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分裂的時代總是名人輩出嗎?五代十國:誰說的?

有人曾問過這樣一個問題:中國歷史上,分裂的時代總是名人輩出,如春秋戰國,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卻不這樣?


誠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演義》中這句著名的論斷很簡略精闢地概括了歷史的走向,作為明朝誕生的一部文學作品,在對之前幾千年歷史的回顧和總結之後,得出分裂與統一的哲理判斷。


關於“中國歷史上,分裂的時代總是名人輩出”的問題,我想這裡面可能有些誤讀之處。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這個時代的“名人”,也都有留之後世、可供憑弔的“名人”。統一時代有,分裂時代也有。


那為什麼會形成“春秋戰國和三國兩晉南北朝名人輩出,而五代十國卻不這樣”的問題,我想大概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時間長短的問題。


春秋戰國時期,從周平王東遷洛邑開始計算,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結束,時間跨度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前後有550年,比大多數統一王朝的壽命都要長。


三國兩晉南北朝,或者稱為魏晉南北朝,從公元220年曹丕取代東漢、建立魏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朝滅掉南方的陳朝、統一全國結束,前後時間有370年。


再看五代十國時期,這個名稱本就是五代和十國的合稱。


公元907年,朱溫代唐自立,建立後梁,緊接著在短短54年間,又經歷了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個政權,後周政權於公元960年被趙匡胤建立的宋朝所取代,五代結束,總共54年。

中國歷史上,分裂的時代總是名人輩出嗎?五代十國:誰說的?


十國的計算方法要延續到公元979年,十國中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漢被宋朝滅掉,十國宣告結束,宋朝局部統一。


所以,五代十國一般認為是54年,另一種算法上也不過73年。


從概率學的角度來看,如果一定時間段內出現的名人人數是比較穩定的,那麼時間越長,出現名人的人數就越多


這樣看來,五代十國的54年或者73年,比起春秋戰國的550年和三國兩晉南北朝的370年,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了,出現名人的人數從概率上看本身就會少很多,少七八倍乃至十倍都顯得很正常。


第二,名人作品加持的緣故。


春秋戰國時期是諸子百家紛紛提出主張、“百家爭鳴”的黃金時期,《道德經》、《莊子》、《論語》、《孟子》、《墨子》、《韓非子》等作品紛紛問世,形成許多不同的思想流派,也誕生了一大批思想界的巨匠,感覺是名人輩出。


同時,流傳下來的還有一大批的史學著作,《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刻畫了許多經典的人物形象,經過歷代文人的學習,最終成為後世熟知的“名人”。


明朝末年,小說家馮夢龍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經過加工和演義,變成著名的《東周列國志》,通過說書人的口,傳到萬千普通百姓的耳中,章回小說體的文學作品通俗易懂,傳播量大,造就許多的“名人”。

中國歷史上,分裂的時代總是名人輩出嗎?五代十國:誰說的?


同理,對於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大名鼎鼎的《三國演義》,刻畫了許許多多的經典形象,有效地促進了人物的形象傳播,加上《三國無雙》等三國遊戲的“助攻”,三國人物可謂家喻戶曉,如今流行的手遊《王者榮耀》,其中的三國人物更是佔據很大一部分,更有利於三國“名人”的知曉度。


另外一部文學作品《世說新語》,作為“筆記小說”的代表作,記載了東漢後期到晉宋之間“名人”的言行和軼事,書中所載人物都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但書中所寫的言行和軼事卻不全是史實,但勝在短小精悍、易於傳播,從而為魏晉南北朝的“名人”加持影響力。


而五代十國因為時間短,就少了很多可供創作的素材,出名的文學作品很少,缺少傳播的源頭,這也就導致很多人對這一時期知之甚少,從而顯得沉寂、“名人”不多。


實際上,每個時代都有歷史的獨特性,造成時代特徵的也有著紛繁複雜的原因,歷史上的弄潮兒畢竟是少數,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分裂時期征伐不斷、民不聊生、人口減少,都是老百姓不能承受的。


所以,和平和統一,才是歷史研習的應有之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