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陶企藉助“一帶一路”佈局非洲市場 佔據70%以上份額

佛企功夫縱橫四海

K E N Y A

距離非洲東部最繁忙的喬莫·肯雅塔國際機場60公里以外,在一片典型的熱帶草原上,非洲最大的陶瓷廠——特福(肯尼亞)陶瓷廠就坐落在此。

“走出去”戰略為企業帶來新的增長點。科達潔能董事長邊程在現場列了一組數據:2014年,企業的出口佔比只有18%,2015年上升到33%,去年就超過了40%,而今年前7月,企業出口同比增長40%以上,從比例來看已經超過內銷。

中國駐肯尼亞經商處日前發佈消息,稱在肯尼亞運營的中資公司共396家,其中80%為私營企業,近90%職工為當地人。這些中資企業,為肯尼亞提供正式工作崗位多達12.7萬個。

距離非洲東部最繁忙的喬莫·肯雅塔國際機場60公里以外,在一片典型的熱帶草原上,非洲最大的陶瓷廠———特福(肯尼亞)陶瓷廠就坐落在此。這座由科達潔能漂洋過海與廣州森大合作共建的陶瓷廠,每天產量高達30000多平方米,牢固佔據當地陶瓷市場70%以上份額。

速度

從動土到竣工只需8個月

從喬莫·肯雅塔國際機場驅車一路南行,沿途是當地最典型的熱帶草原景觀———肯尼亞地勢較高,因此並未形成同緯度常見的熱帶雨林。大約60公里的車程以後,遠遠就能看見一片廠房,牆壁上的“TWYFORD”(特福)字樣依稀可見,這是非洲最大的陶瓷廠。

從上釉、噴墨打印、燒成到打包分揀,生產線總長接近一公里,採用全流水線生產,線上不同崗位的工人各司其職,其中又以肯尼亞員工為主。“想不到吧?從動土到竣工,我們只花了8個月。這裡曾經還是一片荒地,就跟這裡隨處可見的草原沒什麼兩樣,沒水沒電。”特福陶瓷(肯尼亞)公司總經理李瑞欽笑著說。在李瑞欽身後,特福(肯尼亞)陶瓷廠二期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施工建設,竣工後預計能將全廠產能提升一倍。

廠區地段靠近主路,離煤產地、原料產地等都比較近,離內羅畢等主要銷售市場也不遠,這是敲定陶瓷廠選址的重要因素。在一期建設初期時,“三通一達”全靠李瑞欽帶人親手搞定。

當時廠區附近根本沒有城市輸水管道,李瑞欽只能帶領工程隊前往13公里以外的水源打井、鋪管,將水引至廠區。“在對地下水進行檢測時,發現廠區地下水資源十分匱乏,一小時只能出水2立方,遠遠不能滿足工程建設需要。我們跟政府溝通過以後,發現無法從政府處獲取支援,只能向當地的一名地質專家請求協作,在距離廠區13公里外的地方勘測出有充足的水源,打井、修水管,將水成功引過來。”李瑞欽說。

擺在李瑞欽面前的,還有缺電這一大難題。“我們前後跟當地供電部門溝通了大概四五個月,終於通過架設變壓器,成功將電力引到工廠裡來。”

特福(肯尼亞)陶瓷工廠是科達潔能在非洲市場“與優勢海外合作伙伴合資建廠+整線銷售+技術工藝服務”戰略的示範項目。按科達潔能董事長邊程來說,就是科達潔能負責“制式輸出”,與海外市場的管理服務團隊合作,兩者實現互補。

創立於2000年的廣州森大,是一家經國家外經貿委批准享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國際貿易公司,在非洲有著十多年的經營經驗。最初在尼日尼亞進行陶瓷貿易起步的廣州森大,2015年計劃在肯尼亞設立陶瓷廠,在進行設備選型的過程中與科達潔能接觸,雙方一拍即合,以資本入股的方式合資成立特福陶瓷有限公司,計劃在肯尼亞、加納等非洲國家建立陶瓷廠。

