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謀也就問諸葛亮要幾千兵馬,諸葛亮為什麼不敢一試?

聽風小熊


作為資深光榮《三國志》系列的玩家,阿斗本人最熱衷的就是子午谷奇謀,特別三國志10,每次屯兵漢中,必走子午谷,突襲長安,拿下長安後東向攻潼關,然後漢中出兵,二路夾擊則雍涼之地可定。

定鼎雍涼之地後,在順勢攻取天下,興復漢室一般就指日可待了。但是遊戲終究是遊戲,在遊戲中,我們可以無視後勤問題,無視人口問題,無視金錢糧草問題,沒糧食了,我去商業城市購買,沒錢了我用運輸從全國各地調集資金。

可真實歷史中,子午谷奇謀,確實是險之又險,而毫無實現可能性。

原因很簡單

主觀上需要面對的問題包括

第一:道路艱險,行軍困難,子午谷不過羊腸小道,如何支撐行軍?

第二:補給困難,即使在小的兵馬,也需要後勤補給,而補給問題一直是蜀漢最頭疼的問題。

第三:兵力不足,魏延所說用數千兵馬奇襲拿下長安,可能嗎?

客觀上要實現計劃也需要很多要素。

第一:魏國後方空虛,這個貌似有可能成立。

第二:守城將領夏侯楙真的如魏延所想那樣不戰而逃。

第三:拿下長安之後如何堅守。面對援軍如何自保。

以上主客觀因素,魏延貌似都沒考慮。那麼可以說,這個戰略冒險是一個不經過仔細思考,怕屁股決定的戰略。

也許有人會問,為何後來鄧艾偷渡陰平小道,最後能一戰功成,不是和子午谷奇謀類似嗎?說這樣的話就完全是隻看步奏而不看實際情況的妄言。當時的蜀漢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曹魏有可比之處嗎?

當時蜀漢,劍閣關外鍾會大軍壓境,綿竹城下諸葛瞻父子戰死,精銳盡失,姜維自顧不暇。

當時曹魏,長安城,城高糧足,即使兵力空虛,足有大後方隨時可以支援。

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而且子午谷奇謀,與其說是奇謀,不如說是一個有頭無尾的戰略,如果事情真如魏延所說,一舉兵臨長安城下,夏侯楙這個匹夫一看就被嚇傻了,然後棄城逃跑,最後事情順利的不可思議,魏延佔據了長安。

那請問,一萬蜀漢軍隊如何守住不斷來襲的曹魏援軍?真實的曹真可不是吃素的廢物,而是有勇有謀的帥才。

我們看看如果用魏延的戰術事情會如何發展。

漢中初起兵,諸葛亮率大軍出發一路順利

隨後魏延進言子午谷奇謀,通過奇襲,攻取長安並扼守潼關以此為跳板,拿下整個長安以西地區。於是諸葛亮允諾,並派一萬精兵分與魏延,以魏延為奇兵突襲長安。

結果一:

魏延引這一萬精兵,躊躇滿志的出發了,沿路險阻不斷終於來到長安城下,面對城牆搖旗吶喊,魏軍見蜀漢精銳突襲,慌亂不已,不知敵軍真相,守城將領夏侯楙,嚇傻瞭然後。棄城投降。蜀漢大軍順勢佔領長安。

佔領長安之後的魏延馬上快馬報於諸葛亮,期盼諸葛亮率領大軍支援。諸葛亮收信立刻派趙雲引軍三萬,並5萬運量伙伕出發。最後還未到長安城下,魏延大軍就被反應過來的魏國軍隊擊敗,原因很簡單,長安如此之大,一萬蜀軍如何能守住那四面圍攻。

結果二:

魏延引一萬精兵出發,兵臨長安城下,夏侯楙見魏延來襲,先是驚慌失措,後鎮靜下來據城死守,並派出通信兵急求救援。魏延久攻不下,不得不暫停,最後魏國大軍來襲二路夾擊,魏延軍全軍覆沒。

