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想是哪國公司的問題上,楊元慶為什麼回答支支吾吾?

11月29日,聯想CEO楊元慶在2018財富全球科技論壇上被主持人問到"聯想到底是中國還是美國公司"時,他卡殼了7秒鐘,飛速思考之後他說,聯想是一家根植於中國的全球化公司,聯想希望取之於全球,用之於全球,不僅僅滿足於把中國創造設計的產品賣到全球市場,也希望利用全球的研發資源來開放聯想的產品,利用全球的生產製造資源來滿足全球消費者的需求。

在聯想是哪國公司的問題上,楊元慶為什麼回答支支吾吾?

一段小採訪,在國內又激起一番熱烈討論。雖然是一個被翻來覆去炒了好幾次的話題,但熱度一直不減,從股權結構看,聯想就是一家中國公司,但每次面對這個問題,聯想為什麼都支支吾吾,為什麼就不敢大張旗鼓的宣傳,自己就是一個純粹中國企業呢?

眾所周知,1984年柳傳志拿著中科院20萬啟動資金創建了聯想的前身。後來聯想在香港上市。目前,聯想控股佔聯想25.81%的股份,是聯想集團的控股第一大股東,國科控股(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是聯想控股的控股方,約佔29.04%(2017年數據)。而聯想創業元老柳傳志,現任CEO楊元慶,合計也持有超過10%的股份。那麼從股權結構來看,聯想應該是一個徹徹底底的中國企業,至少是中國民營企業。

在聯想是哪國公司的問題上,楊元慶為什麼回答支支吾吾?

但這幾年發生的事情,讓聯想一直在民族認同感上站在風口浪尖:

2016年的會議上,在標準投票時,聯想同為中國廠商,卻沒有站隊,反而把票投給了,導致華為在長碼上以微弱優勢惜敗。聯想也因此被部分網友懟上了。

2017年9月18日,網友發現聯想臺灣網站以日本旭日旗為素材進行廣告促銷,引發大陸網民的強烈反應。

2018年9月13日,聯想集團在美國紐約舉辦年度Lenovo Transform大會。期間楊元慶曾接受了The Inquirer的採訪,之後Inquirer的一篇的斷章取義報道讓聯想又一次面對輿論的聲討。

那麼,為什麼在這個問題上,聯想一直給人一種遮遮掩掩的感覺?筆者認為,關鍵,在於聯想現有實力。聯想更像一家貿易公司,而不是一家科技公司。不像華為,聯想既沒有過硬的產品,也沒有核心技術,要看別人臉色行事,命根子被別人攢在手裡,自然底氣不硬了。

聯想,多年來一直是什麼掙錢做什麼,研發投入極少。作為全球最大個人電腦生產商,聯想2017年是實現銷售收入408億歐元,但其研發投入不到12億歐元,比例僅僅2.9%,和排名第一的阿里巴巴研發投入佔比19.2%比起來,相差太遠了。

沒有核心技術,要銷售產品,就靠銷售渠道,靠廣告策略了。作為一家中國公司,即使收購了IBM PC事業部,收購了摩托羅拉,啟用了外國高管,歐美也一直還是把他當外人,對他一直都警惕著。聯想太知道取得國外本土認知的重要了。所以,他寧願給外國用戶打五折,而不讓中國用戶參加。為什麼?因為聯想知道自己是一家地地道道的中國企業,知道自己是親生的,中國會把政府採購大單交給自己,這些大單足以支撐其國內業績。而對於國外用戶,則必須方方面面照顧周到。特別中美貿易戰正在進行中,怕一不小心再被斷章取義,刻意曲解。所以楊元慶小心翼翼,回答問題支支吾吾,長時間思考再回答。萬一推特治國的特朗普在其推文上來一條,聯想還真不知怎麼應對。

2013年7月曾有報道,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加拿大、新西蘭等五國家情報機構因聯想電腦後門理由禁用聯想電腦。而最早在2006年美國國務院也曾決定不在其機密網絡使用1.6萬臺聯想電腦。儘管這兩起簡單事件並沒有給聯想造成多大的損失,但給聯想的警告是不言而喻的。歷史上發生過很多起看似風頭無限的大公司因各種原因失去重要市場而徹底潰敗的事件。聯想暫時可沒有華為的底氣。華為幾十年來一直堅持大手筆研發投入,現在手握核心技術,也就有了很硬的底氣。“我不需要你,沒有我,是你的損失。

在聯想是哪國公司的問題上,楊元慶為什麼回答支支吾吾?

聯想侷限於幾十年前就開始的PC生產和銷售,競爭慘烈,失去了發展的後勁,現在國內更多在靠政府採購支撐業績,國外也面臨PC業務衰減。聯想集團自己的實踐經驗證明,"貿工技"路線是使高科技企業衰落之路。

智能手機,人工智能,5G,虛擬現實,高科技大潮風起雲湧,聯想,能站在哪個風口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