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寶寶曆經重重關卡方能存活:胎齡越小,體重越輕,死亡率越高

什麼是早產兒?

早產兒是指在胎齡未滿37周出生的新生兒。其中不滿28周的稱為極早早產兒。早產兒出生體重多低於2500克,其中出生體重在1000-1499克之間稱為極低出生體重兒,出生體重低於1000克的稱為超低出生體重兒。

據WHO資料,全球每年約1500萬早產兒出生。近年來,我國早產兒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根據我國衛計委資料,我國的早產兒發生率約為7%,每年約有120萬早產兒出生。

早產寶寶曆經重重關卡方能存活:胎齡越小,體重越輕,死亡率越高

早產兒有什麼風險?

早產兒因為身體的各項機能還未發育完全,比正常足月出生的新生寶寶面臨的風險高很多。

早產是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早產兒胎齡越小,體重越輕,死亡率越高。

早產兒容易出現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徵、新生兒持續肺動脈高壓、新生兒休克、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敗血症、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嚴重疾病,很多早產寶寶需要長時間的使用呼吸機輔助通氣。

早產寶寶需要陸續闖過呼吸關、感染關、餵養關,歷經重重關卡方能存活。然而即使有幸存活下來,也將面臨各種挑戰和問題。許多存活早產兒生長髮育和營養狀況明顯落後於足月兒,甚至面臨終身殘疾,包括腦癱、智力和運動障礙、視力和聽力障礙、心理行為問題等,嚴重影響生存質量。

為什麼現在早產兒越來越多?

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為什麼危重早產兒反而增多了呢?

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開放,高齡產婦大幅增加,輔助生殖技術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試管寶寶”,甚至很多雙胎甚至三胎的“試管寶寶”,加上環境汙染嚴重、工作壓力大等,都是早產寶寶不斷增多的原因。

同時,從積極的一方面看,隨著早產兒救治技術的提高,讓很多以往原本會死亡醫學無能為力的早產兒現在可以救治了,這也是早產兒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哪些孕婦是早產高危人群?

A.有晚期流產或早產史者;

B.有子宮頸手術史者;

C.孕婦年齡過小(<17歲)或過大(>35歲);

D.兩次妊娠間隔過短;

E.過度消瘦的孕婦,營養狀況差;

F.多胎妊娠者(雙胎50%、三胎90%);

G.輔助生殖技術助孕者;

H.胎兒異常(畸形或染色體異常)及羊水量異常者(過多或過少);

I.有妊娠併發症或合併症者;有菸酒嗜好或者吸毒的孕婦。

如何預防早產的發生?

A.懷孕前。

規避不良的環境汙染,遠離二手菸,適當運動,保持心情舒暢。

B.懷孕期間。要均衡飲食,加強營養;孕婦定期產前檢查,注意孕期衛生;孕期注意健康生活方式,不抽菸不酗酒,不過度勞累和熬夜,保持心情愉快,不長時間持續站立或下蹲,;

C.孕晚期。不長途旅行,不要到人多擁擠的地方去;

D.其他。孕早期和孕晚期儘量避免性生活;積極防治孕期的併發症,及早就醫,降低早產的發生。

早產兒是新生寶寶的一個很特殊的群體,他們在身體各項機能還未完全準備好的情況下,因為各種原因提前離開媽媽的子宮,被迫適應這個陌生的世界。很多早產的寶寶需要住院接受治療。

早產兒住院的指證是什麼?

1.出生體重小於2000g或胎齡

2.雖然出生體重或胎齡超過以上標準,但存在以下任何一種情況:

(1)新生兒窒息,產傷;

(2)體溫:異常;

(3)皮膚:發紺、蒼白、多血質貌、黃染、出血、水腫表現;

(4)呼吸:呼吸暫停或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呻吟、三凹徵);

(5)循環:心率/心律異常、血壓異常、末梢循環不良;

(6)消化:餵養困難、嘔吐、腹脹、大便異常、肝脾腫大;

(7)神經:前囟飽滿,意識、反應和肌張力異常,驚厥;

(8)需進一步排除或治療的先天畸形;

(9)監測發現的其他異常,如血糖、膽紅素、血常規等異常;

(10)母親為高危孕產婦:胎膜早破>18小時、產前或產時感染、藥物濫用等。

早產兒什麼時候可以出院?

目前,國內多數醫院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臨床實踐中早產兒出院標準為:各項生命體徵穩定,校正胎齡達34周、體重達2000g左右並持續增長,完全經口餵養,室溫下體溫維持穩定,疾病已愈或可進行家庭治療。

早產兒出院後還需要注意什麼?

