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靈科技獲得商湯科技領投A輪融資,將“靈性”賦予AI+教育終端

物靈科技獲得商湯科技領投A輪融資,將“靈性”賦予AI+教育終端

文 | 西局

今日,人工智能公司物靈科技(Ling.AI)透露,已於近日宣佈完成A輪融資。據悉,此輪融資由AI獨角獸公司商湯科技領投。

物靈科技表示,獲得本輪投資後,還將加速消費級AI+教育產品的落地進程,並進一步拓展目標受眾和應用場景。同時,繼續在“AI+教育”領域深耕,實現涵蓋K12全年齡段多語言多情景學習的AI陪練。

在2018年7月,物靈科技完成了1.5億元的Pre-A輪融資,這意味著之前一直作為東方網力子公司的物靈科技,商業模式已經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將獨立發展並參與市場競爭。

物靈科技家庭消費類語音交互終端,從去年以來,一直熱潮湧動。以智能音箱為代表,加載了語音識別功能的各類智能家居硬件,爭相“佔領”家居場景,搶佔未來的交互和流量入口。其中,兒童市場又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各類針對兒童用戶的音箱和幼教機器人等新品近年內層出不窮。

然而,這也仍然是一個未能探明的深水區:用戶的使用習慣尚未養成,人工智能技術還有待成熟,現在“落地”的產品又是否真正能夠形成真正的市場和商業價值?

“萬物有靈”是物靈科技從成立伊始就提出的理念。作為一直面向2C市場,專注於人機交互消費級智能產品的公司,這些也是它需要關注的問題。在2018年7月物靈的發佈會上,除了公佈融資消息外,也發佈了物靈推出的Luka繪本閱讀機器人系列的兩款新品:具備多感官交互能力的“Luka Hero”,以及輕巧便攜、面向更廣泛大眾市場的“Luka Baby”。針對家庭場景和兒童教育市場,Luka的產品矩陣初步形成,物靈的商業化思路也擺上檯面。

Kid AI 與 Home AI 路線

成立於2016年的物靈科技,在此之前,它更為人所知的,是其在消費級AI產品市場上,沿著Home AI 和 Kid AI 路線的兩款產品:社交機器人Jibo,以及兒童繪本閱讀機器人Luka。

作為“2017年度25大最佳發明”登上《時代週刊》的Jibo,早在亞馬遜echo推出之前,就已經開始探討“未來的家庭交互方式”這一問題。而物靈科技,就是Jibo的中國獨家合作方和投資人,並且也是其董事會成員。

物靈科技獲得商湯科技領投A輪融資,將“靈性”賦予AI+教育終端

而在研發自有產品、切入垂直細分場景時,物靈首先選擇了從家居、特別是家庭兒童教育這一細分領域入手。基於計算機視覺和語音識別技術,Luka開創了“繪本閱讀機器人”這一獨特品類。通過攝像頭,Luka可以識別繪本,並且閱讀給孩子們聽,和兒童用戶互動。據顧嘉唯透露,在上市半年後,Luka在京東平臺上的智能機器人、繪本閱讀機器人產品的銷量居於首位,用戶好評率也達到了99.8%以上。

和其他早教機和兒童故事機相比,Luka首創的繪本閱讀機器人品類,把“你聽我說”的方式升級成為“主動引導、你翻我讀、互相學習”,加強了互動性和引導性,這也是顧嘉唯所說的“靈性”所在。去年7月推出的Luka Hero,是應用了多模態、多感官的交互概念,將更新的“點讀”交互方式引入進來,將兒童用戶和機器人的交互模式從單向命令升級成雙向互動。兒童可以通過“觸摸”的方式,閱讀繪本內容,又無需像點讀筆類產品那樣為識別內容而重新印刷繪本。

Luka Baby的尺寸更為便攜,以便於讓兒童隨時隨地快捷操作使用。和它一起推出的,還有屬於它自己的原創故事繪本。在這段故事裡,Luka Baby自己講述了它和Luka的勇氣之旅。這顯示著物靈科技開始通過將產品形象IP化,打造專屬版權內容。

