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食记·食物与乡愁丨富平吊柿饼-12道工序,60天风霜洗礼

九味食记·食物与乡愁丨富平吊柿饼-12道工序,60天风霜洗礼

这几日收到了母亲从陕西富平老家寄来的柿饼。

红棕色的外皮上均匀挂着雪白的糖霜,用手轻轻撕开便能看到柔软晶莹的橘红果肉。咬上一口,淸甜的糖霜瞬间融化,软糯的溏心缓缓流淌,再仔细咀嚼,Q弹而有韧性的外层果肉和半透明胶状的溏心交织登场,一种天然形成的甜在整个口腔中反复萦绕。乡愁,也就随之一丝一缕,浮上心头。

九味食记·食物与乡愁丨富平吊柿饼-12道工序,60天风霜洗礼

在中国人的情感字典里,食物和故乡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

故乡的食物,对很多身居他乡的人来说,已成为遥远的往事。久违的味道,为的是一解乡愁。这些食物,大多是一些朴素的家常小菜,但愈是家常平实的一蔬一饭,愈是在日复一日之后,勾连味觉,引发牵念,成为长久不散的记忆。每逢游子思亲,更成为他们用来缩短他乡与故乡距离的最佳介质。

九味食记·食物与乡愁丨富平吊柿饼-12道工序,60天风霜洗礼

早十几二十年前的湖南,对于农耕文化的主流而言,外出打工谋生是一桩大事,告别便带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表现在食物上成为背包里的煮鸡蛋。即使到今天,远行的人们已经开始更多地选择快捷方便的速食产品替代,煮鸡蛋依然成为一代人不可磨灭的故乡记忆。

包括在北方,人们讲究“出门饺子回家面”,只要相聚,无论是面对分离还是庆贺回归,食物总是情感的绝佳调节。春节的念想也多在此处,为了团聚亲朋,为了感受乡味,更要在返程时候填满行囊,旅者的行囊固执,永远装不下高贵和骄矜,有的只是属于家乡的一把辣椒、一块腊肉,一摞饼食……家的味道无可替代,但总能稍稍安慰。

九味食记·食物与乡愁丨富平吊柿饼-12道工序,60天风霜洗礼

母亲的柿饼被一抢而空,这整天都是香香甜甜的。

来南方久了,见到吃过的基本都是圆形的扁柿饼,果肉单薄且发干发硬,处理不好的还略带涩味,便尤为想念家乡的吊柿。到得冬日,母亲总会给我寄上一些。

富平的柿饼好是有原因的。

九味食记·食物与乡愁丨富平吊柿饼-12道工序,60天风霜洗礼

当地特有的尖柿,长于平均气温13.1℃、全年日照时长2472小时的富平,有2000余年种植历史。外形椭圆、一头略尖、表面光滑没有纵沟纹络,成熟后皮薄肉厚、汁多无籽、甜蜜入心,最适合制作柿饼。

九味食记·食物与乡愁丨富平吊柿饼-12道工序,60天风霜洗礼

在食品工业发达的今天,用机器迅速烘干制作一枚普通柿饼只需10天。富平人坚持纯手工制作,采摘、折钩、削皮、架挂、捏心、下架、出水、潮霜……12道工序,60多天风霜洗礼,始得原甜柿饼。

拿来抚慰游子心肠,故乡的味道是再好不过了。

九味食记·食物与乡愁丨富平吊柿饼-12道工序,60天风霜洗礼

人可能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动物,吃什么饭长大,就被刻上什么样的味觉基因。远行并没有能够阻断这种基因的表达,而是更加强烈地将距离、时节、记忆嵌入程序中,在时节更替的某一刻,被悄然唤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