根據去年2月23日廣東科達潔能股份有限公司與廣州市森大貿易有限公司簽訂的《關於合資在非洲興建建築陶瓷生產企業的合作協議》,雙方就合資在非洲肯尼亞、加納和坦桑尼亞三國分別興建一家建築陶瓷生產企業達成合作協議,三家非洲公司的生產規模均暫定為兩條建築陶瓷生產線。其中位於肯尼亞的陶瓷廠,目前已投資3億多元人民幣,佔地面積多達394畝。

機遇

“走出去”成佛企新增長點

在今年8月舉行的佛山市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實體經濟“走出去”工作會議上,邊程作為企業代表,在會上分享了科達潔能“走出去”的經驗。邊程表示,“走出去”戰略為企業帶來新的增長點。邊程在現場列了一組數據:2014年,企業的出口佔比只有18%,2015年上升到33%,去年就超過了40%,而今年前7月,企業出口同比增長40%以上,從比例來看已經超過內銷。

邊程指出,近幾年國內的建材行業已產能過剩,而作為為建材行業提供機械設備的裝備企業,更是面臨巨大的挑戰,不“走出去”就可能無路可走。對於陶瓷機械出口,科達潔能採取的策略就是,到全世界發展中的國家去。

“這些地區解決了溫飽問題,就需要解決居住問題,就要用到建材產品。”邊程表示,其中的印度市場尤為前景巨大。中國陶瓷有150億平方米產能,而印度的陶瓷產能只有10億平方米左右,市場空間巨大。作為近些年世界建陶發展最迅猛的印度市場,科達潔能一早就開始佈局,印度分公司也計劃於年內投入運行。

目前,科達潔能已在非洲設立肯尼亞特福陶瓷生產基地、加納特福陶瓷生產基地、坦桑尼亞特福陶瓷生產基地。除了開拓全球發展中的地區,科達潔能也把目光放到歐洲市場。邊程透露,目前科達潔能計劃在歐洲成立分公司,正在進行一些併購和整合行動。

市場

吃好陶瓷小磚“蛋糕”

在科達潔能“走出去”的佈局中,特福(肯尼亞)陶瓷廠是其中重要一步。

2016年底,投資1億多元人民幣的特福(肯尼亞)陶瓷廠一期項目順利投產,投產後即實現當月盈利。一期項目生產線設計產能為22000平方米/天,李瑞欽透露,事實上,該生產線經過調整,產能已提高到30000平方米/天。繼肯尼亞一期項目之後,今年5月,科達潔能與廣州森大共同簽訂肯尼亞二期項目的合作協議,根據協議約定,投資總額為1.45億元人民幣,設計總產能為30000萬平方米/天,並計劃於今年內實現投產。

特福(肯尼亞)陶瓷廠接連擴建、增加產能的背後,是當地市場對特福陶瓷的肯定,“在我們一期項目成功生產出第一批瓷磚的時候,就已經有經銷商排著隊等著提貨。”李瑞欽說,“這與科達潔能與廣州森大合作的優勢互補密不可分,更是特福陶瓷對自身準確的市場定位所致。”

據瞭解,廣州森大在非洲包括肯尼亞、加納、坦桑尼亞、科特迪瓦及尼日利亞等國都建立有子公司,銷售網絡更是遍佈非洲地區的3000多個網點,每年出口非洲市場的建築陶瓷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在非洲市場擁有一定的知名度。

另一方面,科達潔能在非洲更多扮演的是陶瓷生產企業合作方的角色。與在國內為陶瓷企業提供陶機設備相區別,科達潔能在非洲還提供包括生產技術、工藝研發、原輔材料、生產模式、生產管理等工業配套。對於有著一定潛在瓷磚市場消費空間、卻又不具備陶瓷產業配套的肯尼亞而言,科達潔能這一定位無疑正切中了當地消費市場的痛點。

根據李瑞欽透露的一則數字,也可印證這樣定位的成功之處,“在肯尼亞,我們所生產的300×300(mm)地磚和400×400(mm)釉面磚基本佔據本地市場70%-80%的份額。”李瑞欽說。

