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其迫不得已还是早有预谋?

说起“陈桥兵变”了解历史的朋友或许都知道,赵匡胤是通过此次兵变成功的取代了后周政权,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建立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宋朝,史书上又称“北宋”。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其迫不得已还是早有预谋?

清代诗人查初白曾有这样的诗句---“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与岳蒙泉的“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的诗句异曲同工。其实都是表明了“陈桥兵变”是有预谋的。那么,赵匡胤发动的“陈桥兵变”又是在何种历史的背景下完成的呢? “陈桥兵变”又是不是赵匡胤一手策划、蓄谋已久的呢?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此次兵变的发生地---陈桥驿,陈桥驿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的陈桥镇,距离西南方的开封市45公里,因驿站北边有做陈桥而得名。因为 “陈桥兵变” 赵匡胤黄袍加身,在中国历史上,这个小小的驿站被彻底改写。

其次我们在来看一下此次兵变的主人公---赵匡胤。赵匡胤天成二年出身于洛阳的军人家庭。五代时,当时是后周大将赵匡胤履历战功,官至殿前都点检,禁军统领。同时还兼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 ,防守都城汴京。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其迫不得已还是早有预谋?

后周显德六年周世宗驾崩,他七岁的儿子柴训宗即位。这样一个年幼无知的幼年皇帝,是无法继续完成统一大业的。手握禁军兵权的赵匡胤,便当仁不让的站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之上,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改写历史。

再回到显得七年的正月初一,当时后周朝廷再次接到了来自镇、定二州边防急报:契丹和北汉合兵南下,意图中原。后周宰相范质、王溥和枢密使魏仁浦未加核实,便急匆匆地决定派赵匡胤率殿前司军北上抵御。然他们不知道,所谓的辽军南侵的消息,不过是赵匡胤集团制造的谣言,作为实现改朝换代阴谋的一个步骤罢了。与这个谣言一起满天飞的,还有“点检作天子”的说法。孤儿寡母,主少国疑,政出多门,再加上“点检作天子”的“神符”,怎么能不引发自以为承天命的都点检改朝换代的野心呢?《宋史演义》也曾说:“借北征事瞒人耳目而已”。蔡东藩撰写演义小说,对此提出种种疑问,他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史家但言非宋祖意。吾谓是皆为宋祖所欺耳。”接着他提出,契丹和北汉何以不闻深入?点检作天子之谣,自何而来?何来黄袍?在赵匡胤称帝时,何以首尚功臣?……“足见宋祖之处心积虑、固已有年”,类似这种看法,也见于部分通史和专著。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其迫不得已还是早有预谋?

在这次兵变中,赵匡胤洞悉了整个后周朝廷的形势,准确的把握了改朝换代难得的机遇。其一,他为兵变大造舆论,很好的起到了蛊惑人心的作用,为日后受禅代周奠定了舆论基础;其二,制造契丹人入侵的谣言,使得自己能把兵权迅速的掌握手中,并带离忠于后周的侍卫司部队控制的京城;其三,黄袍加身,将士拥立,由于事先精心筹划,演的丝丝入扣,忙而不乱。而兵变之后几乎在没有流血的情形下就和平取代了后周政权。这点是前朝兵变领导人没有做到的。因而,这场兵变加政变得到了上至原后周大小官吏,下到开封黎民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在这种形式下,孤儿寡母的后周幼帝能做的只剩下将江山拱手相让了。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其迫不得已还是早有预谋?

陈桥兵变是有史可查的,正是这次兵变才使赵匡胤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帝。但它是赵匡胤预谋、一手操纵的,而是非功过将留给后世的人们评判了。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其迫不得已还是早有预谋?

宋太祖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一举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的局面。让饱受战火之苦的百姓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