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陸亞歐門戶 國際化青白江” 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內陸亞歐門戶 國際化青白江” 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航拍成都國際鐵路港

“內陸亞歐門戶 國際化青白江” 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鳳凰新城

“內陸亞歐門戶 國際化青白江” 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陸港綠道

“內陸亞歐門戶 國際化青白江” 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內陸亞歐門戶 國際化青白江” 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大彎中學

“內陸亞歐門戶 國際化青白江” 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市民在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青白江鐵路港片區政務服務大廳辦理業務

“內陸亞歐門戶 國際化青白江” 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中歐班列(成都)2000列發車

“一帶一路”上的中歐班列(成都)從這裡始發,架起了快捷暢通的亞歐大陸橋,助推這裡成為對外開放高地;自由貿易試驗區,讓老工業基地成功轉型為改革“試驗田”;作為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成都產業園的唯一承載地,全域承接臺資企業產業轉移,這裡正打造兩岸企業發展的價值窪地……這裡是成都東北部正強勢崛起的 “內陸亞歐門戶 國際化青白江”。

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四十年來,在黨中央改革開放大旗的指引下,青白江人民用勤勞和智慧,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傳奇故事,在成都發展的宏偉藍圖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印記。

中歐班列、歐洲產業城、自由貿易試驗區、成都國際鐵路港、智慧產業城……諸多因子組成青白江城市繁華“因子”。加上“一流的教育、一流的衛生事業、一流的交通、一流的生態、一流營商環境、一流的社會治理”等“六個一流”,讓在這裡生活的人更幸福,在這裡投資興業的人更有信心。

教育——

辦人民滿意的一流教育

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區

在最新的青白江區教育發展規劃中,“辦人民滿意的一流教育,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區”這一目標被擺在了最顯眼的位置。明確提出了到2022年,青白江區域教育實現優質學位、品牌名校、名優教師、特色項目大幅提高,教育綜合實力達到全市一流水平,率先在中西部實現教育現代化。

近年來,青白江區以勇於改革的氣魄,不斷實現教育品質的提擋升級——國家教育雲規模化試點被教育部評為優秀;學前教育“管辦評”分離體制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教育督導“456”工作模式在全國推廣;被評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全國電化教育先進區”“全國安全教育實驗區”“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實驗基地”……

通過實施學校優質特色發展行動計劃,青白江區域內湧現出一大批獨具特色的名優學校,如:四川省一級示範校、成都市“領航高中”——大彎中學,樹德中學正式領辦川化中學,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校——成都工程職業技術學校,全國大美育優秀試點學校——大彎小學,四川省依法治校示範校——清泉學校,四川省藝術特色學校——城廂中學,四川省示範幼兒園——巨人樹幼兒園,高端品牌幼兒園——博達國際幼兒園等。該區正積極推進與成都七中、嘉祥等優質教育品牌聯合辦學,推進教育現代化、品牌化、均衡化、國際化。

不僅如此,青白江抓住蓉歐快鐵帶來的契機,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積極融入“蓉歐+”戰略,不斷推進教育國際化進程。已有14所學校與14所國(境)外學校締結國際友好姊妹校關係,積極探索中德國際合作,開辦德國物流專員班,國際課程“本土化”取得顯著成績;引進德國“F+U”資格認證項目、“AHK”國際認證項目和意大利蒙特梭利幼兒教育課程、新加坡立品全位教育課程,外國語小學被命名為首批“成都市教育國際化窗口學校”,教育國際化實現度達78.97%;成功舉辦“中國·意大利(青白江)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論壇”“中國·加拿大(青白江)中小學校長論壇”,教育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正如青白江區委主要負責人說:“我們加快教育國際化進程,就是努力讓老百姓子女在家門口享受‘留學’世界的權利。”

當前,青白江已形成體制新、資源優、質量高的教育發展態勢,實現了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共同發展,普高教育與職業教育比翼齊飛,義務教育與學前教育攜手並進,基礎教育與成人教育相得益彰的可喜格局,充分滿足了老百姓多樣的入學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的成才道路。

衛生事業——

創一流衛生強區 打造醫療新高地

建設健康青白江

說起近年來青白江衛生事業的發展,收穫的榮譽足以讓人感覺到青白江衛生事業走過的堅實足跡:先後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省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示範區、省級衛生應急綜合示範區、省級結核病防控綜合示範區、省級婦幼健康優質服務示範區等榮譽。區人民醫院已成功創建為國家“三級乙等”綜合醫院、區婦幼保健院成功創建為國家“三級乙等”專科醫院。青白江區人民政府先後與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簽訂合作辦醫協議,將新建三所三級醫院。

