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將軍有規定,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播種,到現在人們都還很感謝他

那些研究中國歷史的人,當他們提到晚清時期的歷史時,會感到焦慮。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在這短短的幾十年裡遭到了蹂躪和踐踏,其後果自然是受到打擊。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清朝的封國政策。他們總是認為他們在天朝是一個大國,外國人都是外人,所以他們無法與中國相比。當歐美國家開始工業革命的藍圖時代時,中國還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所以它自立了。即使當大國的炮火衝破城門,他們仍然不以為然,這樣的悲劇也歸咎於他們自己的積極性。

這位將軍有規定,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播種,到現在人們都還很感謝他

清朝的官吏多為滿族,真正高官的漢人寥寥無幾。最有名的四位是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和曾國藩。他們是洋務運動的主力軍。事實上,除了張之洞之外,這四個人中還有三個是將軍,他們都有傑出的軍事成就,而張之洞是一個文職官員,他的貢獻比他們稍微弱一些。但是說到真正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是唯一的。

這位將軍有規定,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播種,到現在人們都還很感謝他

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左宗棠和李鴻章是死對頭。雖然李鴻章被斥為賣國賊,但他的才能不容忽視。他只是皇帝的替罪羊。在戰略防禦方面,李鴻章主張放棄邊防,集中力量抗日。左宗棠認為,邊境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如果放棄邊防,就會立即佔領西北大片地區,危及全國的戰略防禦。兩個人,在朝上你一句我一句的反駁,皇帝感到頭痛。最終結果是,一個人負責東方,一個負責西方,自己守衛自己的。

這位將軍有規定,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播種,到現在人們都還很感謝他

左宗棠曾兩次來西北打仗。第一次是平息阿古柏之亂,勝利歸來。第二次是俄軍進攻新疆伊犁時,左宗棠不顧自己60歲的年齡,親自率領軍隊進攻。為了鼓舞士氣,他帶了一具棺材,以表達他收服伊犁的決心。官兵們的其實可想而知,最終的結果是恢復了伊犁、新疆,保護了邊境和平。左宗棠用棺材打仗的功績也得到了很多人的稱讚。許多人羨慕這位老人高尚的民族正直。

這位將軍有規定,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播種,到現在人們都還很感謝他

許多在戰爭中領導軍隊的人將在戰後慶祝,並在慶祝之後退休。他們不會擔心人民的生活。左宗棠不是這樣的。那一年,新疆頻繁的戰爭使許多人流離失所,城裡食物和草都很稀少。無論左宗棠去哪裡看這個場面,他都非常傷心。他知道戰爭的最大受害者是人民,知道人民的艱難困苦,命令士兵們開始耕種,自己在田裡種糧食,為人民留下糧草。人們都非常感激戴德,把左宗棠當作他們的衣食父母。左宗棠的所作所為不僅贏得了人民的心,而且樹立了威望。

這位將軍有規定,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播種,到現在人們都還很感謝他

左宗棠熱愛祖國的每一塊土地。他發誓要保衛祖國的江山大川,讓士兵們去哪裡都種上糧食解決戰爭造成的饑荒。在去伊犁的路上,他還種了柳樹,這些柳樹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水土流失。新疆人民感謝戴德,稱左宗棠為“左公柳”。如今,左宗棠的事蹟還在新疆流傳,新疆人民幾百年來一直愛著他。不幸的是,左宗棠收回失地的願望在晚清破滅了,他知道了一定很傷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