以上就是子午谷奇謀最有可能的結局,無外乎失敗,而且失敗的方式都一樣,被圍最後被徹底消滅。

那真實歷史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到底如何,我們繼續看。

其實第一次北伐應該是最有成功希望的一次,那次諸葛亮戰略構思可謂環環相扣,邏輯緊密,如果不是馬謖出問題,戰略雍涼之地的戰略目標必定會實現。

當時的諸葛亮兵分兩路。

第一路:諸葛亮自率大軍出兵隴右地區。

第二路:趙雲以疑兵吸引魏國軍隊主力。

因為趙雲疑兵戰略成功,諸葛亮一舉切斷隴右和關中聯繫,這一舉動對曹魏地方的震動是非常打的,就此三郡雲集響應,紛紛叛逃蜀漢。

面對這樣不利局面,雍州刺史郭淮、涼州刺史徐邈並手下將領很快組織了抵抗。

在這個時候,決定勝負的關鍵手就是馬謖。

因為只有馬謖在街亭地區阻擋了曹魏援軍,才能給諸葛亮平定三郡爭取時間。

三郡只要平定,則諸葛亮大軍再去支援馬謖。那麼雍涼之地就會盡歸蜀漢。可惜的是,馬謖失敗的太快,而諸葛亮再次之前卻沒有平定三郡的抵抗。

外有曹魏大軍沿街亭而下,內有三郡抵抗不斷,無奈的諸葛亮只得攜帶投靠的居民回到蜀漢。

以下為三國志原文記載:

太和二年,蜀相諸葛亮出祁山,遣將軍馬謖至街亭,高祥屯列柳城。張郃擊謖,淮攻祥營,皆破之。 太和中,諸葛亮出隴右,吏民騷動。天水、南安太守各棄郡東下,楚獨據隴西,召會吏民,謂之曰:“太守無恩德。今蜀兵至,諸郡吏民皆已應之,此亦諸卿富貴之秋也。太守本為國家守郡,義在必死,卿諸人便可取太守頭持往。”吏民皆涕淚,言“死生當與明府同,無有二心”。楚復言:“卿曹若不原,我為卿畫一計。今東二郡已去,必將寇來,但可共堅守。若國家救到,寇必去,是為一郡守義,人人獲爵寵也。若官救不到,蜀攻日急,爾乃取太守以降,未為晚也。”吏民遂城守。而南安果將蜀兵,就攻隴西。楚聞賊到,乃遣長史馬顒出門設陳,而自於城上曉謂蜀帥,言:“卿能斷隴,使東兵不上,一月之中,則隴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虛自疲弊耳。”使顒鳴鼓擊之,蜀人乃去。後十餘日,諸軍上隴,諸葛亮破走。

真實《三國志》記載,讓我看到唯一一次諸葛亮最接近成功機會,可惜馬謖的戰略失誤,讓蜀漢軍隊萬劫不復。

那麼如果用魏延的戰術奇襲子午谷又會如何?情況還是一樣,即使魏延攻下長安,雍涼之地的郭淮、徐邈等人也不會放棄抵抗,請問魏延同志,這個時候,打那邊?

由此可見,在第一次北方魏延提議奇襲子午谷之前,蜀漢還是戰略優勢方,其實形勢很好,如果真如魏延所說,奇襲子午谷。那麼蜀軍將會陷入四面被攻擊的境地。況且潼關和長安距離大大近於街亭,魏國反應速度還有軍隊數量也會比街亭多,那麼魏延守的住嗎?

這個子午谷奇謀戰略,簡單的說,就是魏延代替了馬謖的作用,馬謖是守街亭阻擋魏國大軍,而魏延是守長安還有潼關阻擋魏國大軍。

魏延一萬人,拿下長安已經是奇蹟,在打下潼關,更是神蹟。

神蹟一般沒有實現的可能,因此諸葛亮不認同也是絕對正確的。

而且諸葛亮最後自己的戰術也是沒問題的,如果守街亭的不是馬謖的話!

