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造地下蛟龍打破國外壟斷 省下幾億進口經費

“在過去,落後就要捱打,現在情況是落後就要挨宰”。這是某個領域的技術專家的肺腑之言,對於“技術壟斷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他深有感觸。回頭看看新中國走過的路,從建國之初赫魯曉夫找上門來提議組建“聯合艦隊”到“改一個鏍絲釘都要外方母公司批准,從想要加入國際空間站隊伍被無視加羞辱到數百倍成本價進口食品添加劑,各個領域似乎都避免不了“被宰”的命。其實,“商人逐利”天經地義,怪只能怪自己“技”不如人。當然,我們堅韌的民族性並不會讓我們像隔壁的阿三那樣花冤枉錢亂買一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才是我們擁有今日之成就的秘訣。

中國自造地下蛟龍打破國外壟斷 省下幾億進口經費

隨著中國社會的飛速發展,地下鐵路似乎已經成為中國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標配”。自1971年1月開始試運營的北京地鐵算起,到2017年1月,我國已有31個城市開通地鐵,總里程4238.09公里。其中,1993年開通的上海地鐵以617公里位居國內地鐵通車裡程榜首位。4238.09公里的地鐵總里程,放到地上鐵路的世界排名還可以排到第37位,超過泰國、荷蘭等國家,就連宇宙第一的棒子國都是排名50+的水平……這樣的成就想想都覺得興奮。然而,如此龐大的工程是如何完成的?是誰有那麼大的能量在短短數十年間“挖”出了這樣的工程?許多人的腦中不約而同地升起了個大大的問號。

中國自造地下蛟龍打破國外壟斷 省下幾億進口經費

以前新中國很多大工程都是靠原始的人工挖掘來打通各種道路建設上的阻礙,地鐵這種難度更大的城市地下交通工程如果還是依靠傳統的鎬掘手扒+小火車運土的方式,估計到下一輪猴年馬月也挖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近年來我國地鐵及各類軌道交通建設速度飛快就得益於採用了機械化施工,而隧道(及地下)施工最常用的就是盾構隧道掘進機。

中國自造地下蛟龍打破國外壟斷 省下幾億進口經費

盾構隧道掘進機,因為外形奇特,加上其橫截面很像盾牌,所以得名“盾構機”。盾構機整體外形就是一個圓柱體的鋼組件,在強大的動力推進下,利用“盾牌”上的刀盤對土壤進行挖掘。細長形的鋼製殼體可以對挖掘出的還未襯砌的隧洞段進到臨時支撐作用,挖出來的泥土則通過螺旋輸送機從圓柱形的機體尾部“排出”,整個過程十分高效流暢,質構機也因此獲得了“地下蛟龍”的美稱。

同很多現代機械一樣,盾構機同樣誕生於英國,1818年法國工程師布魯諾爾(Mare Isambard Brunel)發現了盾構法掘進隧道的原理還獲得了專利,並於1834年-1841年用其設計的世界上第一臺質構機首次橫貫了英國泰晤士河的隧道。不過質構機雖然發源於英國,但卻是在日本和德國得到技術性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外盾構機的主要製造廠有18家,集中在日本和歐美,如日本的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德國的海瑞克公司、維爾特公司,美國的羅賓斯公司,法國法瑪通、加拿大的羅法特公司等。經過不斷改進和發展,目前世界最先進的地下隧道掘進機已經能夠做到集機、電、液、傳感、信息技術於一身,可在不影響地面狀況的條件下作業,與傳統施工方式相比大大提高了施工的效率、安全性,降低了成本,因而受到世界各國的青睞,廣泛用於地鐵、鐵路、公路、市政、水電等隧道工程。

中國自造地下蛟龍打破國外壟斷 省下幾億進口經費

在我國,盾構機在北京、廣州、上海等10多個城市地鐵和穿江越洋隧道施工領域發揮著巨大的效用。但是由於盾構機制造工藝複雜,技術附加值高,盾構製造工藝為德國、日本等少數國家所壟斷,且價格高昂,在我國盾構市場上國外盾構機的佔有率曾經高達95%以上。95%的佔有率是什麼概念?那基本就是人家不給的話,如此龐大的工程還真的能用手去扒?所以動輒一臺幾億元的機器再痛也得狠狠心買下來,花巨資買過來物盡其用倒還罷了,操作和維護、保養也是需要外國專家到場的。結果付了一小時600-800歐元的工資還得看人家的臉色,比如:從走出家門開始計算上班時間,一天工作8小時,時間一到立馬ByeBye。中方“5+2”、“白+黑”奉獻機制下的工作人員只能晾在那裡大眼瞪小眼。一旦在休息時間盾構機發生故障或者其他原因影響施工,每天的損失都要達到百萬計,這就是技術受制於人所帶來的無奈與悲哀,還好那樣的情況已經是過去式的“曾經”了。

