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重编背后的经济:该不该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

曾经,美国生物学家瓦尔特·吉尔伯特给人类基因的染色体组起了一个特别美好的名称,叫做自然科学的“圣杯”。但现在,人类开始对这座“圣杯”动起手脚,不仅对其扫描检测,还要对其改写编辑。

基因重编背后的经济:该不该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

就在昨日(11月26日),海归教授贺建奎公开宣布自己的科研团队参与改写人体基因的一对婴儿露露和娜娜已顺利降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

但是,消息一经发出瞬间引发了轩然大波,122位科学家在微博发布联合声明,对于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而谈到这对基因重编的婴儿,不少人忧心忡忡地表示,这根本不是技术的进步。“技术上谁都能做,只是太没有伦理的底线了,而且生下来以后大家才知道。我们担心会有更多人为了出名效仿,再悄悄编辑其他基因,技术上毫无难度。改编后的基因进入人类基因库遗传下去,很多代后的人类,后患无穷。”

不敢想象的是,在公众们还傻傻分不清DNA、染色体、基因的这个阶段,一旦基因工程从高高再上的科学“神殿”盲目走向商业化,各种打着测疾病、测天赋等种种旗号的商业机构大行其道之时,人们是不是也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

基因经济的崛起很大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呼应了人类内心的恐惧,期待人类能战胜某些生存问题:饥饿、疾病,甚至是战胜死亡。

基因重编背后的经济:该不该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

举个例子,比如转基因食品。

如果在食物种植中添加基因,转基因方法是否比传统育种方法的风险更大?在我们摄入体内的食品中,到底有多少品类被转基因?如何确定吃转基因食品没有风险的呢?

尽管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专业委员会认定,转基因和传统育种两种过程带来的非期望效应的风险类似,但依然有很多人对于这个“非期望效应”存疑:科学家本义在农作物里插入外源基因以求修复致病基因,未料扰乱原有基因秩序不说,一旦触碰垃圾DNA的开关或将激发非预期、不可控的毒素、变异乃至造成毁灭性失衡。

再有一个例子,就是HPV宫颈疫苗(又称,九价疫苗)。

对于九价疫苗是否真的可以有效预防宫颈癌,市场中早已吵得面红耳赤了,就更不用说由此引发的疫苗售卖乱象了。虽然九价疫苗在国内遍地难寻,可是在网络上却正在火热销售,甚至有“黄牛”专门做起这门生意,他们的操作手法和号贩子类似:提前在社区接种门诊预约排队获取名额,然后再在网上翻倍加价,把接种资格转手卖给真正有接种需求的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提到的翻倍,绝不是1、2倍,而是近乎提高了10倍的价格。

作为一门科学,人们对于基因的探索不能因噎废食,因为科技创新就是停不下来的星辰大海,一旦基因图谱被打开,无疑就启动了创世纪引擎——基因经济时代到来。

基因重编背后的经济:该不该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

但在这项技术真正成熟之前,千万不可盲目商业化,因为决定这只“潘多拉魔盒”中跳出来的最终是“天使”还是“魔鬼”,不仅仅是科技发展的验证,同时更关乎着人类文明的前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