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境內第一座民建清代的歷史人文景觀——尚可喜陵園

尚可喜陵園的位置:

尚王陵園又稱尚平南王陵園,位於海城高八里鎮小新村東南之文安山麓,即由馬風鎮東陵村之鳳翔山移葬的清平南王尚可喜墓。北緯40°3',東經122°53’39”,方向坐東朝西,陵園佔地面積約70畝。陵園蒼松掩映,碧瓦紅牆,佔地約70畝。陵寢正門兩側,石獅踞立,怒目張吻,雕鏤清巧,高約三公尺,座以大理石,前立清聖祖康熙御賜神道貌岸然碑一甬,高五公尺,碑之右上側列款為:平南親王諡敬尚可喜這碑現已無存。

遼寧省境內第一座民建清代的歷史人文景觀——尚可喜陵園

尚可喜陵園系清代平南敬親王尚可喜的墓葬,位於海城市八里鎮小新村東南的文安山上。整個陵園由王陵、祖陵、陵門、陳列室等組成,外有圍牆。佔地面積約11400平方米。

遼寧省境內第一座民建清代的歷史人文景觀——尚可喜陵園

尚可喜,字元吉,號震陽。於1604年生於海城,卒於1676年。明代天啟三年(1623年)從軍,天聰八軍(1634年)舉義,棄明歸順後金。皇太極在盛召見了尚可喜,授尚為總兵官,第二年被封為智順王。1644年,尚可喜隨攝政王多爾袞入關。

清史稿的介紹:

  • 康熙帝:"平南王尚可喜航海歸誠,勳猷懋著。太宗文皇帝嘉其勞績,特賜王封,及定鼎燕京,復能殫竭忠忱,襄大業。世祖章皇帝知其夙篤忠貞,畀以疆重任,鎮守粵東,海氛寧靜,百姓安。近因吳三桂耿精忠等叛逆,該藩益勵忠純,克抒偉略,悉心籌劃,數建膚功,朕甚嘉焉。" ""王素矢忠貞,若人人盡能如王,天下安得有事?每念王懷誠事主,至老彌篤,朕甚悼焉!"---《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四·列傳二十一》

尚可喜陵園簡介:

 尚氏王陵又稱“尚王陵園”,位於海城市八里鎮小新村東南的文安山麓,由原海城縣城東南十八里馬風鎮東陵鳳翔山移葬於此。尚氏王陵建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解放後列為地方文物,至文化大革命期間遭至毀掘。2003年2月9日,鞍山市人民政府公佈尚王陵園為鞍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陵內現存的《尚可喜墓誌銘》,刻於清康熙二十(辛酉·1681)年。志石、石蓋各一合,志石為青石質,四框為陰刻祥雲、龍紋,長78釐米,寬80釐米,厚12釐米,志蓋陰刻篆書“皇清冊封平南王尚可喜公墓誌銘”4行14字,滿行4字。銘文1958年尚可喜墓被盜,暴露出土的墓誌,被村民挪作橋石,後被海城(縣)市文管所發現。原石現借藏於海城八里鎮小新屯村尚王陵內。鞍山市博物館藏有該墓誌銘的拓片。

遼寧省境內第一座民建清代的歷史人文景觀——尚可喜陵園

尚可喜的具體功績:

