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來臨 企業轉型的“勢”與“思”

2018,是逃不過的寒冷之年。

2018年初,比特幣價格突破10000美金的創富神話,讓人們普遍看好今年經濟形勢。然而,在中國經濟去槓桿、正面迎擊貿易戰、互聯網創業由流量經濟迴歸價值實現、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革命改變生產力的多重因素下,整個行業迎來了近十年最劇烈的調整期。

寒冬來臨 企業轉型的“勢”與“思”

寒冬已至,蓄力生長,這一年,以BAT為首的互聯網企業紛紛進行戰略架構調整,全身投入2B和行業市場;以浪潮、東軟為代表的新型互聯網企業,依託政府、企業信息化服務經驗,承接政府、行業公共服務,透過2B、2G的能力面向消費者提供服務,入局2C市場;美的、富士康等傳統制造企業,也分別開啟了向科技集團、互聯網企業轉型之路……

外觀大勢,內省自身,行業滲透、融合、混戰,一系列的變化共同構成了一副全新的互聯網行業發展圖景。

是什麼導致了2108年的行業融合?撥開迷霧,又是否找到一艘諾亞方舟?

經濟寒冬來臨 企業科技轉型蟄伏

組織架構的調整和升級,是企業戰略的應變,也預示著未來行業發展的趨勢。相比以往,2018年的調整更為頻繁、更為密集。

2018年9月30日,也就是在國慶節前一天,騰訊在其微信公號上發佈了題為“騰訊啟動戰略升級:紮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的通告,宣佈騰訊正式啟動新一輪整體戰略升級。該通告稱,“我們在連接人、連接數字內容、連接服務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探索更適合未來趨勢的社交、內容與技術的融合,並推動實現由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的升級。”伴隨著整體戰略升級,同時還對組織架構進行優化調整,對原有七大事業群(BG)的基礎上進行重組整合,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

寒冬來臨 企業轉型的“勢”與“思”

騰訊邁出了互聯網公司戰略調整的第一步。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發出全員公開信,宣佈阿里最新一次組織升級,而此次組織升級的目標是‘要打造阿里商業操作系統,賦能商家,實現“在數字經濟時代,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我們就要面向未來,不斷升級我們的組織設計和組織能力,為未來5年到10年的發展奠定組織基礎和充實領導力量。” 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由集團CTO張建鋒兼任事業群總裁。

寒冬來臨 企業轉型的“勢”與“思”

隨後,12月,百度發出由李彥宏署名的架構調整信,宣佈ABC智能雲事業部升級為智能雲事業群組(ACG),同時承載人工智能toB業務和雲業務。至此,BAT全部完成了面向B端市場的組織結構調整。

寒冬來臨 企業轉型的“勢”與“思”

在BAT多骨諾效應的影響下,京東、小米、美團、滴滴等企業也紛紛轉戰產業互聯網,將2B業務作為重要的發力方向。而就在各大互聯網企業集中佈局2B業務時,在政府、企業信息化領域有多年積累的傳統IT企業,則宣佈進軍消費級市場,尋找從B2B向B2B2C的突破。

2018年8月29日,在成都舉辦的Inspur World 2018(浪潮技術與應用峰會)上,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表示,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出現,推動社會從信息科技時代進入智能科技時代,也就是從傳統IT轉型到新IT。新IT時代,計算力成為新型生產力,大數據成為新型生產資料,並催生新型互聯網產業興起,更好地延伸政府公共服務能力、賦能產業發展、承接公眾個性化需求。孫丕恕指出,雲服務運營商、大數據運營商、智慧城市運營商將是推動城市數字經濟發展的新三大運營商。浪潮也正加快向新三大運營商轉型,成為“雲+數”新型互聯網企業!

寒冬來臨 企業轉型的“勢”與“思”

無獨有偶,東軟集團董事長兼CEO劉積仁在致信全體員工,回顧東軟創業20年的發展經歷。他對員工表示,未來東軟要發展成為一家新興跨國公司的目標,東軟要“超越技術”,就是要將技術與變化的商業模式相結合,與不斷髮展的社會需求相結合,我們在尋找從B2B向B2B2C的突破,向B2X2C轉型的機會,尋找在互聯網和雲時代下的新的成功發展之路。

此外,美的、富士康等傳統制造企業,也紛紛向科技集團、互聯網企業轉型。

以BAT為首的互聯網企業進行戰略調整,要發揮2C領域的優勢,搶灘2B市場;而以浪潮、東軟為代表的傳統IT企業,則透過2B領域的服務能力,尋求C端的突破。無論是從To C到To B ,還是從To B到.To C,不可避免的是,一場B2X2C融合混戰的圖景即將展開。

轉型實戰 認知現行

為什麼這些戰略升級和組織架構調整都發生在2018年?