以內羅畢職工約為1000元的平均月薪水平而言,當地人的購買力亦無法承擔購買大磚,300×300(mm)和400×400(mm)這兩種尺寸的小磚更受本地人青睞。而小磚本身的尺寸小、成本低、價格低等要素,決定了陶瓷小磚領域的競爭准入門檻並不高,那麼,特福陶瓷是如何從肯尼亞眾多做小磚的企業中突圍,一步步成為如今當地陶瓷龍頭企業的?通過分析特福陶瓷的企業經營模式,或會為後來者提供參考。

“能夠在塔基市場站穩腳跟的,必定是物美價廉的產品,那麼如何在確保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儘量減少企業成本,就成為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李瑞欽說。

李瑞欽分析,企業主要做了三件事:“首先,我們在本地設廠,免去了關稅、物流等環節,一箱300x300(mm)的瓷磚大概就能省下2美元的成本。另外供貨週期大大縮短,產品研發週期也縮短,在本地配套提供售後團隊也是我們的最大優勢。”

“其次,以產品質量取勝。事實上,在肯尼亞本地生產的瓷磚,對比國內進口的瓷磚,要多了一層保護釉,產品更耐用。”

“最後,我們對於經銷商和泥瓦匠都設置了一套完善的服務方案。對於經銷商,我們提供廣告支持;對於泥瓦匠,我們執行積分制度鼓勵泥瓦匠多鋪特福的陶瓷,並給予一定的獎勵。”李瑞欽說。

隨著擴建,特福(肯尼亞)陶瓷廠產能將增加一倍。“未來二線將生產牆磚和大地磚,和一線形成互補,預計2018年2月份投產。後續根據市場的變化,會計劃投資建設全拋釉、拋光磚等系列,滿足市場需求。”李瑞欽說。

人才

鼓勵本地員工“向上遊”

“企業一貫堅持人才本地化策略,未來1-2年內,生產系統預計會有1/3的管理層由肯尼亞本地人擔當。”李瑞欽說,進駐非洲的佛山企業可以為本地員工提供相應的技能培訓,除了逐漸提升肯尼亞員工的工作素養之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為他們提供一個謀求向上發展的人生機會。

在陶瓷廠大門外,經常會有成群的本地人聚集求職。李瑞欽分析認為,肯尼亞的工業尚處於最初級的發展階段,對於進駐肯尼亞相對已經成熟了的中國工業,肯尼亞人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而為了促進肯尼亞籍員工更快上手,企業給每一位員工都提供基礎培訓。

“比方說分揀、打包這樣的工作,我會提前組織他們去現場觀察、學習,安排熟練工人在旁邊指導。”李瑞欽說,“而對於那些有一定的技能、經驗的,我們會希望把他從初級的操作工提拔到高級操作工,再到主管,到小組長,甚至到像我們中方員工擔任的班長。如果本地員工學習能力很不錯的話,我們也鼓勵他多去嘗試,試著擔當某個主管或者是車間主任,實現人才本地化。”

在陶瓷廠一期項目的生產線上,一共有390個肯尼亞員工和39箇中國員工。本著人才本地化的出發點,中方員工身體力行,從各方面影響著肯尼亞員工去適應工業社會的節奏。

“比如我們建立了一套考核制度,員工個人的考勤與工資、獎金以及績效直接掛鉤,在年度評定的時候,還設立有各項獎勵,中方員工以身作則,鼓勵肯尼亞員工遵守企業生產紀律,進而形成一種職業習慣,一種企業文化。”李瑞欽說。

其實,陶瓷廠一開始的運營並不順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出在中肯員工的溝通上。“前期出現了一個比較高的離職率。”李瑞欽說,“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專門安排了兩個肯尼亞人擔當調解員,負責調和雙方。另外,我們還鼓勵雙方共同參與一些文娛活動,比如打籃球,這些都是對促進友誼、理解的很好互動。”

今年肯尼亞經歷2次大選,大選期間,肯尼亞本地的商戶、企業都會休息一週,特福陶瓷權衡再三,只是批了一天半的休息時間。“沒想到,第一次到崗率高達95%,第二次100%。在我看來,這反映出肯尼亞員工工作態度的轉變,說明大家溝通順暢、目標一致。”李瑞欽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