劉備評馬謖:馬謖其人,不可重用。

諸葛亮:臣知曉。

誰知還如此!


阿斗不傻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大將魏延曾提出率精兵5000,經子午道突襲長安。諸葛亮則率大軍出祁山,兩軍會師於潼關,將關中地區一舉拿下。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子午道奇謀”。

《三國志》對魏延的這個計謀有如下詳細的記載。

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諸葛亮劇照)

諸葛亮經過深思熟慮後沒有同意,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魏延取道子午谷成功的幾率很小。

諸葛亮出漢中北伐的路徑一共有5條: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祁山道。這幾條道路中,子午道全長600多里,確實距離較短。但山勢險峻,樹高林密,道路崎嶇,時有塌方,部分路段只容一人通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魏延能否順利到達,是一個未知數。即使魏延克服重重困難,按時到達長安,已屬強弩之末,還有多少戰力?如果夏侯楙固守待援,不是“乘船逃走”,魏延區區5000兵馬,能抵擋魏軍的救援大軍?

而且,子午道歷來都是兵家必守之要道,夏侯楙未必不防。

當年楚漢相爭時,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劉邦就是經子午道進入漢中的。後來劉邦出川時,也只是利用了子午道,取道陳倉,並沒有直接從子午道出來。這就是大家熟知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典故。

(諸葛亮北伐路線圖)

如果夏侯楙稍有點軍事常識,在子午道的出口處設伏兵,魏延便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即使夏侯楙再“怯而無謀”,難道其手下也全是草包,沒人知道子午谷的重要?沒人提前佈防?

所以諸葛亮認為太過冒險。後來的事實證明諸葛亮的擔心是有道理的。

很多大將都曾折戟子午道,曹真率大軍經子午道伐蜀時,二十多天都沒能走出來;闖王高迎祥在子午谷被孫傳庭伏擊,最後丟掉了性命。當然,這是後事,魏延不知道。但至少說明,在子午道用兵,成功的機會是很小的。

其次,諸葛亮還必須考慮蜀國的政治大局。

蜀國在經歷了夷陵之戰後,元氣大傷,國力孱弱。雖經過諸葛亮數年的勵精圖治,國力有所恢復,但和魏國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語。蜀國將寡兵少,五虎上將僅剩趙雲,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雖號稱10萬大軍,但除去留守軍隊之外,最多隻有6萬左右。

(魏延劇照)

即使魏延出其不意,拿下長安,魏國豈能坐視不管,長安對魏國何其重要,屆時必將率大軍來奪,蜀國是放棄,還是固守?如果固守,蜀國也必將傾全國之力迎戰,這對於剛有起色的蜀國無疑是不能承受的,何況還有和蜀國面和心不合的吳國,早已虎視眈眈。如果放棄,就會勞而無功。因此,長安到時將成為“雞肋”。

諸葛亮明白北伐的過程註定漫長而艱辛,不可能一蹴而就。他的戰略意圖是先攻佔隴右,以此為跳板,後圖長安,然後進攻關中,實現“恢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夙願。因此他說:“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

所以,諸葛亮借鑑了當初韓信的計謀,先派趙雲為疑兵,出褒斜道,佯攻郿城,吸引魏軍曹真主力,自己則親率大軍乘機攻取隴右。

正當諸葛亮攻下南安、天水和安定,欲揮師長安時,忽聞街亭失守了。

街亭是蜀國的戰略要地,是隴右通往長安的要道,也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跳板。街亭地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一旦失去街亭,北伐計劃將優勢盡失,直接導致諸葛亮其後的北伐更加困難。

於是,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這樣抱憾而歸。

(三國戰爭圖)

