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中國研發能力很強,要實現必須逼一下

在10月30日的浦江創新論壇上開幕式之後的大會演講環節,緊接著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李政道研究所首任所長弗朗克•維爾切克(Frank Wilczek),中化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寧高寧幽默地開始他的報告,“我和科學是沒有關係的,有很多頭銜,沒有一個是科學頭銜的。”

寧高寧表示,科學家的分享有其歷史原因,但作為企業來講,不能光說理想化的環境。“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作為第三世界國家,這個歷史過去了,不是我們想過去,是別人認為你已經過去了,這是我們的新環境。”

面對新環境的同時,寧高寧表示要反過來看看我們自己,尤其提到國有企業的創新問題。“國有企業能不能創新,能不能擺脫保守、壟斷的形象,變成一種創新的力量,而且很大的資產在背後支持的力量,會帶來新的挑戰。”

寧高寧提到,講創新很容易,創新這個詞在企業裡面是應用頻率最高的詞,但是真正有創新的、真正能夠進入到創新過程中的、真正能夠大研發和大突破的,幾乎是沒有。

“企業必須要有重新開始的思維,全社會要對企業改變評價方式。過去靠量、炒作、一般出口、重複、低成本、環境犧牲、財政金融政策的,都會遇到更大的挑戰。”寧高寧表示,中國企業要和真正世界級的公司開始競爭了。

在報告現場,寧高寧還對未來做了三點判斷。

第一個判斷,未來引進技術一定會減少,自主研發一定會開啟,中國人一定會有好的科學家、研究室和技術出來,但需要時間。“過去研究所為了自己吃飯,連飯館、卡拉OK都開了,為了掙錢。今天肯定不能這樣了,而是要重新進入一個研究過程,這個需要時間。”寧高寧表示。

第二個判斷,過去政府的政策影響比較大,貨幣、稅收、匯率、利率、關稅、政府支出,對產業影響比較大。但下一步,政府的政策餘地、靈活性會減小,因為政府大部分規則也必須按照國際通行的政策實施,否則你就不是世界經濟的一部分。宏觀的作用會相對減小。

第三個判斷,中國經濟發展會更加分化。“區域分化已經開始了,上海和東北完全不一樣,深圳也不同,十年前每個地方都是10%的GDP增長,今天不是了。為什麼分化了?產業分化了,因為技術、創新分化了。我們知道了原來深圳和上海的經濟好是因為創新,不是因為政策。”

除區域分化外,企業也將分化。“企業競爭會增強,全方位地競爭,靠規模、勞動力成本、政府支持的企業會更加困難,未來不光是好企業、壞企業,還有有技術創新的企業和沒有技術企業的差別。”寧高寧認為,這對企業帶來更大的挑戰。

寧高寧在現場還提到中化集團對此的準備。“中化集團在今年年初提出來科學至上,完全以技術的標準評價所有的投資、回報、企業運營,沒有戰略方向的技術引導不做了,只做針對創新的東西,這個對企業來說是比較大的挑戰,因為要改變評價系統。”

寧高寧最後強調,改革開放40年後,中國人積累了很強的研發能力,而怎麼實現出來,必須要逼一下。“中國走到了這個階段,會有幾年困難時期,但是中國的經濟發展、企業發展到今天必須要經過這一段,而這一段來的比我們想象得早了一點,但是中國人一定可以把它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