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亚欧门户 国际化青白江”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内陆亚欧门户 国际化青白江”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航拍成都国际铁路港

“内陆亚欧门户 国际化青白江”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凤凰新城

“内陆亚欧门户 国际化青白江”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陆港绿道

“内陆亚欧门户 国际化青白江”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内陆亚欧门户 国际化青白江”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大弯中学

“内陆亚欧门户 国际化青白江”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市民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政务服务大厅办理业务

“内陆亚欧门户 国际化青白江”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欧班列(成都)2000列发车

“一带一路”上的中欧班列(成都)从这里始发,架起了快捷畅通的亚欧大陆桥,助推这里成为对外开放高地;自由贸易试验区,让老工业基地成功转型为改革“试验田”;作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成都产业园的唯一承载地,全域承接台资企业产业转移,这里正打造两岸企业发展的价值洼地……这里是成都东北部正强势崛起的 “内陆亚欧门户 国际化青白江”。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四十年来,在党中央改革开放大旗的指引下,青白江人民用勤劳和智慧,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在成都发展的宏伟蓝图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

中欧班列、欧洲产业城、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国际铁路港、智慧产业城……诸多因子组成青白江城市繁华“因子”。加上“一流的教育、一流的卫生事业、一流的交通、一流的生态、一流营商环境、一流的社会治理”等“六个一流”,让在这里生活的人更幸福,在这里投资兴业的人更有信心。

教育——

办人民满意的一流教育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

在最新的青白江区教育发展规划中,“办人民满意的一流教育,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这一目标被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明确提出了到2022年,青白江区域教育实现优质学位、品牌名校、名优教师、特色项目大幅提高,教育综合实力达到全市一流水平,率先在中西部实现教育现代化。

近年来,青白江区以勇于改革的气魄,不断实现教育品质的提挡升级——国家教育云规模化试点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学前教育“管办评”分离体制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教育督导“456”工作模式在全国推广;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区”“全国安全教育实验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实验基地”……

通过实施学校优质特色发展行动计划,青白江区域内涌现出一大批独具特色的名优学校,如:四川省一级示范校、成都市“领航高中”——大弯中学,树德中学正式领办川化中学,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成都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全国大美育优秀试点学校——大弯小学,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清泉学校,四川省艺术特色学校——城厢中学,四川省示范幼儿园——巨人树幼儿园,高端品牌幼儿园——博达国际幼儿园等。该区正积极推进与成都七中、嘉祥等优质教育品牌联合办学,推进教育现代化、品牌化、均衡化、国际化。

不仅如此,青白江抓住蓉欧快铁带来的契机,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融入“蓉欧+”战略,不断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已有14所学校与14所国(境)外学校缔结国际友好姊妹校关系,积极探索中德国际合作,开办德国物流专员班,国际课程“本土化”取得显著成绩;引进德国“F+U”资格认证项目、“AHK”国际认证项目和意大利蒙特梭利幼儿教育课程、新加坡立品全位教育课程,外国语小学被命名为首批“成都市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教育国际化实现度达78.97%;成功举办“中国·意大利(青白江)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论坛”“中国·加拿大(青白江)中小学校长论坛”,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正如青白江区委主要负责人说:“我们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就是努力让老百姓子女在家门口享受‘留学’世界的权利。”

当前,青白江已形成体制新、资源优、质量高的教育发展态势,实现了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普高教育与职业教育比翼齐飞,义务教育与学前教育携手并进,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相得益彰的可喜格局,充分满足了老百姓多样的入学需求和学生多样化的成才道路。

卫生事业——

创一流卫生强区 打造医疗新高地

建设健康青白江

说起近年来青白江卫生事业的发展,收获的荣誉足以让人感觉到青白江卫生事业走过的坚实足迹: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区、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省级结核病防控综合示范区、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等荣誉。区人民医院已成功创建为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区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为国家“三级乙等”专科医院。青白江区人民政府先后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办医协议,将新建三所三级医院。

