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備考折磨的你,TED美女博士教你和壓力做朋友

雖然在決定備考之前,已經在財力、物力、心力上都做了充分準備;但是實際執行時,每一次決定開始學習都像打仗,每次做題模擬很差都令自己沮喪。壓力比較大的時候,甚至會焦躁不安的啥都不想幹。

關於“壓力“的經典書籍《自控力》的作者認為:我們一直把壓力視為有害且不應該擁有的觀點,其實是錯誤的。

Kelly McGonigal博士在TED演講中卻提到:壓力之所以有害,是因為我們認為其對我們有害,如果你能將壓力視為助力的話,那壓力對你的負面影響,會降到最低點。

專家們做過關於逃避壓力的研究。調查者跟蹤一千多名成年人達十年之久。那些試圖逃避壓力的人,在接下來的十年內,更容易變抑鬱。

他們在職場和家裡,經歷了更多衝突,得到了更多負面結果,比如被炒魷魚或者離婚。他們的壓力會更大,會遭遇更多麻煩。

心理學家把這個惡性循環叫做“壓力繁殖”。它是企圖逃避壓力的諷刺性後果:耗費掉應該支持你的資源的同時,創造了更多壓力源。當壓力不斷積累,你漸漸無力招架,因此更容易依賴逃避性策略。

從生物層面研究,對於人體來說,壓力會引發“恐懼反應”和“挑戰反應”。

恐懼反應期間,身體預測會有生理傷害發生,為了減少在“惡戰”期間流血,血管會自覺緊縮,身體也會產生炎症。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壓力太大,人病倒了”。

相反,挑戰反應期間,身體更像是在參加體育鍛煉,身體沒有傷害預警,血管是鬆弛的,雖然心臟也會砰砰砰劇烈跳動,但那是血液流動為你增加能量。這反應到現實當中,就是我們看到的運動員臨場“超常發揮”的例子。

換句話說,面對壓力時,挑戰反應會比恐懼反應提供更多的能量。把這個原理應用到現實的工作和學習中,我們可以把這個轉變歸結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當你感覺到壓力時,承認壓力的存在允許自己充分感知到壓力,包括它是如何影響身體的。無論是備考學習感到吃力,還是工作任務讓你頭痛不已,你都要大膽地承認、說出來。

喝酒、K歌、看電影、打遊戲,這些活動都只能讓你短時間逃避壓力,但不能真正化解。大膽說出來,承認壓力,才是化解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歡迎壓力,意識到它是你對在意的事物的反應。你能瞭解到壓力背後的積極動機嗎?什麼有危險了,為什麼你會在乎?

工作也好備考學習也好,都會對我們造成直接影響,所以出現問題時我們才會覺得有壓力。這恰恰說明你是一個重要的人,也有進步的意願。那麼,你就該調整態度,相信這次壓力是一個契機,你將由此攻克一個難題,增長力量。

第三步是運用壓力給你的能量,做些什麼,促進你的目標達成和價值體現。搞清楚讓你覺得焦慮、緊張的原因是什麼,行動起來去改善、去促成。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對於壓力,研究人員做了很多的實驗最後得出結論:壓力是能動可變的,你認為壓力好,壓力就幫助你;你認為壓力壞,壓力就折磨你。

說白了,很多問題不是問題的本身,而是你對待問題的看法。所以對於備考壓力比較大、焦躁不安的人來說。

第一步先承認隨著考試時間越來越近,焦躁不安是因為自己對考證很在乎造成的;

第二步肯定自己是個有上進心的人,那些被現實擊倒就把頭埋在地裡的人是不會有考證壓力的;

第三步仔細分析目前所處的境地和今年必須要達到的備考目標是什麼,拿一張紙寫出來;

例如那些是無關緊要可以在考試前放棄的,每週有多長學習時間,學習資料都需要那些,怎麼讓家人、同事給自己提供便於學習的條件等。把這些理順、理清了,你的心自然就平靜了,會把負面壓力轉變為怎麼實現自己備考目標的正面思考。

這三步一旦跨越,即看清壓力的本質是什麼後;

你會發現壓力變成了你的朋友,它會每天督促、提醒你要早起、按時學習,要抓緊把工作、生活的瑣事處理好……

受備考折磨的你,TED美女博士教你和壓力做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