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代名窯——鈞窯工藝特徵之一

鈞瓷是中國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獨有的國寶瓷器,憑藉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複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雲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國成立後,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鈞瓷的恢復燒製工作開始,鈞瓷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鈞瓷生產工藝與水平都得到了劃時代的提升,不斷的作為國禮現身世界。

鈞窯歷來被人們稱之為“國之瑰寶”,在宋代五大名窯中以“釉具五色,豔麗絕倫”而獨樹一幟。古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等詩句來形容鈞瓷釉色靈活、變化微妙之美。傳統鈞瓷瑰麗多姿,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雞血紅、葡萄紫、硃砂紅、蔥翠青……釉中紅裡透紫、紫裡藏青、青中寓白、白裡泛青,可謂紛彩爭豔。釉質乳光晶瑩,肥厚玉潤,類翠似玉賽瑪瑙,有巧奪天工之美。

宋代五代名窯——鈞窯工藝特徵之一

有人認為鈞窯的必備特點就是釉面具有“蚯蚓走泥紋”,這不完全正確,只能說是特點之一。很多館藏鈞窯的釉面是不具有走泥紋的。因為在當時的官窯,力求釉色均勻,但由於少數器皿在燒製中的窯溫、釉色原料配比、燒製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造成了釉面在溫度中的變化還原不一,才形成了走泥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