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的大聯合》背後:毛澤東主辦《湘江評論》走上政治舞臺

“我們黃金的世界,光華燦爛的世界,就在前面!”11月27日上午,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一位身著灰色長袍、戴著白色圍巾的青年人用堅定的口吻念著毛澤東26歲寫下的長文《民眾的大聯合》。

當日,“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啟動。在《偉大開端——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陳列》展覽中,由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廣播中心記者編輯表演的“忠誠與信仰——情景黨課”引發了關注,《信仰的味道》、《庶民的勝利》、《民眾的大聯合》三個現場表演片段,引領觀眾一同追憶中國共產黨在上海開啟的偉大征程,激勵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

《民眾的大聯合》是毛澤東早期一篇代表新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重要文章。文章的背後,是由26歲的毛澤東創辦並刊發該文的《湘江評論》。

《民众的大联合》背后:毛泽东主办《湘江评论》走上政治舞台

毛澤東《民眾的大聯合》的朗誦。 澎湃新聞記者 張新燕 圖

五四運動爆發時,毛澤東正在長沙,是湖南學生運動的主要領導人。

1918年4月14日,毛澤東、蔡和森成立了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宗旨的新民學會。五四運動爆發後,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下,1919年7月14日,毛澤東為新民學會創辦了《湘江評論》報紙,他親自擔任編輯和主筆。

《湘江評論》是湖南學生聯合會的機關報,是以評論為主的四開四版的小型報紙,闢有西方大事評述、東方大事評述、世界雜評、湘江雜評、放言、新文藝等欄目。

據《黨史縱覽》雜誌介紹,“報紙(《湘江評論》)要出版的前幾天,預約的稿子常不能收齊,毛澤東只好自己動筆趕寫。他白天事情既多,來找他談問題的人也是此來彼去,寫稿常在夜晚。他不避暑氣的燻蒸,不顧蚊子的叮擾,揮汗疾書,夜半還不得休息。文章寫好了,他還要自己編輯、自己排版、自己校對,有時還得自己到街上去叫賣。可是,就在這種窘困生活中,青年毛澤東的思想探索卻進入最活躍的狀態。”

毛澤東在回憶自己當時辦刊的經歷時說:“我回到長沙後,就更加地直接地投身到政治中去。在五四運動後,我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學生的政治活動上。我是《湘江評論》的主筆。這是湖南學生的報紙。”

《湘江評論》鋒芒犀利,用白話文充分表達了追求世界進步思想的主旨,對湖南的革命運動起了很大的指導作用,影響到江南各省以至於全國。影響力越來越大之後,《湘江評論》也引起了反動派的仇視。1919年8月,第五期剛剛印出、還未發行之時,湖南軍閥張敬堯就派軍警查封了《湘江評論》,同時勒令解散湖南學生聯合會。

值得注意的是,《湘江評論》上最重要的文章就是毛澤東撰寫的長文《民眾的大聯合》。

該文連載在1919年7月21日、28日和8月4日出版的《湘江評論》第2至第4期上,闡述了“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的重要觀點,說明了以民眾的大聯合對抗強權者、貴族、資本家的主張,揭示了“壓迫愈深,反抗愈大,蓄之既久,其發必速”的階級鬥爭規律。在這篇文章中,毛澤東還熱情讚頌了十月革命及其對世界的影響。

在《民眾的大聯合》一文中,毛澤東寫道:“國家壞到了極點,人類苦到了極點……(所以我們要有)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經濟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從九重冤獄,求見青天。我們中華民族原有偉大的能力!壓迫愈深,反動愈大,蓄之既久,其發必遠,我敢說一句怪話,他日中華民族的改革,將較任何民族為徹底,中華民族的社會,將較任何民族為光明!”

這篇文章在《湘江評論》上連載後,上海、北京、成都等一些報刊也相繼轉載或推薦。

《民众的大联合》背后:毛泽东主办《湘江评论》走上政治舞台

毛澤東在湖南長沙主辦的《湘江評論》,1919年7月14日創辦。圖片來源於中共中央編譯局網站

“湘江的怒吼”

毛澤東主編《湘江評論》在全國辦出了不平常的影響。

曾經參加《毛澤東選集》編撰工作的黨史權威專家龔育之說:“毛澤東不但是一位革命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著作家。他從主辦《湘江評論》走上政治舞臺,可以說,是以鼓吹‘民眾的大聯合’的著作家的身份出道的。”

“《湘江評論》以宣傳最新思潮為主旨,毛澤東也是憑藉這本四開四版的小報刊的平臺,鮮明地張揚起自己的革命文化主張,陸續發表了《民眾的大聯合》等一系列文章,很快成為一名宣傳反帝反封建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文化鬥士和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何建明2013年12月26日在《人民日報》上刊文指出。