綜上所述,諸葛亮和魏延所處的角度不同,考慮的重點和層面就不一樣。

魏延從一場戰役出發,想出奇制勝,奇襲長安,打魏國一個措手不及。戰術上是沒錯的,只是實施起來不確定因數太多,成功的幾率太小。

劉備去世後,此時的諸葛亮總領蜀國軍政大事,他必須為蜀國的長遠利益打算,著眼於蜀國的戰略發展和政治全局。因此,他選擇腳踏實地,不執著於一城一池,緩圖徐近,以實現當初“隆中對”中所提出的的宏大目標。

由此,諸葛亮沒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並非只是區區幾千兵馬的問題。


張生全精彩歷史


因為諸葛亮輸不起,而且他的目標也不是長安,而是隴右,跟魏延的思路沒在一個頻段上。

諸葛亮以弱伐強,遠途行軍還要翻山涉谷,成功的幾率極小。滅魏是很遙遠的事情,不會一蹴而就,這點作為軍事家、謀略家的諸葛亮再清楚不過。但既然北伐了,就只能勝不能敗——起碼願景如此。勝不一定是全勝,打幾場漂亮仗、佔幾個州郡也是勝,對鼓舞蜀國士氣,鞏固自己地位,以及推進北伐進程都有好處。所以諸葛亮一開始不會選擇冒進,而是想著先實現一個小目標:“平取隴右”。

隴右大約相當於現在的甘肅省南部以及周邊一些地區,佔據隴右可以控制河西走廊,切斷魏國和西域的聯繫,而蜀國和西域也能貫通,對蜀國的經濟、外交和戰略佈局影響深遠。最重要的,有了隴右這塊根據地,北伐軍的糧草和兵員補給問題就解決了,這是諸葛亮一直撓頭的事情。隴右地廣人稀,守備也弱,贏面要大得多——天水、南安、安定等地望風投誠即是證明。魏延的子午谷方案屬於軍事冒險,輸面很大。第一仗就慘敗,諸葛亮在各方面都不好交代。

魏延的思路其實停留在理想層面,並不嚴密。“不過十日,可到長安”不過是用嘴說說,而長安守軍聞風棄城,任由他去橫門糧倉取糧就更是天真想象了。長安堅守怎麼辦?主動迎擊怎麼辦?搶不到糧食又怎麼辦?這些都沒有預案。魏延是武將只會考慮軍事,而諸葛亮則要兼顧全局,他說魏延的計是“危計”,不光指的道路兇險,還有一系列後續問題。長安的意義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魏國不會坐視不管,也不會善罷甘休。蜀軍佔長安只會讓衝突升級,把自己拖入殊死決戰的泥潭。而北伐軍深入腹地,在魏軍環伺下進退兩難,局面會很難收拾,要都折在這蜀國就危險了。諸葛亮賭不起也輸不起,不聽魏延的沒毛病。

而且魏延要5000人馬對諸葛亮來說是個很大的數字,別看一出征總是號稱多少多少,那都是虛數。蜀國滅亡時人口總共不到100萬,其中軍隊也就10來萬,諸葛亮北伐時即便超出這個數字也不會差太多,而且10萬人不可能都帶著,再刨去運糧管後勤的,真正能打仗的沒多少。而魏延要的可是“精兵五千”,這個損失諸葛亮承受不起。


路衛兵


根據《魏略》記載,魏延提出子午谷計劃的理由及要點如下:

曹魏在長安的守將是夏侯楙,是曹家的女婿,此人怯而無謀。現在給我五千精兵,再派五千人專門負責運糧食,由褒中出發,沿秦嶺向東,走子午道北行,不用十天就可以到達長安。夏侯楙聽說我突然殺到,必然乘船而逃。夏侯楙一走,長安只剩下御史、京兆尹這些官員,長安附近有橫門邸閣的糧倉,加上百姓手中的散糧,足可以供人馬食用,曹魏關外人馬聚合好殺到長安,最少得二十天,而丞相您率領大軍從斜谷出來,絕對能趕到,這樣就可以一舉拿下咸陽以西的地盤!


