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強大的阿拉伯聯軍,沒槍沒炮沒錢的猶太人,是怎麼撐下來的

繼續這本《為你,耶路撒冷》,上次說了第一條脈絡時間線,這回來看本書的第二條敘述脈絡:陣營線。在這場衝突中,可以大致分出三個陣營:以色列一方,阿拉伯國家一方,以及作為巴勒斯坦地區原先統治者和雙方調停者的英美一方。在本書的敘述中,對這三個陣營的表現都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記錄和再現,提供了全面的視角。

面對強大的阿拉伯聯軍,沒槍沒炮沒錢的猶太人,是怎麼撐下來的


先說以色列一方,這也是作者敘述最為詳盡的一個陣營。猶太人在戰爭初期的處境是最不妙的。雖說分治決議已經通過了,但是這說白了只是一個空口承諾,最多給了以色列建國在法理上的正當性,至於實質性的幫助,那是基本沒有的。何況阿拉伯人根本不接受這個決議,擺明了要開戰。而這個時候的以色列還猶如新生的嬰兒,非常弱小。具體弱小到什麼程度?打仗要錢要武器要軍隊,可以色列沒錢沒武器也沒正規軍隊。只有一支叫“哈加納”的準軍事組織,一些零零散散的輕型武器,還有幾門自制的迫擊炮,用的炮彈也是自己加工的,裡面是炸藥、釘子和金屬屑。連一門像樣的大炮都沒有。而阿拉伯聯軍那裡可是有飛機大炮裝甲車的,這仗怎麼打?買武器需要錢,可是錢從哪裡來?新生的國家還沒有自己的造血功能,所以只能靠籌款,尤其是來自美國的籌款,因為美國有很多財大氣粗的猶太人家族。

面對強大的阿拉伯聯軍,沒槍沒炮沒錢的猶太人,是怎麼撐下來的


但是這件事到了1948年初的時候碰到了麻煩,美國人不太肯出錢了。為什麼?一方面,巴勒斯坦的猶太人老是來要錢,美國猶太人有點不勝其煩,而且當時以色列建國的前景不太樂觀,不少美國人覺得這錢花出去是打了水漂;另一方面嘛,也是之前的籌款人個人魅力實在不夠,1947年底去美國籌了一次款,基本上空手而歸。這下以色列領導人急了,沒錢買武器,等阿拉伯軍隊的飛機坦克壓過來,猶太人就真的只能被趕到海里餵魚了。就在這個時候,一位女性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她就是日後成為以色列第四任總理的果爾達·梅厄夫人。

這位梅厄夫人在瞭解到籌款困難後,毅然接過重擔,前往美國。到美國時,她的口袋裡只有10美元,可憑藉慷慨激昂的演說和義無反顧的氣概,她成功打動了美國的猶太人群體。離開美國時,你猜她籌到多少錢?整整五千萬美元!這是什麼概念?是當時沙特阿拉伯全年石油收入的三倍。可以說沒有這筆錢就沒有日後的以色列。難怪以色列國父本·古裡安會說“多虧了一名猶太女子,猶太國家才得以誕生”。

面對強大的阿拉伯聯軍,沒槍沒炮沒錢的猶太人,是怎麼撐下來的


有了錢,怎麼買到武器也是難題。本·古裡安派到歐洲去的武器採購員,一開始連軍火商的門都找不到,第一次沒經驗嘛。後來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對方還只和主權國家代表談生意,而那個時候,以色列還得再過幾個月才正式建國。怎麼辦呢,那名採購員靈機一動,用了之前給猶太移民製造假簽證的假國家證明,總算矇混過關,為以色列買來了貨真價實的武器。諷刺的是,與此同時阿拉伯人也在同一家軍火商這裡購買武器來武裝軍隊。由此看來,戰爭讓軍火商最開心這句話是絕對沒錯的。

有了武器,還要運回巴勒斯坦地區。當時以色列尚未建國,英國統治者還在實施武器禁運,直接運過去,鐵定會被扣押沒收的。為了把武器運回國,猶太人也是絞盡腦汁。比如他們想出一個辦法,在船艙底部先裝好槍支武器,然後再在上面蓋滿大量洋蔥來瞞天過海。為什麼用洋蔥?味道大啊,所以檢查的英國士兵也就不會細查,誰高興弄得一身洋蔥味呢?那些製造武器的設備,也是被禁止運入的。對此,猶太人的辦法是把這些設備拆成零件,拆到螺栓螺母這種程度,編好號再徹底打亂,混合裝箱,冒充紡織機械零件運到巴勒斯坦,然後再一件件組裝起來。

