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企業為何如此誠信?

作者楊佩昌:《發現》雜誌專欄主筆、留德學者、歐中經濟技術交流促進會會長。著有《為什麼德國民富國強》,《德國式領導力》等暢銷書籍。

德國企業的誠信有口皆碑:嚴守合同、不欺客、不投機取巧,他們的某些做法甚至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但這方面的例子卻比比皆是。

2002年,德國龐巴迪公司與廣州合作建設地鐵。根據雙方簽訂的合同,廣州地鐵將於2002年12月底投入運行。不巧的是,當年德國遭遇特大洪水,部分地區的公路、鐵路均被淹沒,無法把地鐵車廂運往港口。

德國的企業為何如此誠信?

推遲交貨當然有充足的理由:“不可抗力因素”,但是龐巴迪公司並沒有做出這樣的選擇,他們毅然決定由水路改為空運地鐵車廂。此舉使該公司支付了高於水運10倍的費用,額外花費了300萬美元。

其實,“德國水災”完全是龐巴迪公司延期交貨的正當理由,中國客戶也能理解對方的遭遇,但是他們沒有找任何藉口,竭力維護了合同的嚴肅性,如此的做法使廣州的合作方十分驚訝。

那麼德國企業為什麼能做到如此誠信呢?答案多種多樣,公認的說法是德國有嚴格的法律,如果個人不守法,代價巨大;企業不守法,也同樣如此。

德國的企業為何如此誠信?

確實,嚴格的執法使德國企業在簽訂合同時尤其謹慎,他們會充分考慮履約的可行性和各種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看,法律的嚴肅性無疑是德國企業誠信的基石。但如果只談法律,並無法解釋龐巴迪公司在法律允許範圍內而仍然按期交貨的內在動因。

除了對法律的敬畏,還與德國龐大而可靠的信用體系有密切關聯。德國的信用保障機構名為Schufa,這是一家記錄個人信用數據,並能夠出示有關個人信用評分的民間機構,於1927年在柏林成立。截止到2010年底,Schufa的數據庫已擁有6620萬自然人以及150萬法人的信用記錄。

德國的企業為何如此誠信?

Schufa的信用數據對於個人和企事業單位都完全公開,可以隨時在網上或者打電話查詢。每天Schufa會接到大約27萬次的信用查詢請求,其中91%的查詢都能得到所需要的數據。

因此,德國的企業信用就如同像玻璃窗一樣,隨時可查詢的信用數據系統為個人和企業提供了雙向的保障。一個沒有信用的企業根本無法在德國市場上生存。

德國的企業為何如此誠信?

由於法律和信用的約束,久而久之,德國人和德國企業便養成了誠信的習慣。但是,這依然無法解釋德國企業對誠信的熱衷,畢竟熱衷是來自於人的主動性而不是依賴外力的制約和被動接受。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讓我們來看看曾多次蟬聯德國首富卻名不見經傳的ALDI公司創始人——阿爾布萊希特兄弟的故事。

ALDI是德國最廉價的中小型超市,但在歐美諸多國家擁有超過10000家連鎖店。由於ALDI的存在,就連著名的沃爾瑪和家樂福在德國都無法生存。阿爾布萊希特兄弟成功的因素或許多種多樣,但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即是誠信。

德國的企業為何如此誠信?

阿爾布萊希特兄弟對誠信的熱衷可以說已深入骨髓,他們不僅不欺詐客戶,還主動糾正有關客戶尚未意識到的誠信問題。多年前的一天,阿爾布萊希特兄弟路過當地的一家商店,他們注意到了店門前的促銷廣告,其做法是:購物時附贈優惠券,年底憑優惠券可按累計購物金額的3%領取等值商品。

但是兄弟倆很快意識到,這種做法對消費者並不完全公平和誠信:如果年底物價上揚,消費者手中的優惠券就會貶值。這涉及到了商家深層次的信用問題。經過深思熟慮,他們決定推出更具保障性的即時讓利對策,即年底時店內出售的商品在原有基礎上再減價3%。並承諾如達不到上述價格水平,可向商店索回差價。

德國的企業為何如此誠信?

同時,阿爾布萊希特兄弟也將商品質量視為對客戶誠信的第一關鍵,幾乎到了自我苛刻的程度。如果消費者對所購的商品不滿意,ALDI均允許無條件退換或退款。

對於德國企業家來說,誠信不僅是一種無形資產、道德資源,也是一種生產和經營要素。正如一位經濟學家所言:“企業的無形資產有時甚至比有形資產的意義更加重要,在資本價值中,資本價值的核心不是工廠的成本,而是企業的商譽。”

德國管家移民顧問團隊,專注德國投資/德國移民服務,幫助企業與家庭在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