簡單總結,該計劃就是兩路出擊的方案:一路走子午道,一路走褒斜道,只不過褒斜道開始作佯攻,主攻方向放在子午道,出奇不意地拿下長安,之後兩路大軍會合,佔領曹魏的整個關中地區。

有人認為這個計劃很高明,原因是魏延久居漢中,對當地情況十分了解,在蜀、魏軍力不對等的狀況下,弱小的一方應出奇制勝,魏延的計劃正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


但也有人認為這個計劃過於冒險,該計劃要想成功,出奇不意是關鍵,但上萬人、十多天的軍事行動不讓敵人察覺是不可能的,曹魏一定會在沿途派出很多偵察兵,一旦知曉蜀軍動向,一方面會在山中依託險要地勢進行襲擾和阻擊,另一方面會調集重兵把守午口,使蜀軍不得入關中。

即使費盡千難萬險、做出重大犧牲後殺到長安城下,面對這個千年古都,能否立即得手希望也很渺茫。所以,魏延的子午谷計劃不是出奇制勝,而是純粹的軍事冒險。

但歷來支持這項計劃的一方似乎佔據了上風,這是因為諸葛亮沒有采取魏延的作戰計劃,而他的北伐也沒有取得最後的成功,所以有人認為假如採納了魏延的計劃,沒準就成功了。


這個邏輯其實有些問題,北伐沒有成功不一定全由進攻路線的選擇所造成,而即使諸葛亮最終選擇的路線有問題,也不能說明走子午谷就一定正確。

兵法有奇正之分,孫子兵法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常規戰法為正,出奇不意為奇,二者必須結合起來,脫離常規戰法的基礎,一味出奇則未必致勝。


說魏延的計劃是冒險,因為這項計劃的核心是長途奔襲擊,僅以五千能戰之兵去攻長安,雖是奇兵,但缺少常規戰法做為基礎就成為孤軍。

夏侯楙雖然不是名將,但也不會看到屈屈幾千人就棄城而逃,一旦夏侯楙不逃,魏延的計劃就輸掉了一大半。


在冷兵器時代,兵家怕的不是野戰,不是守城,而是攻城,即使一座孤城,久攻不下的戰例也不勝枚舉,魏延想率五千人攻進長安,幾乎等於靠買彩票發財。

正所謂勇則勇矣、智則未也,諸葛亮認為魏延的計劃將致蜀軍孤懸於外,作為蜀漢的丞相,他不能去賭,所以諸葛亮沒有采納


南門太守


一,幾千能征慣戰的精兵銳士,這個在今天也不是小數字,何況當時?

二,關於子午谷奇謀,毛主席對此有過精闢見解,他認為魏延的計劃在戰術上即使奏效,在戰略上也不可能改變什麼。因為對方不可能什麼都不做,一旦事後做出正確反應,蜀軍就有被反包圍的危險,屆時蜀國大軍將鞭長莫及,魏國或圍困孤軍,或圍點打援,整個蜀軍的處境將因此變得十分艱難,魏延和他的幾千士兵,十有八九有去無回;

三,自古征戰,打贏容易,征服難。魏國經營中原已久,魏延即使一時僥倖拿下長安,但之後呢?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層面,魏延都能一一搞定嗎?他那幾千人馬在長安能站得住腳嗎?尤其在魏國大軍迅速反攻長安的局面下?