早產兒出院並不意味著治療、管理的結束,而是新的治療、管理模式的開始。

早產兒出院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後的路還很長,作為家長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因為大部分早產寶寶出院時還沒足月,各系統和器官未完全發育成熟,生活能力還比較弱,容易發生問題,所以不能像對待足月寶寶那樣來對待他們。一方面,家長要有信心能夠養育好自已的寶寶;另一方面,要遵照醫生的指導,給寶寶特別的關注,使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

早產兒出院後為什麼需要定期複診?

如果出院時醫生有特意交代,一定要按醫囑複診。

遵醫囑進行眼底篩查和聽力篩查。聽力篩查未通過的早產兒,應在出生後3個月內,轉至兒童聽力診斷中心進行聽力綜合評估,必要時進行相應干預。

定期複查。

一般情況下,早產寶寶出院後在6個月以內,每月複查一次;6個月之後,根據寶寶的情況,由醫生決定1-2個月複查一次。一歲以後2-3個月一次,直至2歲。每次複查時醫生會詢問寶寶的餵養和護理過程,每月有什麼進步和變化。檢查寶寶的體格生長、神經運動發育情況,告知家長寶寶在相同月齡孩子中所處的水平如何,哪些方面好,哪些方面有差距。

通過定期隨訪,醫生能夠及早發現早產寶寶在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異常信號,如肌張力異常或姿勢異常等,並根據寶寶的具體表現,有針對性地指導早期干預的訓練方法。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神經系統後遺症的發生,使寶寶能夠健康成長。

早產兒應該如何餵養?

早產兒提倡母乳餵養。在早產寶寶住院期間,可以詢問醫生是否可以用吸奶器吸出母乳送至醫院餵養寶寶。採集、運送、儲存過程注意清潔安全。

寶寶出院回家後,媽媽餵養寶寶時要注意正確的餵養姿勢,注意防止嗆奶、窒息、呼吸暫停。母乳不足時,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適合早產寶寶的配方奶。

奶瓶、奶嘴要注意清潔消毒,奶頭孔大小適宜。

注意補充維生素D。定期進行生長監測,如果寶寶體重增長慢,需要及時帶寶寶看醫生查找原因,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營養強化餵養。

一般自矯正胎齡4-6月開始逐漸添加輔食。從細膩的糊狀食物開始,每次只添加一種輔食,待適應後再添加新的輔食。若添加新食物後寶寶出現皮疹、嘔吐、腹瀉等異常反應,應暫時停止添加該種食物,並儘快去醫院診治。寶寶生病期間不要添加新種類的食物。

早產兒的日常護理要注意什麼?

關於居住環境。早產寶寶出院回家後,居室要空氣新鮮,注意通風,但不要有穿堂風。室溫適宜(冬季24-25℃,夏季27-28℃),溼度50%-60%;儘量減少外人來訪,家人如有感冒症狀要避免接觸孩子,媽媽感冒時,餵奶要戴口罩。

關於日常衛生。接觸寶寶前和換尿布後一定要洗手;注意奶瓶清潔和消毒,媽媽哺乳時先將乳房清潔再餵奶。

關於日常洗護。早產寶寶的皮膚很嬌嫩,要勤換尿布或尿不溼,大小便後用清水沖洗,少用溼紙巾,保持臀部皮膚乾燥,預防尿布疹;經常洗澡,不需每天使用浴液或洗髮水;保持臍部乾爽清潔,若發現膿性分泌物或臍輪紅腫,及時就診。

關於衣著。寶寶的衣物用全棉製品,經常清洗更換,被褥經常曬曬,注意衛生;寶寶的衣被厚薄要適宜,不要過分捂得太熱,以手腳暖和而脖子下面沒有汗為準;在家裡不要用包被將寶寶包裹的緊緊的,應該允許寶寶穿好衣褲,方便四肢活動。

關於睡眠。早產兒絕大多數時間在睡眠,胎齡越小睡眠時間越多,每天要睡20多小時,儘量不要打擾孩子的睡眠。護理時間要集中,如洗澡,換衣,換尿布,喂藥,吃奶,儘量集中在一起做;居室要安靜,光線明暗要有明顯晝夜區別,幫助早產兒建立晝夜節律;注意早產兒體位,避免吸入或窒息。

關於疫苗。按照要求進行預防接種。

雖然早產兒的成長充滿艱辛,但是隻要護理得當,大部分孩子都能健康成長,讓我們共同關注早產兒群體,因為有愛,才有未來!

(完)

聲明:原創作品,首發醫來er趣騰訊企鵝號,歡迎來醫來er趣公眾號與醫生交流女性健康、備孕和科學育兒,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不當請聯繫我們,禁止私自轉載,轉載請聯繫我們。

醫來er趣,長期邀請三甲醫院婦產科、兒科、疫苗、皮膚科、營養科和心理方面的醫生為您做專業的科普課堂和在線答疑。旨在讓女人更健康,懷孕更容易,育兒更加科學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