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的传奇继位之路,自身实力的重要性

赵光义此人继位前就让人有诸多疑惑,可他一言一行端的却是“大义凛然”,再加上他的“得位不正”,以及即位后的诸多迷惑行为,都给此人笼上一层又一层迷雾。

赵光义生来就是皇帝命:一肩挑两天子

这个故事第一次听是在我快上小学那会儿,隔壁我三爷爷讲给我的。

话说当年五代十国年间契丹攻打中原,战火四起名不聊生,人们纷纷收拾家当,南下逃命。道家讲究入世,此时恰逢隐居五台山的陈抟老祖入世修行。

宋太宗赵光义的传奇继位之路,自身实力的重要性

假装是“一肩挑两天子”图片


一日陈抟走到襄樊路上,路遇一妇人疲惫行路,只见她肩上挑着一扁担,扁担两头各坐了一个小男孩。陈抟赶忙上前,拦住去路。

这个妇女见状,便心生疑惑,在看拦路之人鹤发童颜气度出尘,便也少了些害怕,问道:仙师何故拦路?见状,陈抟连忙说明来意,拱手贺道:夫人好福气,一个扁担挑了两个天子!当今天下要出真主,乱世要终结了!

这妇女只笑不语,看其样子也不相信,过一会儿才怯怯的说:我夫君正军中效命,不知福祸,我们孤儿寡母出于无奈逃难至此,哪有服气可言,仙师莫要戏言。

陈抟也不多辩,只周济些银子给他们,嘱咐妇人好生看待孩子,便飘然而去。

据说陈抟此人已经钻研《易经》到了一定境界,易道相术那是炉火纯青,上能知天数料人间吉凶祸福下能观人知难测心意。他说的那两孩子果真都做了皇帝,便是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

宋太宗赵光义的传奇继位之路,自身实力的重要性

陈抟老祖


照传说而言,这赵光义却是顺应天意而生,他出生时也同哥哥赵匡胤一般非凡——母亲梦到神仙捧着太阳授予她从而妊娠怀孕,而赵光义出生当晚也红光似火,香气满街。

像这种传说,杜撰的居多,而赵光义的出生传说与赵匡胤的,这异曲同工之处让人“会心一笑”,似乎弟弟不想有丝毫落入下风的感觉。

宋朝开国之陈桥兵变的“总导演”之争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陈桥兵变”这件事儿是一场真实存在过的有预谋的反叛。赵匡胤的男主演之位毋庸置疑,但这场戏的总策划人是谁?是赵匡胤的自导自演?还是其弟赵光义的推波助澜?这件事儿吧一直没个定论,大家各查资料,却少不了“正实性偏见”。

由于正史资料匮乏,前人的记载又各不相同,所以很难下结论。对宋太祖赵光义来说,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他在陈桥兵变中出了大力气,再者就是他在此事中无足轻重。你觉得太宗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想要什么结果?

宋太宗赵光义的传奇继位之路,自身实力的重要性

陈桥兵变图


“唐宋八大家”里的曾巩在《隆平卷一-太宗皇帝》里,写了一出“太宗扣马谏言”的“戏份”,来歌颂赵光义于陈桥兵变中的功劳。

太祖既为诸军拥戴,师还。太宗叩马首曰:诸军将校,若恃功肆行剽,略使民肝脑涂地,非顺天应人之意,愿誓。而后,进太祖,遂誓于众诸将。

这里曾巩对太宗皇帝评价是极高的,这些举动不光显示了太宗的仁爱而且一番进言很是有谋略。曾巩写的这件事情到时积极向上的,也没受到什么反对。而有一个人则耐人寻味了。

宋初作家中有一个名声较大的王禹偁,他这人文采斐然同样性格也很“出众”,因为敢于直言进谏而屡遭贬谪。像王禹偁呢,他还喜欢写点东西,他就写了宋太宗在兵变时没有没有功绩,连登场演出都没有。

至于事实如何,大概还是只有当事人心里清楚吧。可如果自欺欺人惯了会不会把假的也臆想成真的,有时候何必掩耳盗铃呢?

从花蕊夫人之死解读赵光义的“不臣之心”

当年宋灭后蜀,孟昶和花蕊夫人一行人被压往汴京,花蕊夫人因容貌才情被赵匡胤看中,迫于无奈委身于他。只是不成想,丈夫孟昶身死,自己也被杀,最终让人叹一句:红颜薄命!