在创办的一流卫生事业的稳步征程中,青白江通过多措并举提升服务能力,加快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建设“1+1+11+N”医联体模式,把专家请到群众家门口;以人为本彰显民生职能,让家庭医生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来,青白江区不断完善基础保障,提升服务能力,持续深化医改,优化医疗服务,通过推进分级诊疗、提升中医及妇幼保健服务等举措,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让大家感受到了多种多样的健康福利。

根据规划,到2020年,青白江将形成以三甲综合医院为主导、高档专科医院为特色、乡镇卫生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保障的体系完整、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密切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达全市一流水平。

交通——

构建一流交通网络

为打造“国际铁路第一港”做好交通支撑

千古百业兴,交通要先行。青白江区提出,对标蓉欧铁路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建设,构建一流交通网络,为打造“国际铁路第一港”做好交通支撑。

首先,青白江提出,完善对外交通体系,促进城北区域一体化发展。一是拓展大铁运输通道,保障成兰铁路青白江站在年底前投入使用,尽快启动达成铁路增建二线、成三铁路及欧洲产业城清泉站建设。二是完善高快速路网体系,配合省市部门加快推进成南高速拓宽改造(E线)、成绵第二复线、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环山大道建设,完成成金简快速路、青金快速路、五环快速路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启动彭青淮快速路、货运大道北延线建设。三是打破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桎梏。积极对接省市相关部门尽快启动轨道交通项目相关前期工作。

其次,助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支撑“1+3+6”城市格局建设。一方面,加快完成港城大道及呈祥大道项目建设,提升货运通道效能,夯实铁路港及欧洲产业城交通基础。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广大路、云金路、花五路延伸段等70公里破损严重道路进行大修及提档升级处理,提升毗河南北路网畅通能力,实现公路和城市道路在区段和节点上的无缝衔接。

再次,近年来,青白江区坚持实施公交都市战略,发展惠民利民的公共交通。持续提升大铁公交化运营水平,力争进一步加密成绵乐客专青白江东站运行班次,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双城”生活通勤需求。明年将完成祥福及人和公交场站建设,进一步提升南部丘陵地区群众出行便捷性。新增公交线路约70公里,全区公交覆盖率达100%。

生态——

创建“一流生态区”

老工业基地到国家生态区的蝶变之路

国家“一五”时期,青白江是西南地区规划建设的第一个老工业基地,一度传统产业占比超过80%,聚集了攀成钢、川化等160多家大中型钢铁、化工、建材等企业。在“三高一低”的经济增长方式背景下,生态压力一直是青白江城市发展的“痛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青白江区围绕创建“一流生态区”,抢抓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契机,实施“整治、提质、转型”三步走,实现了从老工业基地到国家生态区的蝶变,先后获批国家生态区、全国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其中凤凰湖湿地公园,是四川首家集生态、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开放式城市湿地公园,正规划打造蓉欧风情公园、长流河工业遗址公园,东湖公园、东山公园,把公园融入城市建设中,让青白江焕发无限生机。在天府绿道规划体系指引下,青白江总体规划绿道690公里,其中区域级绿道64公里,城区级绿道246公里,社区级绿道380公里,其中今年已建成101.8公里。

青白江扎实开展的“三聚焦三整治”,推动环保问题大攻坚,即聚焦“三气三尘三烧”,推进铁腕治霾;聚焦沱江毗河流域,推进重拳治水;聚焦园区土壤修复,推进科学治土。开展的“三改造三提升”,推动城市形态大变样,即坚持改造环保基础设施体系,提升设施处理能力;改造城市空间生态体系,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改造生态屏障功能体系,提升片区发展能力。开展的“三调整三转变”,推动城市能级大提升,即调整产业产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布局,转变区域经济格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动力。

此外,青白江区坚持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力促环境质量改善。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着力突出工业污染治理,加快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全力防治扬尘污染,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重点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管控、夏季臭氧治理、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还群众一片蓝天。水污染防治方面,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毗河、西江河等主要河流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还群众一汪碧水。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加快推动土壤污染调查,强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准入管理,严格污染地块和农用地分类管控,保障耕地土壤环境安全,还群众一方净土。