在創辦的一流衛生事業的穩步征程中,青白江通過多措並舉提升服務能力,加快醫療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建設“1+1+11+N”醫聯體模式,把專家請到群眾家門口;以人為本彰顯民生職能,讓家庭醫生走進千家萬戶……近年來,青白江區不斷完善基礎保障,提升服務能力,持續深化醫改,優化醫療服務,通過推進分級診療、提升中醫及婦幼保健服務等舉措,為廣大群眾提供了實實在在的便利,讓大家感受到了多種多樣的健康福利。

根據規劃,到2020年,青白江將形成以三甲綜合醫院為主導、高檔專科醫院為特色、鄉鎮衛生院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保障的體系完整、佈局合理、結構優化、密切協作的醫療衛生服務格局,全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達全市一流水平。

交通——

構建一流交通網絡

為打造“國際鐵路第一港”做好交通支撐

千古百業興,交通要先行。青白江區提出,對標蓉歐鐵路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際鐵路港綜合保稅區建設,構建一流交通網絡,為打造“國際鐵路第一港”做好交通支撐。

首先,青白江提出,完善對外交通體系,促進城北區域一體化發展。一是拓展大鐵運輸通道,保障成蘭鐵路青白江站在年底前投入使用,儘快啟動達成鐵路增建二線、成三鐵路及歐洲產業城清泉站建設。二是完善高快速路網體系,配合省市部門加快推進成南高速拓寬改造(E線)、成綿第二複線、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環山大道建設,完成成金簡快速路、青金快速路、五環快速路項目前期工作,力爭啟動彭青淮快速路、貨運大道北延線建設。三是打破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桎梏。積極對接省市相關部門儘快啟動軌道交通項目相關前期工作。

其次,助推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支撐“1+3+6”城市格局建設。一方面,加快完成港城大道及呈祥大道項目建設,提升貨運通道效能,夯實鐵路港及歐洲產業城交通基礎。另一方面,加快推進廣大路、雲金路、花五路延伸段等70公里破損嚴重道路進行大修及提檔升級處理,提升毗河南北路網暢通能力,實現公路和城市道路在區段和節點上的無縫銜接。

再次,近年來,青白江區堅持實施公交都市戰略,發展惠民利民的公共交通。持續提升大鐵公交化運營水平,力爭進一步加密成綿樂客專青白江東站運行班次,最大限度滿足群眾“雙城”生活通勤需求。明年將完成祥福及人和公交場站建設,進一步提升南部丘陵地區群眾出行便捷性。新增公交線路約70公里,全區公交覆蓋率達100%。

生態——

創建“一流生態區”

老工業基地到國家生態區的蝶變之路

國家“一五”時期,青白江是西南地區規劃建設的第一個老工業基地,一度傳統產業佔比超過80%,聚集了攀成鋼、川化等160多家大中型鋼鐵、化工、建材等企業。在“三高一低”的經濟增長方式背景下,生態壓力一直是青白江城市發展的“痛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青白江區圍繞創建“一流生態區”,搶抓國家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契機,實施“整治、提質、轉型”三步走,實現了從老工業基地到國家生態區的蝶變,先後獲批國家生態區、全國第六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殊榮。其中鳳凰湖溼地公園,是四川首家集生態、休閒、觀光、度假為一體的開放式城市溼地公園,正規劃打造蓉歐風情公園、長流河工業遺址公園,東湖公園、東山公園,把公園融入城市建設中,讓青白江煥發無限生機。在天府綠道規劃體系指引下,青白江總體規劃綠道690公里,其中區域級綠道64公里,城區級綠道246公里,社區級綠道380公里,其中今年已建成101.8公里。

青白江紮實開展的“三聚焦三整治”,推動環保問題大攻堅,即聚焦“三氣三塵三燒”,推進鐵腕治霾;聚焦沱江毗河流域,推進重拳治水;聚焦園區土壤修復,推進科學治土。開展的“三改造三提升”,推動城市形態大變樣,即堅持改造環保基礎設施體系,提升設施處理能力;改造城市空間生態體系,提升城市承載能力;改造生態屏障功能體系,提升片區發展能力。開展的“三調整三轉變”,推動城市能級大提升,即調整產業產能,轉變經濟增長模式;調整產業佈局,轉變區域經濟格局;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動力。

此外,青白江區堅持打好汙染防治“三大戰役”,力促環境質量改善。大氣汙染防治方面,著力突出工業汙染治理,加快揮發性有機汙染物治理,全力防治揚塵汙染,加強機動車尾氣治理,重點抓好秋冬季大氣汙染管控、夏季臭氧治理、重汙染天氣應急應對,還群眾一片藍天。水汙染防治方面,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加強毗河、西江河等主要河流汙染治理和生態保護,還群眾一汪碧水。土壤汙染防治方面,加快推動土壤汙染調查,強化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准入管理,嚴格汙染地塊和農用地分類管控,保障耕地土壤環境安全,還群眾一方淨土。