尚可喜是清初年冊封的三大漢人藩王之一。祖籍山西,出生於遼寧海城。其父明朝東江遊擊尚學禮,尚可喜少年從軍戌邊。父戰歿,子繼父職。十九歲領兵“遊擊”,明東江鎮總兵毛文龍委任他統帥其父隊伍,官至廣鹿島副將。明崇禎三年(1629年)明朝遼東督師袁崇煥斬毛文龍,皮島總兵黃龍接任,黃龍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因後金大至自刎而死,繼而沈世奎接任。明崇禎七年(1634年),沈世奎誑尚可喜至皮島,意圖誣以罪名,加以謀害。此事為尚可喜部下許爾顯等人偵知,尚可喜遂有去意。後金天聰七年(1633年)十二月,尚可喜率部叛變。天聰八年(1634年)正月,舉兵攻長山、石城兩島,活捉明副將兩名,率家屬和部眾萬餘人,攜帶軍械,從駐地廣鹿島航海登陸,投靠後金,奉命駐紮海州,後編為漢軍鑲藍旗。四月皇太極於盛京(瀋陽)詔見他入朝,授以總兵官(即二品官)之職,,繼封智順王,所部軍被頒授為“天助兵”。 自崇德七年起陸續攻克明之錦州、中後所、前屯衛諸城。 清順治元年(1644年),尚可喜隨滿清“攝政王”多爾袞入關;征討經十餘省、行軍三萬裡、歷經十餘戰,戰功累建,加封“平南王” ,賜金冊、金印;此後,率部南征南明政權。其一路破南雄、克韶州、取清遠,於順治七年二月兵臨廣州城下。至十一月,廣州城破。隨即屠城,據清代官方史載,斬“兵民萬餘”,又“追剿餘眾至海濱,溺死者無算”。順治八年(1651年)又克肇慶、羅定、高州、雷州,於順治十三年將廣東全境盡歸清之版圖。清順治七年(1650年)尚可喜在廣州開府建第,故址為今廣州市越秀區的人民公園。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年末,吳三桂於雲南起兵反清,耿精忠舉兵響應。吳三桂致書尚可喜,勸其反清。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可喜兒子尚之信參加了反清,發兵圍困尚可喜府邸,響應叛亂,史稱“三藩之亂,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尚可喜73歲病死於廣州。 1681年,按照尚可喜的遺囑,歸葬海城。尚可喜在新舊王朝更迭的大變動年代、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活動了半個世紀。是明清興亡的見證人,更是參與者。在清軍入關,平定南明王朝,特別是在撤三藩等重大歷史轉折關頭,他曾是其中的關鍵人物之一。

繪於康熙十四年(1675) 的尚可喜畫像,共七幅,分別交予其七子保存。至今也有多幅傳世,收藏在瀋陽故宮博物院、鞍山市博物館等文博單位以及個人藏家手中。鞍山博物館藏國家二級文物,清朝平南敬親王尚可喜工筆重彩人物畫像一軸,高267.5,寬154.7釐米,絹地錦裱。人物肖像系工筆重彩描金繪製。畫像身穿四團龍馬褂,上披繡龍紋披肩,腰繫黃帶,頭戴紅頂纓帽,腳穿朝靴,右手握朝珠,端坐於虎皮鋪太師椅上。畫幅上端天頭為金底楷書生平題款:“王姓尚諱可喜字元吉號震陽先贈王學禮公第四子生於前明萬曆三十二年甲辰本朝天聰八年官總兵崇德元年封智順王順治六年改封平南王加祿六千兩金冊六頁又賞黃帶十三年贈三代如王爵康熙五年加金冊二頁賞四團龍馬褂十四年晉封平南親王賜金寶加金冊十三頁並祿萬兩十五年薨於廣東藩邸享年七十有三奏聞上遣國子監祭酒宜公前往致祭二十年柩至德州又遣一等侍衛危公率十員前往致祭迨柩至天津上又遣尚書吳公侍郎付公致祭賞營葬銀八千兩御撰碑文一道溢法敬字著史館立傳葬於海城東南文鞍山乙山辛向建專祠於城內賜左領二員世襲司墳廟祭祀二十一年上幸奏天遣一等公厄公至墓所傳旨奠酒”

尚可喜的歷史功績就在於他順應歷史潮流,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反對分裂,在清朝建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進程中,作出了重大貢獻。為了紀念和弘揚尚氏先人的功德業績,尚可 喜的後裔尚久蘊、尚世坦、尚德新等族人,群策群力,歷時10餘載,以家傳秘籍《元功垂範》為藍本,撰修家史、第六次重修《尚氏宗譜》。發掘、整理、修復了皇清紀功碑、御賜神道碑、墓地園寢等歷史文物,以翔實的歷史資料向世人展示。近年來,清平南親王尚可喜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海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搶救、保護下,得到重視和合理利用。經尚可喜後裔族人集資近百萬元,海城市八里鎮小新村為搶救歷史文物,撥出30餘畝土地,恢復尚可喜墓地園寢近兩萬平方米,開闢了清平南親王紀念館,以館代祠,並於10月10日舉行了落成典禮,從而成為遼寧省境內第一座民建清代名人紀念館。現已對國內外遊人開放觀覽。