眾所周知,“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是互聯網公司對其產品的要求,而其戰略一旦確定,則是很少改變。以浪潮為例,在此之前浪潮進行過兩次轉型,分別是發生在2010年和2014年,2010年浪潮提出由傳統的IT產品、方案提供商向雲計算、大數據運營服務商轉型。2014年,浪潮明確提出了“雲中心、雲服務、大數據、雲夥伴”的雲計算戰略2.0,通過提供“計算+”平臺、政務雲服務和大數據資源服務,做信息化的“平臺產品供應商”“雲服務運營服務商”與“生態建設者”,致力於成為雲服務、大數據、智慧城市“新三大運營商”。時隔4年,浪潮提出轉型成為“雲+數”新型互聯網企業。

再比如騰訊,上次轉型還是再2012年,“3Q大戰”後的騰訊將BU升級為BG(Business Group)事業群制,確保了騰訊從PC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升級,並通過科技技術 “連接一切”,為億萬用戶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建立起了開放生態。

今天各企業的轉型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外部環境變了。

寒冬來臨 企業轉型的“勢”與“思”

現如今的所有互聯網企業,從淘寶、微信、到谷歌,都是基於流量產生的巨大價值。但隨著市場漸趨飽和,人口拓張乏力,新的拐點正在迎接它們。2016年,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轉型基本結束,移動互聯網迎來拐點。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用戶在不斷下降。流量總體增速放緩,互聯網流量紅利日漸殆盡。

擴張、市場、領地作為燈塔的光不那麼明亮了。單純靠紅利、風口活下去的年代正漸漸遠去。種種情景都顯示了不樂觀的狀態,與此同時,以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將人們帶入數字化、智能化時代。

互聯網上半場似乎已近結局,接下來消費升級帶來的產業升級,成為互聯網企業突破瓶頸的重要路徑。在第五屆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金融資本論壇上,馬化騰表示,“在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的過程中,互聯網企業有很大的機會跟各行各業結合,助力傳統產業實現數字化”。李彥宏則指出,產業互聯網不是產業的互聯網化而是智能化、是在尊重各個行業基本規律的情況下,去向算法要洞察、向洞察要效益。

寒冬來臨 企業轉型的“勢”與“思”

根據權威第三方統計,從現在開始到2020年,中國約有60%以上的企業會把數字化轉型作為頭等大事或首要任務來看待。在互聯網時代流量紅利觸頂,To B這片新藍海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而對於傳統IT企業來說,其戰略轉型佈局2C市場,也有著自己的洞察和優勢。

孫丕恕認為,數字產業快速發展雖然帶來了新需求、新選擇,但單純向用戶提供信息化產品或解決方案,已無法滿足當前城市、政府、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需求,政府、企業與個人呈現出數字“焦慮”,經濟社會數字“升維”遇到瓶頸,制約了傳統產業、互聯網產業向數據產業的轉型“升維”。

基於此,孫丕恕提出浪潮要轉型為“新型互聯網企業”。在孫丕恕看來,新鏈接、新生態、新運營商是新型互聯網企業的三個特質。新鏈接指新型互聯網企業通過數據實現了2C、2B、2G三維對象全覆蓋鏈接,將真正釋放數據價值,實現優政、惠民、興業。與此同時,與傳統互聯網企業通過構建強應用帶來的用戶數據為己所用,實現自我產品升級不同,新型互聯網企業是把自身的雲、數能力提供給合作伙伴使用,為合作伙伴進行能量輸出和賦能,形成共建、共享、開放的數據新生態。

圍繞未來城市服務,孫丕恕認為,未來城市服務將通過全城統一的城市服務門戶提供,實現2C/2B/2G全面內容覆蓋和全民共享、共建、共治。浪潮依託雲+數能力,構建了一體化、全天候全城統一服務門戶——愛城市網APP,目前該應用已在天津、重慶、濟南、哈爾濱、石家莊等近70個城市落地運營,覆蓋上億人口,僅在濟南就有近200萬用戶,上線60多項便民應用。

寒冬來臨 企業轉型的“勢”與“思”

數字經濟時代,2B企業基於其在企業、政府信息化的技術和經驗優勢,不斷將這些服務延展至消費級市場,透過服務企業、政府的能力,更好的服務消費者,這是2B企業轉型成為互聯網企業,打通2B\2C服務通道的重要嘗試。

在存量市場限定,沒有新模式新技術出現的情況下,2B、2C行業混戰,滲透將更加兇猛,未來的社會也一定是多業務交叉融合、更加便民利民的社會。

混亂是階梯

《權力的遊戲》裡有段經典對白,小指頭得意地闡述自己的價值觀:混亂不是深淵,混亂是階梯。

行業混戰才剛開了個頭,互聯網的下半場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無論何種戰略佈局,企業都應該思考怎樣在增量不足,紅利匱乏的情境下保持存量的不斷迭代,完成戰略轉型。

王德培在《中國經濟2019》中說道,走過風雲激盪的40年,中國來到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當口,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把握高質量發展才能把握未來。

不管是峰迴路轉,還是層出不窮的矛盾危機,都註定了2019年將延續2018年的“破”。如今,新的生產、交換、生活方式的改變,中國企業正拉開後改革時代的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