營商環境——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優化加速產業升級

“國際鐵路港與歐洲產業城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青白江區相關負責人認為,成都國際鐵路港的樞紐作用帶來了產業的集聚,歐洲產業城與智慧產業城正是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載體,而鳳凰新城則完善了相關的商務、生活配套設施。國際鐵路港、歐洲產業城與鳳凰新城的無縫連接,實現了“人產城”的和諧共生。

青白江區歐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新建成的歐洲產業城標準化廠房,企業可以直接把生產設備搬過來,調試完成後就能開工生產,實現效益。此外,歐洲產業城還為企業專門配套了員工宿舍和辦公大樓。

今年初,青白江制定了“促進產業發展若干政策”,這項被稱為“黃金十條”的產業政策,從招商引資和促進產業發展的角度,對青白江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進行了大力扶持。

如今的招商引資企業更在意的是政務服務水平以及營商環境。對此,青白江區在與企業打交道過程中深有體會。“對於企業來說,時間就是金錢,我們認識到,高效率的政務服務對於企業來說等於是吃了一顆定心丸。”

據青白江區行政審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營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青白江對標國際營商環境,落實自貿試驗區簡政放權改革任務,大力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等工作,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間從200多個工作日壓減至60個工作日。創新實施企業開辦“一窗受理”和證照聯辦,企業註冊、印章刻制、銀行開戶、發票申購等辦理時間從20多個工作日壓縮至5個工作日,2018年1-11月,該區市場主體增加10941戶,同比增長70%,註冊資金170億元,同比增長36%。

產業集聚、項目落地,想要發展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去年,青白江“人才新政30條”向全球高端人才拋橄欖枝。為了讓吸引到的人才與青白江自身獨有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緊密結合,在這項“人才新政30條”中,有19條立足於青白江產業定位。此外,青白江設立了全市首支2億元的產業人才發展資金,全力招才、儲才、育才。

當然,人才的引進也需要宜居的環境。隨著青白江的不斷國際化,就需要更多、更好的商旅配套和生活配套設施。當然,要想吸引沿海企業來此落地,也要解決企業高管、技術人才生活、子女教育、醫療方面的問題。

按照“人產城”的思路,青白江在現代服務業和生活配套上加大了投入。據瞭解,兩家五星級酒店即將落戶青白江,可提供高質量的商旅配套。

社會治理——

打造城鄉社區

發展治理一流樣板區

在眾創大同社會組織孵化培育基地裡,多功能展示空間、開放式辦公室、洽談空間……配套齊全的軟硬件設施和人性化的結構佈局為社會組織提供了舒適的辦公場地,成為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發展治理思想碰撞的場所。

圍繞“打造一流社區發展治理樣板區”目標,青白江區聚焦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建設,堅持多辦民生小事、多積尺寸之功,紮實推進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加快構建城鄉社區發展治理五大體系,深入實施城鄉社區發展治理五大行動,不斷夯實“內陸亞歐門戶 國際化青白江”的社區基礎。

創新城鄉社區分類治理、精準施策,該區探索推行“一套組合拳”居民需求回應機制、“一戶三票”社區民主決策機制、社區公共空間“1+N”拓展延伸機制,“七+N”模塊化推動高品質和諧宜居達標、示範創建,逐步呈現了“光明到家”“雙彩上元”“三色白馬”等52個基層黨建引領社區發展治理品牌。累計培育社會組織316個、社區社會組織787個、社區志願服務隊221支,志願者隊伍壯大到5萬多人,註冊社區微基金10支;打造居民易進入、可參與、能共享的社區會客廳28個;通過“一核多元、共建共治”,50餘個城鄉社區基本達到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創建標準。

堅持城鄉社區發展治理“五大行動”與實施“北改”有機統一,該區結合“一港三城六個特色小鎮”建設,大力推進智慧產業城長流河片區老舊院落、棚戶區、城中村成片改造,川化、攀成鋼等老舊小區“三供一業”改造受益居民12973戶,實現了從“企管”—“棄管”—“齊管”的嬗變;集成實施88條背街小巷整治、100處“兩拆一增”及小遊園微綠地的打造,新增綠地115公頃;加快推進智慧產業城、歐洲產業城、鳳凰新城建設,新城濱水生活休閒街等6條特色街區及長流河生態溼地公園加快建設,建成陸港綠道、鳳凰綠道、福洪鄉村綠道95公里……一批看得見、摸得著的惠民項目,加快了城市變化、強化了居民感受、促進了社會認同,走出了一條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和城市功能提升、社會發展治理有機統一的新路。青軒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