面對強大的阿拉伯聯軍,沒槍沒炮沒錢的猶太人,是怎麼撐下來的


類似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猶太復國主義”的是非對錯暫且不論,這些猶太人為了自己的信念不屈不撓的付出,這種精神確實是值得欽佩的。

猶太人齊心協力,那阿拉伯那一邊情況怎麼樣?剛好相反。其實戰爭開始之前,阿拉伯人是有很大優勢的。他們的領導人很囂張,說要把猶太人都趕到海里去,這個雖然有點誇大其詞,但是也不是沒有依據的。他們是真有這個實力。可是最後為什麼沒成?歸根到底一句話,心不齊。

阿拉伯聯盟表面上團結強大,實際上卻是內鬥不停,各個領導人之間勾心鬥角,誰都不服氣誰。阿拉伯領導人當中,有幾個是最值得關注的。一個是巴勒斯坦地區的穆夫提哈吉·愛敏·侯賽尼。穆夫提是什麼意思?就是宗教領袖。所以這個哈吉·愛敏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裡的威望是最高的。他的意圖也很明確,在巴勒斯坦建立由他這位穆夫提主導的政府,鞏固自己的權力。所以呢,阿拉伯聯盟最好不要直接出兵,而是出錢招募士兵,然後交給他來掌控。對於他的如意算盤,外約旦國王阿卜杜拉第一個反對,阿卜杜拉自己想做“耶路撒冷王”,所以不能容忍哈吉·愛敏大權獨攬。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心裡也打著各自的小算盤。

面對強大的阿拉伯聯軍,沒槍沒炮沒錢的猶太人,是怎麼撐下來的


這樣一群各懷鬼胎的人聚在一起,要想做出什麼實質性的決定就難了。有人想組建巴勒斯坦解放軍,有人想使絆子,還有人不想把自己捲進去。結果扯來扯去,到1947年底的時候,籌集軍費的事情還沒著落,所謂的軍事合作,就是大家各打各的。

這種各自為戰還窩裡斗的局面一直持續到雙方第一次停火。其實雖然阿拉伯國家內耗嚴重,但畢竟還是佔著優勢。當時是誰要求停火?以色列方面。為什麼?因為撐不下去了啊,基本山窮水盡了。至於阿拉伯方面,耶路撒冷老城已經到手,其他的猶太人定居點也佔領了不少。按照常理應該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才對。可他們居然答應停火。這是怎麼回事?還是那句話,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聯盟內部,像敘利亞、黎巴嫩這樣一開始就不想趟這趟渾水的國家,趁機打起了退堂鼓。而埃及呢,覺得自己已經佔了不少地方了,可以見好就收了。所以,儘管哈吉·愛敏堅決反對,但最後雙方還是停火了。當時埃及軍隊距離耶路撒冷新城只有25英里。只可惜重新開戰後,在重振旗鼓的猶太人面前,他們就再沒有機會前進了。對此,不得不說相比猶太人,阿拉伯人真的缺乏那種志在必得的信念。

面對強大的阿拉伯聯軍,沒槍沒炮沒錢的猶太人,是怎麼撐下來的


書中還有第三個陣營,就是原先巴勒斯坦地區的統治方英國。這本書給英國定下的基調就是無可奈何花落去。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已經風光不再,巴勒斯坦地區越來越激烈的矛盾衝突也讓英國當局焦頭爛額,恨不得立馬甩掉這個爛攤子。所以分治決議一通過,英國人已經迫不及待要腳底抹油了。當然,作為大帝國,面子還是要的,雖然心裡面巴不得早點走,但是不能失了儀表,走的時候弄個告別晚宴,降個旗,奏個國歌什麼的,還是有必要的。只是這樣的結局對英國來說實在算不上體面,甚至可以說這種局面其實是英國自己一手造成的。如果不是當初英國對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分別許下了彼此矛盾的承諾,巴勒斯坦的局勢也不至於如此啊。現在大戰將起,英國人留下一個爛攤子,自己倒全身而退了,這實在不是一個負責任大國應有的表現。本書的兩位作者畢竟是歐美人,字裡行間還給英國人留了面子,只是不輕不重地酸了他們一把。要是換成猶太或者阿拉伯作者,估計要直接開罵了。

面對強大的阿拉伯聯軍,沒槍沒炮沒錢的猶太人,是怎麼撐下來的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