四,孔明認為魏延此計犯險,應該不止出於軍事的考量。從孔明平南戰役的思想來看,蜀軍在軍事上雖然屢屢得手,但孔明都不認為就已成功,一直打到孟獲所代表的南方部落心服口服,孔明才算滿意。將軍和謀略家的區別往往就在這裡,將軍更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謀略家卻更在意本質的東西,如民心是否可用,經濟能否經營,長治能否久安……等等;

五,何況魏延的突襲計劃未必就能成功。當時主持魏國大計的,是司馬懿、曹真、張郃這些人,都是人精。如果在子午穀人家事先有所防備呢?那魏延率領的大軍就真的出師未捷身先死了;這個結局,你想不到也就算了,想到了,就不可能等閒視之;

六,作為大將,魏延想到有子午谷奇襲可能,於是向主帥諸葛亮提出這個計劃,這是他的責任,可圈可點,無可厚非;作為主帥的孔明,考慮到這個計劃的風險,尤其考慮到它一旦失敗,蜀國幾乎無力承受它的損失(想想魏國的國力以及它的領軍人物,魏延的計劃幾乎不可能真正成功),予以否定也完全合情合理。孫子曰:未慮勝,先慮敗。所以這個事情就雙方來說,其實都無可指責。魏延或許如小說家所言的始終心有不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事實是,自古軍事家冒奇險取勝的例子雖有很多,但冒險失敗、功敗垂成的例子無疑更多。

羅馬時代,軍事奇才漢尼拔深入羅馬後方,打得整個羅馬心驚膽寒,但最後還是失敗,就是因為一時的軍事勝利並不等於全面勝利。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二戰時德國(還有拿破崙)對前蘇聯軍事上幾度處於壓倒性優勢,結果還是失敗,道理都是一樣的。所以孔明放棄子午谷奇襲這樣破罐子破摔、孤注一擲的打法,實在沒什麼可指責、惋惜的。

七,題主說大不了蜀國就損失幾千人馬,可能題主誤會了,以為就像小說所描寫的那樣,各國打仗動輒每方出動幾十萬部隊,幾千人只是毛毛雨;其實完全不是這樣。整個三國(算上所有少數民族)當時的總人口,最多可能也就三四千萬吧,去掉女性、老少、農業等經濟人口,整個中國能拉到前線的,不會超過兩百萬,除掉後勤、衛戍啥的,真正在一線參與作戰的部隊,最多也就五六十萬(這可是三國所有戰鬥部隊的總和),這些部隊還要分散於各個邊境、隘口……我不清楚蜀國當時的總人口是多少,但失去荊州後的蜀國,魏國的綜合實力應該比它強出五倍還不止,所以蜀國真正能開到前線的部隊,假如魏國有三十萬,而蜀國有十萬,蜀國就已經算是“窮兵黷武”了,這也是後人經常詬病孔明的所在,因為你的國力養活這麼多軍隊實在是吃不消,經濟幾乎都消耗在戰爭裡邊了。這也是為什麼孔明、姜維後來一邊打仗一邊搞農業,沒辦法,國家消耗不起。而魏延是蜀國戰鬥機中的戰鬥機,蜀軍的絕對主力,他那幾千人可不是“幾千人而已”那麼簡單。所以這樣的一個戰鬥單元,孔明豈會拿它輕易犯險?


木頭小獾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看來題主還是不理解魏延子午谷奇謀的核心關鍵之所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很有開拓性和冒險精神。這個計劃如果實行的好,完全是可以實現出漢中,佔領關中的偉大願景。但是這個計劃可不是幾千兵馬能夠解決的。要想知道詳細內情,我們還需要看看這個奇謀的整個構思才好。

《三國志》對子午谷奇謀有如下記載: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我們來看一看這個計劃的核心思想。首先是長安主將是夏侯楙,夏侯楙這個人是曹操的女婿。典型的志大才疏之主。好色之徒,胸無韜略。讓他主政長安,只是料定了蜀國不敢輕易伐魏而已。當時的情況是蜀國因為夷陵之戰而國力大損,劉備病死,諸葛亮掌權。劉禪年少,諸葛亮主政,主要力量在於治理川蜀和評定南方叛亂,因此魏國料定蜀國不會有大的作為,所以才派了這麼一個酒囊飯袋來駐守長安。