营商环境——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优化加速产业升级

“国际铁路港与欧洲产业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青白江区相关负责人认为,成都国际铁路港的枢纽作用带来了产业的集聚,欧洲产业城与智慧产业城正是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载体,而凤凰新城则完善了相关的商务、生活配套设施。国际铁路港、欧洲产业城与凤凰新城的无缝连接,实现了“人产城”的和谐共生。

青白江区欧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建成的欧洲产业城标准化厂房,企业可以直接把生产设备搬过来,调试完成后就能开工生产,实现效益。此外,欧洲产业城还为企业专门配套了员工宿舍和办公大楼。

今年初,青白江制定了“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这项被称为“黄金十条”的产业政策,从招商引资和促进产业发展的角度,对青白江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进行了大力扶持。

如今的招商引资企业更在意的是政务服务水平以及营商环境。对此,青白江区在与企业打交道过程中深有体会。“对于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我们认识到,高效率的政务服务对于企业来说等于是吃了一颗定心丸。”

据青白江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青白江对标国际营商环境,落实自贸试验区简政放权改革任务,大力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工作,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从200多个工作日压减至60个工作日。创新实施企业开办“一窗受理”和证照联办,企业注册、印章刻制、银行开户、发票申购等办理时间从20多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2018年1-11月,该区市场主体增加10941户,同比增长70%,注册资金170亿元,同比增长36%。

产业集聚、项目落地,想要发展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去年,青白江“人才新政30条”向全球高端人才抛橄榄枝。为了让吸引到的人才与青白江自身独有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紧密结合,在这项“人才新政30条”中,有19条立足于青白江产业定位。此外,青白江设立了全市首支2亿元的产业人才发展资金,全力招才、储才、育才。

当然,人才的引进也需要宜居的环境。随着青白江的不断国际化,就需要更多、更好的商旅配套和生活配套设施。当然,要想吸引沿海企业来此落地,也要解决企业高管、技术人才生活、子女教育、医疗方面的问题。

按照“人产城”的思路,青白江在现代服务业和生活配套上加大了投入。据了解,两家五星级酒店即将落户青白江,可提供高质量的商旅配套。

社会治理——

打造城乡社区

发展治理一流样板区

在众创大同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里,多功能展示空间、开放式办公室、洽谈空间……配套齐全的软硬件设施和人性化的结构布局为社会组织提供了舒适的办公场地,成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发展治理思想碰撞的场所。

围绕“打造一流社区发展治理样板区”目标,青白江区聚焦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建设,坚持多办民生小事、多积尺寸之功,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加快构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五大体系,深入实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不断夯实“内陆亚欧门户 国际化青白江”的社区基础。

创新城乡社区分类治理、精准施策,该区探索推行“一套组合拳”居民需求回应机制、“一户三票”社区民主决策机制、社区公共空间“1+N”拓展延伸机制,“七+N”模块化推动高品质和谐宜居达标、示范创建,逐步呈现了“光明到家”“双彩上元”“三色白马”等52个基层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品牌。累计培育社会组织316个、社区社会组织787个、社区志愿服务队221支,志愿者队伍壮大到5万多人,注册社区微基金10支;打造居民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的社区会客厅28个;通过“一核多元、共建共治”,50余个城乡社区基本达到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创建标准。

坚持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与实施“北改”有机统一,该区结合“一港三城六个特色小镇”建设,大力推进智慧产业城长流河片区老旧院落、棚户区、城中村成片改造,川化、攀成钢等老旧小区“三供一业”改造受益居民12973户,实现了从“企管”—“弃管”—“齐管”的嬗变;集成实施88条背街小巷整治、100处“两拆一增”及小游园微绿地的打造,新增绿地115公顷;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城、欧洲产业城、凤凰新城建设,新城滨水生活休闲街等6条特色街区及长流河生态湿地公园加快建设,建成陆港绿道、凤凰绿道、福洪乡村绿道95公里……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项目,加快了城市变化、强化了居民感受、促进了社会认同,走出了一条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社会发展治理有机统一的新路。青轩 文/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