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金融“聯姻”困難多,金融改革助力破局

從悄然興起到趨於理性,隨著國內文化產業發展步伐的調整,文化和金融的聯姻不斷擦出火花,讓文化金融日益發揮出重要作用。

文化為本,金融為器。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中,文化產業日益成為我國經濟的新引擎,而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血脈,更是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的加速器。二者在“聯姻”過程中有何摩擦?又該如何找尋突破口?


文化和金融“聯姻”困難多,金融改革助力破局


文化金融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

在“互聯網+”的新形勢下,文化產業已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在模式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在融e聚看來,在我國當前良好的文化政策環境、日益成熟的金融市場環境、以及新興技術革命的共同推動下,文化金融蓄力騰飛之勢已不可阻擋。而文化產業想要有質的飛躍,勢必要借力金融的力量。

然而,文創企業作為知識密集型企業,對接金融存在一定困難。做文化的往往因情懷而聚,但金融機構常更相信商業模式,看中投資回報。因為文化企業屬於輕資產,具有投入產出不對稱、消費不確定、投資回收期長等特點,導致投資擔保受限,中小文化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尤為突出。目前是中國落實金融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也是規範引導文化金融良性發展的關鍵時期,文化金融的發展可謂機遇和挑戰並存。


文化和金融“聯姻”困難多,金融改革助力破局


文化金融想騰飛,金融力量不能缺

目前,文化產業正處於重要發展階段,正在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如何在轉型過程中通過對金融資源有效配置,提升和改善文化產業的發展效率是當下文化金融領域的研究重點。

在專注內容價值的基礎上,文創產業想要涅盤重生必須倚靠科技和金融的力量。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創新科技的深度、規模化應用,能助力文化產業走向智能化、多元化的發展階段。另一方面,在借力金融力量的同時,文化企業自身的造血能力也需足夠強大。文化產業如果是1的話,金融力量的投入則是後面的0,只有在做好1的基礎上,才能談未來。

另外,想實現金融助力文化領域實現深刻變革和跨越式發展,還需要打通文化金融的“血脈”,即充分發揮政府、文化企業、研究機構和金融資本同頻共振、多位一體的創新模式。而融e聚相信,在金融力量的不斷加持下,將重新定義文化產業,為文化產業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公眾號:rongyiju36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