事實上,《湘江評論》在全國影響極大。讀者把它比作“湘江的怒吼”。《湘江評論》創刊號印2000份,當天銷售一空,後加印2000份。從第二期改印5000份,深受讀者歡迎。

創刊號寄到北京後,李大釗評價它是全國最有分量、見解最深的報刊。北京的《晨報》也予以介紹,說它“內容完備”、“魄力非常充足”。那段時間,26歲的毛澤東的名字頻頻出現在報上各種通電和新聞裡,他的社會活動能力和政治才幹越來越引人注意。

隨後,毛澤東接編《新湖南》週刊,全面革新,提出四條宗旨:“批評社會,改造思想,介紹學術,討論問題。”之後,他到北京組織了“平民通訊社”,自任社長,向北京、上海、漢口等地報刊供稿。他還指導《湖南通俗報》的出版,任長沙《大公報》館外撰述員。

《民众的大联合》背后:毛泽东主办《湘江评论》走上政治舞台

附:毛澤東簡介(1893-1976)

毛澤東同志,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1936年-1976年任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43年-1945年任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1976年任中央委員會主席,1949年-1954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1959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毛澤東加入湖南起義新軍。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學習。1919年在長沙創辦《湘江評論》。1920年發起組織新民學會和俄羅斯研究會,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同年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湖南分部主任和湖南省工團聯合會總幹事,領導長沙、安源等地的工人運動。

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參加中央領導工作。1924年參與中共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活動。在國民黨一大、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任宣傳部代理部長。1926年主辦第六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11月到上海擔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1927年到武漢任全國農民協會總幹事,主持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在此期間先後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明確提出無產階級領導權和依靠農民同盟進行革命的主張,批評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標誌著毛澤東思想的萌芽。

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後,中共中央於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提出“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當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會後到湘贛邊發動和領導秋收起義,建立工農革命軍第1師,後率部上井岡山,發動土地革命,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28年4月,率部與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餘部會師後,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任黨代表。5月,在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特委書記,後任中共第四軍前敵委員會書記。6月,在中共六大上被選為中央委員。在此期間的革命實踐中,先後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創造性地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戰略思想,開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惟一正確道路,標誌著毛澤東思想開始形成。

1930年8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前委書記兼總政治委員。1931年任中共中央蘇區中央局委員,代理書記,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總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選為主席。從1930 年12月到1933年2月,同朱德領導紅一方面軍先後粉碎了國民黨的四次大規模軍事“圍剿”。1933年被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1935年1月,長征途中,在貴州遵義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1935年12月,針對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造成的危機,毛澤東在瓦窯堡會議後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策略》的報告,闡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和政策。1936年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擔任這一職務直至逝世。為了迎接抗日戰爭,提高幹部水平,克服教條主義,1937年寫了《實踐論》、《矛盾論》哲學著作,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領導人民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寫了《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著作,批判了亡國論、速勝論的錯誤思想,指明瞭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途徑。1938年11月,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發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的講話。

1942年號召全黨開展整風運動,使中共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達到高度的統一,為戰勝困難和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1943年3月,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以後在歷屆中央委員會都連續當選為主席直到逝世。抗日戰爭時期,先後發表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重要著作,闡明瞭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政策和政治、經濟、文化綱領,標誌著毛澤東思想的成熟。

抗日勝利後,針對蔣介石企圖消滅共產黨及其武裝力量的現實,提出“針鋒相對”的鬥爭方針。1945年8月,毛澤東親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簽訂《雙十協定》。1946年夏,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毛澤東分析了雙方力量對比,提出了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和打敗蔣介石的政治方針與軍事原則,在粉碎蔣介石全面進攻、重點進攻後立即轉入戰略反攻。1948年9月-1949年1月,指揮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取得了戰略決戰的勝利。接著,號召“將革命進行到底”,發動渡江戰役,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大西北,推翻了國民黨政府。1949年3月,主持召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並作重要報告,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規定了黨在全中國勝利以後的各項基本政策。同年6月,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闡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的性質及其內外政策。9月,主持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制定並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當選為主席。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頭三年,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領導全國人民一面在國內完成了繁重的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任務,一面迫於美國軍隊攻入北朝鮮、威脅中國東北部的形勢,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同時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

1953年,按照他的建議,中共中央宣佈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始有系統地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並選舉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主席,任職到1959年。1956年4月作《論十大關係》的講話,對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進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同年9月,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已經轉變為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1957年2月,作《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提出正確區分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中人民內部和敵我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

從50年代末開始,領導中共同蘇共領導人奉行的大國主義和干涉、控制中國的企圖進行了堅決鬥爭。70年代,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並開始打開對外工作的新局面,為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有利的國際條件。

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澤東選集》,其他已公開發行的著作有《毛澤東書信選集》、《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和《毛澤東詩詞選》等。

毛澤東有三子二女。長子在朝鮮戰爭中犧牲。(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