在當時物靈科技給到的數據是,Luka已經可以識別市面上的超過2萬本繪本,其數據庫還在不斷更新中。

物靈的商業化思考也浮上臺面。物靈推出的並非市面上如今常見的智能音箱等“入口”式產品,當巨頭們打造智能家居的生態平臺時,物靈選擇了更加垂直和細分的切入口,來創造市場新機會。“在人機共生的AI時代,物靈科技將創新的AI技術通過具有更多交互模態的智能消費品落地,打造承載內容消費與內容服務的平臺,實現AI To C企業‘自造血’盈利模式。”物靈科技聯合創始人、CEO顧嘉唯說。

物靈科技獲得商湯科技領投A輪融資,將“靈性”賦予AI+教育終端

從“萬物有靈”到“點物賦靈”

2016年9月,曾任百度人工智能研究院人機交互負責人、前微軟研究院研究員的顧嘉唯和前極路由、大街網聯合創始人丁衣,以及東方網力董事長劉光,共同創立了物靈科技。

2014年百度IDL推出“百度少帥”人才計劃,顧嘉唯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微軟的Kinect、Surface等產品中都包含了顧嘉唯的研發成果轉化,百度的智能眼鏡、盲人助理DuLight,以及智能自行車DuBike等項目,都出自顧嘉唯帶領的團隊。

“智能硬件之後,是人機交互必然發生變革的時代。”丁衣說。而身為極路由的前創始團隊成員,他認為路由器始終是純硬件的銷售,“沒有人機交互、沒有付費流量入口的附加價值,是無法做到像智能手機一樣的用戶黏性和價值。”

讓每個終端都能夠和人相交互,讓所有的硬件都有可能升級為“有靈性”的產品。在此初衷上,物靈科技將自己的方向主要確定為2C市場,專注於人機交互方式的革新,推出新的消費級AI科技產品。

“萬物有靈”是物靈科技一開始就提出的概念。提到“萬物有靈”,大多數普通消費者印象中,極易將它和影視作品中有思維、有感情的“機器人”形象聯想起來。但顧嘉唯並不認可這種說法:“萬物有靈的邏輯,不是說我們預期所有的機器人都變成超級AI,都擁有自己的靈魂和自主意識。而是意味著,在現在的弱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可以通過關係式交互,去創造體驗上讓大家覺得有靈性的感受。”之後,物靈在2018年提出“點物賦靈”——把原來缺乏“靈性”的產品,通過技術賦能,以關係式交互賦靈,將之提升成為體驗更好的智能化產品。

作為交互終端的“機器人”,顧嘉唯將之總結為三大方向:人、車、家——可穿戴、車載(交通工具),以及家用的各種消費電子,均可升級的機器人。最後一類,就是物靈目前的切入點。

“我們三個人的經歷,已經把三個方向上,可以嘗試的都做過一遍了。”顧嘉唯和丁衣都強調這一點。“消費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元年’也持續喊了很多年,而現在,市面上可以達到商品化、高銷量的機器人,依然是掃地機器人。”顧嘉唯說。而產品差異化、能夠“為用戶提供真正價值。”在他看來,才是真正值得投入的方向。而“在家庭場景內高頻、剛需的場景中的落地能力”則是物靈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物靈選擇從家庭消費核心的兒童產品切入,效果正在顯現。

“家庭當中的高頻場景是非常多的,無論是內容的,還是信息流的,主要看一個團隊是否能抓住這個點,而不是去單純做一款模仿echo的音箱。”顧嘉唯說。

“我們和智能音箱產品的主要差別在於,在語音交互的維度之外,我們又增加了計算機視覺的維度。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是獨一無二的。”丁衣表示。而在他看來,針對國內用戶的使用習慣,智能音箱類產品的實際利用率還並不算高,也“沒有在內容上做增值”。物靈也並非要效仿其他大型巨頭的產品,以擴展入口為主,而是要打造一款能夠自我造血的產品。

2018年物靈科技的新品Luka Hero還搭載了主打多感官交互的手指“點讀”方式。在顧嘉唯看來,這也意味著,除了內容增值之外,在技術層面上,物靈也建立了自己的壁壘。 “手指點讀功能雖然今天是在一個非常小的場景中應用,但它的難度和人臉識別達到較高識別準確率是相似的甚至更高。在本身的技術壁壘足夠高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做到更多的拓展。在拓展的過程中,尋找真正高頻的需求。” 而他也期望,一個新的主流交互方式,也許將從中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