作为后蜀后主,孟昶死因大家都好似明了,心照不宣,倒是对他妃子花蕊夫人的死因议论纷纷,多加揣测。赵匡胤霸占了花蕊夫人,花蕊夫人成了他的所有物,所以她跟赵匡胤出了什么官司,我们顶多唏嘘,也没什么探究的好奇。可花蕊夫人和名义上的“小叔子”这般牵扯着实让人八卦。

宋太宗赵光义的传奇继位之路,自身实力的重要性

花蕊夫人


我看过一部影视作品,里面的情节是赵匡胤射杀了花蕊夫人,因爱生恨。赵光义和兄长一样都惊艳于花蕊夫人的美貌,只可惜赵光义权力没有兄长大,没得到花蕊夫人。赵光义呢,本着“我得不到也不让你得到”的念头,射死了花蕊夫人。

射杀花蕊夫人时他哥也是在场,毕竟哥哥如此宠爱花蕊夫人,赵光义便感到有些后怕,当即跪地对着哥哥故作大义的忏悔道:哥啊!我不忍心看你沉迷酒色,当以江山社稷为重!赵匡胤心中不快,却也没有怪罪于他,此事揭过。

鉴于赵光义后来的表现,我个人认为这个剧情安排可能会正中真相哦。当然作为一个还没上位却有野心的人,我觉得第三种说法更为可信,就是花蕊夫人给赵匡胤吹枕头风,插手国政,阻了赵光义称帝的路。

花蕊夫人之死真真假假的,也只为赵光义的“好色之徒”名号添上一笔,不过是饭后闲谈让后人揣测其背后真实用意。人死如灯灭,消香玉陨的花蕊夫人不知道能不能料到自己的结局?

得位不正,“斧声烛影”的头号嫌疑人

关于赵光义得位这件事,也只能用两个字,“不正”,来概括了吧。

宋太宗赵光义“弑兄”继位,最广为流传的版本便是这“斧声烛影”:

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

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这段记载呢,被司马光及后来的人广泛引用,渐渐信的人就多了。至于是不是真的呢,只是怀疑,证据不足……其实如果不是后来发生了那么多“巧合”的事儿,“斧声烛影”可能影响没那么大。

宋太宗赵光义的传奇继位之路,自身实力的重要性

长得很像的宋太祖和宋太宗


“又当又立”还不如一坏到底来的实在,古往今来,比起坦荡荡的坏人人们对于两面三刀的小人更为痛恨。前者一直防备着,而后者则是在你信任他的时候背地里捅你一刀。显然,赵光义有作伪君子的潜力。

赵光义继位后“金匮之盟”下的凄凄惨惨

不知道赵光义即位的背后是不是有一个偏心的老妈,反正它即位后多次搬出杜太后来自证。赵匡胤猝然长逝后,皇位似乎应该传给他儿子才似乎合乎常理,可偏偏是弟弟继承,兄弟俩关系得多好才会如此,这就很让人有点怀疑。

太宗其实也很在乎这些的,于是就有了杜太后遗诏一说,“这不赖我,我是奉太后旨意行事”。说是当杜太后临终时,召赵普入宫交代遗言,命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赵光义,下一顺位继承人是赵廷美,赵廷美后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避免柴荣的悲剧。

宋太宗赵光义的传奇继位之路,自身实力的重要性

杜太后画像


然后事情的发展就好玩了,赵廷美以谋逆罪名被废黜,赵德昭受了叔叔训斥羞愤自杀。似乎这些巧合,太过于“巧合”,预示着这是一场阴谋。

加上太宗即位以后马上就把“开宝九年”为“太平兴国元年”,而按惯例是在第二年改元。赵光义此举未免太心急火燎了,总给人一种不打自招的感觉。

历史进行到这里,金匮之盟里牵扯到的主人公只剩赵光义。然而赵光义的儿子却很让他头疼,长子得了病发疯,次子暴毙,传位问题又缠上了他。

赵光义的身后风评,实力撑不起他的野心

史上对赵光义的评价,大体上是负面的多过正面的。我个人比较喜欢毛爷爷的评价:

1.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2.不择段,急于登台。

3.赵匡义小人之言。

赵匡胤伐北汉时离奇去世,赵光义接过接力棒,灭了北汉,基本完成统一,他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决心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以失败告终。

他召李继捧前往汴京,准备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党项族问题,结果反被算计,使得李继迁割据西北,引发宋朝与西夏上百年战争。

宋太宗赵光义的传奇继位之路,自身实力的重要性

宋太宗赵光义


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可能会喜欢赵光义,但在百姓心中赵光义可不是什么好人,“杀兄上位”的劣迹大抵都听过一耳朵。然后他的风流韵事以及识人不清也够让人讨厌的。佘赛花、杨家将等历史影视化的人物以及民间传说,都让赵光义讨不了好,他也算是一个“脸谱化”的坏角色了。

说赵光义演技炉火纯青,当的是“立人设”的第一人,只是人设立的越好,当他做出有违人设的事情便崩的更厉害。不管赵光义再如何给自己“立人设”,他的实力撑不起他的野心还是让人笑话,无开疆扩土的军事能力也没有认清自身的实力。别管赵光义继位之路到底笼罩着什么样的迷雾,最后想让人闭嘴还得靠自身实力。

我呢,看完赵光义就自省一下吧,不借助任何外力,我还剩些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