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秦安,史記極限,溫厚純樸如何體現?

第一次來到秦安絲毫沒有陌生感。秦安人操著與關中人十分相似的口音,坐在出租車上和司機聊一會兒,馬上有了歸鄉的親切。

看看地圖,天水的位置剛好在蘭州與西安之間,然而,蘭州人和天水人的口音完全不同。這讓人心生疑竇。到底是西安人避戰亂移居到了天水?還是天水人遷徙去了風水更好的西安?

8000年秦安,史記極限,溫厚純樸如何體現?

同飲一江水,渭河上游陝味之源

我們的導遊小姐姐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西安人的根在天水。更確切地說:在秦安。其實“秦安”和“西安”單從名字上也能看出非同一般的聯繫。而且,渭河如同一條血脈,維繫著兩地人的生活基因。除此之外,還有古老的政治原因。

8000年秦安,史記極限,溫厚純樸如何體現?

秦安蠟花舞

在周朝(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天子的馬官因養馬絕活得到信賴,於是天子將關中以西的一塊地封給了他。一方面,這塊地森林茂盛,水草豐美,適合養馬。另一方面可以抵擋匈奴東進。這片封地即是“秦”。

後來東西周時代交替,周天子遷都洛陽,秦因護駕有功,得到了關中的封地。秦又經過幾代人的強權改革,最後武力統一天下,結束了戰國時代。現在想想,如果秦的政權一直能延續至今,那麼現在的秦安話最有可能成為天下通用的標準普通話。

8000年秦安,史記極限,溫厚純樸如何體現?

創世紀,龍的傳人,秦安故事從伏羲和女媧說起

然而以上這些對於秦安來說還不夠拿出來炫耀。司馬遷寫的《史記》裡,秦安的故事最為原始,幾乎是司馬遷的知識極限。

8000年秦安,史記極限,溫厚純樸如何體現?

1000年看北京,5000年看西安,8000年看秦安。“大地灣遺址”發掘證實秦安有著8000年的文化傳承。這一發現幾乎同“羲裡媧鄉”之名同樣令人振聾發聵。試想一下,伏羲和女媧生活在大地灣文化的氛圍之中,每天幸福地看著對方的樣子捏泥人,那是怎樣的安逸?

8000年秦安,史記極限,溫厚純樸如何體現?

在秦安,人們總是樂此不疲的講述這個傳說:“伏羲和女媧出生於葫蘆,他們熬過了滅絕一切的大洪水,感到十分孤獨。為了延續人類血脈,他們決定成婚,在這之前用占卜詢問天意。於是,兄妹倆各在南北兩山往河谷地帶滾石磨盤,如果兩塊磨盤滾到山谷貼合了,就表示天意讓他們結合。結果磨盤從山上滾下來真的貼合了。從此兄妹結為夫婦,開始繁衍後代。”

8000年秦安,史記極限,溫厚純樸如何體現?

8000年秦安,史記極限,溫厚純樸如何體現?

司馬遷在《三皇本紀》記載了伏羲。使他成為中國最早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由於伏羲和女媧長著像蛇一般的身體,如龍的化身,所以我們總稱自己是“龍的傳人”。伏羲通過觀察思考自然萬物,創八卦,孕育了中國哲學與藝術的根系。

8000年秦安,史記極限,溫厚純樸如何體現?

伏羲用八卦解釋世界,他的後代則用聲調錶達生活情趣

秦安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從來都不缺故事。68處古文化遺址默默訴說秦安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澱。沒有影像的年代,善於表達的秦安人將傳奇變韻律,代代相傳,得以讓那些光輝歲月永久封存。

8000年秦安,史記極限,溫厚純樸如何體現?

8000年秦安,史記極限,溫厚純樸如何體現?

8000年秦安,史記極限,溫厚純樸如何體現?

形成於唐代,流行於宋元,廣泛傳唱於明、清、民國的秦安小曲蘊涵著秦安人的審美情趣。用當地土語演唱,既有文人雅士清雅的格調,又大量保存了雅曲的原始基因,體現著當地人溫厚、淳樸的民風鄉情。

8000年秦安,史記極限,溫厚純樸如何體現?

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秦安小曲已植根於當地民心。又由於秦安小曲演奏人員少、演奏工具簡單、故事情節貼近現實,定位大眾文藝讓秦安小曲久傳不衰。2008年,秦安小曲被收錄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000年秦安,史記極限,溫厚純樸如何體現?

傳統的秦安小曲無專業藝人或專業演出團體,一般都由小曲愛好者臨時搭湊,在農閒時節以自娛自樂的“地攤子”形式活躍在街區路口、田間地頭。秦安小曲發展到民國以後,小曲藝人開始將這一以“坐唱”為主要演出形式的曲藝搬上舞臺。

8000年秦安,史記極限,溫厚純樸如何體現?

秦安小曲只有唱詞,無對白。無論是情節簡單的散曲小段,還是內容較為複雜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自始至終都由一人演唱。揚琴、中阮、二胡、板胡、三絃、摔子、四片瓦已經算是豪華配置。敲敲打打,嗚嗚咽咽。唱者字正腔圓,眼神流轉,渾身的力氣集中在丹田、喉舌之間,節奏絲絲入扣,表達真真切切。

歲月留聲,永不褪色的優雅範兒

三月三,佛壽誕,來了眾八仙,同赴上蟠桃宴;鐵柺李曹國舅,懷抱上玉骨簡板,張果老驢上懸,藍采和何仙姑,手兒拿上陰陽板,草籃子肩上擔。鍾離手拿扇,洞賓身背劍。柳仙把他攙。韓湘子吹玉笛,長生不老丹,手捧上玉花籃,和合神仙步步灑金錢……

8000年秦安,史記極限,溫厚純樸如何體現?

秦安小曲不同於秦腔粗狂、慷慨激昂。它的音調高而柔,拍子變化多而不亂,起迭自然圓滑。有江南曲調的糯糯柔柔優雅範兒。時而清甜、纏綿,時而低徊,跌宕起伏……泡上一杯清茶,整整一個下午都沉浸在這些古老的旋律中,腦海中閃過秦安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的一幕幕,好似經歷一場時空穿越。

餘韻帶著淡淡的憂傷,彈曲子的人已經逐漸變老,然而彈撥指尖依然鏗鏘有力,聽曲人不捨得離去,只因感動於這份敬意。

耐人尋味的聲色

8000年秦安,史記極限,溫厚純樸如何體現?

跟隨一位小姐姐的背後,穿過叫賣聲起伏的牌坊,飄著鍋盔味道的喧囂市街,登上鳳山,俯瞰秦安全貌,看到一股王霸之氣還在。

8000年秦安,史記極限,溫厚純樸如何體現?

我想,每一個說陝西話的關中人,應該來這裡看看。在秦安的連綿黃土塬輕易地就找到了祖先,那種比兵馬俑還有說服力、渭河北帝王陵更耐人尋味的聲色,是對遠古先人們念念不忘的回想根源。

8000年秦安,史記極限,溫厚純樸如何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