遼寧省境內第一座民建清代的歷史人文景觀——尚可喜陵園

尚可喜紀念館館位於遼寧海城市八里鎮的文安山上,尚可喜陵園西側。紀念館分陳列室和展覽館兩部分,分別展覽著尚可喜生平事蹟,文字和圖片,以及乾隆皇帝御賜的千叟杖、尚可喜所用的兵器等文物。

尚可喜原是明朝副將,1634年率部歸順後金,被封為總兵。後來尚可喜隨清軍入關,征戰南北,南下佔領廣東,鎮壓反清復明活動,為大清的江山立下汗馬功勞,是清朝的開國功臣,被封為平南王。

對於尚可喜的功過各方的評說:

對於尚可喜的功過是非有著不同的看法,因為作為漢人的尚可喜降清並把屠刀揮向本族同胞,為漢族士大夫階級所不齒,民國成立後,尚可喜被打上了漢奸的標籤。

但是從民族融合和中華民族由漢、滿、蒙、回、藏等五十六個民族的角度來看,對尚可喜就不能以狹隘的漢族民族主義的價值觀進行評判。在這個問題的爭論上,與尚可喜相同的還有抵抗異族侵略的岳飛、文天祥是否是民族英雄。

在2004年9月17日於遼寧海城召開的清平南親王尚可喜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對平南王尚可喜給予積極的評價,認為“他能認清大局,順應潮流,既能與時同進,又能把握機會,明哲自保,急流勇退。這是一位在歷史轉折關頭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歷史人物”。

1999年,為了紀念清朝平南王尚可喜,尚氏後人籌款100餘萬修建陳列室和展覽館。2004年9月17日,在海城召開清平南親王尚可喜學術研討會,同時尚可喜紀念館落成.

“2007年,清史專家、著名學者閻崇年出版《明亡清興六十年》。正說洪承疇降清。肯定了洪承疇歷史積極意義。 作為中華名人,洪承疇少年成才路,是激勵後輩學子奮發求學的生動教材。洪承疇開清第一功,也是引導後輩學子愛國立業的生動教材。”

遼寧省境內第一座民建清代的歷史人文景觀——尚可喜陵園

按照其的遺囑,公元1681年,死後的尚可喜歸葬海城。為紀念他的功績,清政府撥8000兩白銀修建尚王墓園,賜田萬頃,安置家屬,派兩名四品頂戴的佐領和100名士兵,世代為尚可喜守陵,一直侍守了200餘年。建國後尚王墓園被列為地方文物。

其後人出資修建紀念館

1996年,國家鼓勵民間興修紀念館,搶救歷史文物。尚可喜第11世孫尚德新先後投資幾十萬元,包括後人共投資200多萬元,按照族譜圖樣,在海城八里鎮小新村東南的文安山祖墳地,基本修復了尚王陵園。1997年基本恢復了園外的石牌坊等附屬建築的歷史原貌。1999年又在陵園正門兩側增修了尚王展覽館和尚王遺物陳列館。展覽館內展覽著文字、圖片和繪畫,描述了尚可喜的生平事蹟。陳列館中保存著5部尚氏族譜及尚可喜畫像、官印以及乾隆御賜給尚可喜後人的千叟杖等許多文物。2003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公佈尚王陵園為鞍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平南王紀念館落成,正廳懸掛著一幅高2.74米,寬0.81米的尚可喜彩繪畫像,尚可喜身穿九蟒五爪親王朝服(也稱蟒袍),腰繫鍍金珊瑚轉環御賜黃腰帶,胸前配掛臘面朝珠(108顆),肩擔五蟒披肩,頭戴親王冠帽。尚王陵園是社會力量搶救保護的一處清代文物,也是遼寧省境內第一座民建清代的歷史人文景觀,現已對國內外遊人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