中國自造地下蛟龍打破國外壟斷 省下幾億進口經費

“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不能受制於人”,對正在大規模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中國來說,鐵路、公路、水利、地鐵、海底隧道等大量工程的建設,對盾構機的需求佔到了全球60%以上,這麼大的需求量,如果全部依賴進口必將自動變成“大白豬”躺在案板上“任人宰割”!其實國家早在1966年就開始了盾構機的研製,但鑑於當時的技術水平和實際需求結果有些差強人意,不過還是積累了一些經驗。近年來,經過不懈的努力,中國在這個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形成了鐵建重工、中鐵裝備、中交天和、上海隧道、三三工業、北方重工六大王牌盾構機生產企業,至今累計生產製造隧道掘進機已突破1500臺,強勢搶佔國內外市場(中鐵裝備甚至在2013年就將德國老牌盾構機企業維爾特公司直接收購),份額佔有率達到60%,這標誌著我國在盾構機制造領域已全面掌握核心製造技術,徹底擺脫了質構機關鍵技術被國外壟斷的局面。

中國自造地下蛟龍打破國外壟斷 省下幾億進口經費

在當今的中國,喜訊總是層出不窮的,據《科技日報》10月26日報道,“中國製造2025”再添新成果,直徑達15.03米的泥水平衡盾構機在中鐵裝備盾構總裝車間正式下線,它的成功下線,打破了國外品牌多年來一統全球超大直徑盾構的壟斷。這臺五層樓高,長百米,重達4000噸的大傢伙將應用於汕頭海灣隧道項目,依靠國產質構機該項目將節省採購費用近億元,同時也標誌著中國盾構機的設計製造邁向高端化,正在全面搶佔世界掘進機技術制高點。10月27日,中國首次發佈了《全斷面隧道掘進機術語和商業規格》等5項國家標準,它填補了國內掘進機行業國家標準空白,為我國掘進機產業核心競爭力提供了重要支撐。

中國自造地下蛟龍打破國外壟斷 省下幾億進口經費

從進口95%到佔據全球60%的市場份額,從艱難地仿製到制定國家標準。盾構機在中國的歷史恍若夢幻一般。不僅如此,據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總工程師劉輝透露,我國已啟動掘進機器人的研發,中國質構機正朝著智能化方向邁進。這標誌著中國工業開始從組裝、仿製、自主研發的市場跟隨者向以核心技術為主導的市場引領者快速邁進,將讓中國快速地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型,“中國製造”也將變身“中國智造”進軍國際市場。本身中國的商品在國際市場就具有性價比高的優勢,智能化的質構機一旦研製成功,將把中國產品起點高、價格實在的優點進一步發揮出來。如果再通過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推動以我國標準為基礎共同制定盾構機國際標準,推動我國質構機標準的海外應用和示範,以“中國標準”促進“中國智造”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佔領中國投資地區巨大的市場空間。由此可見,打破國外壟斷並不是中國自造的地下蛟龍的簡單追求,我們的目標是要自成體系,一飛沖天!

當然,如果僅是藉著在盾構機領域後來居上就能擁有“基建狂魔”的稱號,那麼這個有些逆天的稱號含金量就要大打折扣了。除了盾構機,在其他工程機械領域,我國也取得了長足的突破,有些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地超過了國外同級產品。比如,第一時間出現在日本地震現場,三一重工的62米水泥泵車;

中國自造地下蛟龍打破國外壟斷 省下幾億進口經費

不甘寂寞,在奧巴馬大講“美國製造”時自己除去“蓋頭”的振華港機出口的龍門吊;吹沙填海,數月間就讓南海諸島舊貌換新顏的天鯨號絞吸式挖泥船;一舉打破了全路面起重機1200噸級別由德國利勃海爾LTM11200-9.1獨佔的局面的徐工QAY1200與三一SAC12000;還有鄭州新大方的鐵路架橋機,這個魔性的動圖我能看一天……

中國自造地下蛟龍打破國外壟斷 省下幾億進口經費

曾經他們的漫(Ai)天(Li)要(Bu)價(Li),逼得我們不經意間的努力卻不斷地超越了他們曾經的輝煌。今天,“一帶一路”又要為我們的基建狂魔提供更廣闊的展示的舞臺。每一件國產化後的工程機械都是她的工具和武器。新時代的征服,靠的就是核心科技,國產化打破壟斷只是我們走向復興的走點而不是最終追求。就像很多網絡流行語:“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在今天的中國,每天都有新的奇蹟出現,每個起點都有令人憧憬的未來。我們相信,在今天的中國,一切美好的未來其實並不遙遠,期待著,我們就能擁有。

中國自造地下蛟龍打破國外壟斷 省下幾億進口經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