫學臨床感染和定植病人的風險因子、分子流行特徵(Lancet Infect Dis, 2016; 2017),mcr-1的發現被多國管理部門作為黏菌素在畜禽中使用政策調整的參考依據:歐洲藥品管理局調高了黏菌素使用的風險級別,泰國、日本及我國農業農村部均已禁止黏菌素作為抗菌促生長劑用於動物養殖業;探明瞭醫學臨床重要耐藥基因—碳青黴烯耐藥基因blaNDM和mcr-1在家禽產業鏈的傳播模式,發現環境因素(蒼蠅、鳥類)可能是導致blaNDM長期存在於家禽產業鏈的主要原因,明確了動物源性食品的消費、水產養殖及消費在我國人群mcr-1及其攜帶菌的定植和傳播中起著重要作用(Nat Microbiol, 2017; 2018);首先從家禽體內分離到超級耐藥細菌,其攜帶的NDM-1耐藥基因與2009年英國科學家在印度人體內首先發現的超級耐藥基因相同;首先從動物源鏈球菌、大腸桿菌等細菌中發現了多重耐藥cfr基因,攜帶該基因的細菌對人醫和獸醫臨床常用五大類抗菌藥物均耐藥,危害極大;發現了同時介導利奈唑胺和氟苯尼考耐藥的optrA基因,新型截短側耳素類耐藥基因vga(E)v,氟苯尼考耐藥基因fexB等。這些研究為防控重要耐藥菌/耐藥基因沿動物性食品生產鏈或環境的傳播擴散提供了理論依據。

截至目前,沈建忠及其團隊已在The Lancet Infect Dis、Nat Microbiol、Anal Chem、Biosens Bioelectron、J Antimicrob Chemother、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中國農業科學、畜牧獸醫學報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0餘篇,在獸藥等小分子化合物高性能生物識別材料創制以及動物源細菌耐藥性形成和傳播機制研究方面處於國際前沿,為我國在該領域爭取到了國際話語權。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沈建忠仍在工作崗位上忙碌著,繼圓滿完成了國家973項目、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科研項目後,2018年11月作為首席科學家又申請獲得了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資助。他對我國食品安全存在的許多科學問題還沒有解決感到擔憂,心裡總是希望科研工作還能不能再快一點——“國家給了我這麼多,我做的工作還遠不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