因此魏延的判斷還是很精準的。說夏侯楙怯而無謀一點都沒有錯。

其次魏延說領五千精兵,出子午谷十日到達長安。這個也是可行的。但是後面的就有些危險了。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這個不一定。夏侯楙怯就是再酒囊飯袋也會抵抗一陣的。關鍵就看魏延這五千精兵的戰鬥力如何了。

如果這五千兵能夠把長安圍住,或者最好攻克。然後立馬派兵分兩個方向。一個方向通知諸葛亮趕緊派兵增員,另一個方向趕緊派兵暫時守住函谷關,防止有魏的使者把戰敗的消息儘早的通知魏國。那麼後來的就很容易辦到了。

魏延說了,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也就是說等洛陽那邊得到消息派兵前來收復,最少需要二十天時間。而諸葛亮率領主力從漢中沿斜谷到長安僅需十天就可以到達。這樣就有一個時間差,蜀軍一方面可以分出兩萬兵力重兵守住函谷關,另一方面分出兩萬兵力西向進攻長安以西的郡縣。

有人肯定要提疑問,長安以西可都是魏國的領地,這樣長安不是被東西兩方的魏軍包了餃子了嗎?這就需要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魏延提這個子午谷奇謀的時候是諸葛亮第一次伐魏前的戰略預備會上,當時蜀國的準備情況是南方已經平定了孟獲之亂,而關中已經策反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長安以西總共就五郡。分別是南安、天水、安定、隴西、扶風。看上圖。而這五郡中三郡已經被策反,隴西郡是在搖擺中,聲稱如果蜀軍能夠在關中堅持一個月就立馬投降,那麼就只剩下一個扶風郡了。

這樣的話情形就很明瞭了。長安以東派重兵防守函谷關,長安以西率兵攻打扶風郡,同時通知最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東西夾擊扶風郡,這樣關中不要一個月就能全部平定。

這個計劃其實是很大膽的,也是個奇計,有當年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風範。但是諸葛亮沒有采用。用書中的話說,諸葛亮的理由是: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諸葛亮認為最西邊的三郡已經策反,從西邊往東進攻更加穩妥。所以這就涉及到主帥的性格問題了。關於諸葛亮用兵,司馬懿有一個論斷非常好: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也就是說諸葛亮不善於奇謀,過於謹慎。

因此,魏延的這個子午谷奇謀雖然很好,但是並不是五千人可以解決的,實行的時候需要蜀軍主力的全面配合,尤其是後期的防守和西向掠地,更需要主帥調兵遣將,運籌帷幄。不是題主所想的那麼簡單,僅靠五千人就能佔領長安,平定關中。牽一髮而動全身,在這一點上魏延更偏重於以奇謀打開僵局,快速實現大的戰略意圖,而諸葛亮更偏重於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這也是為什麼這個問題幾千年來爭吵不休的原因。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非常的有創意,但是僅僅靠五千精兵是實現不了攻破長安,佔據關中的戰略意圖。後期需要蜀軍主力的全面配合。看問題要全面,僅此而已。

喜歡請隨手關注,謝謝。


每日趣評


你說對了,諸葛亮真的不敢試。

因為,戰略上,這是一場贏不了,也不能贏的戰爭。

三國鼎立幾十年,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的。

蜀吳兩國VS魏國,堪堪只能維持不敗,還是利用長江天塹和蜀地地勢。

三國爭霸的主戰場,其實是在合肥,魏國主力和東吳主力都在此大打出手。

諸葛亮六出祁山,是在配合孫權,讓魏國不能全力攻擊吳國,而必須分兵打蜀國。

而一旦諸葛亮拿下長安,奪取涼州,馬上勢力會暴漲。

魏國會毫不猶豫的調遣重兵反撲,同時,為了保存實力,東吳一定會按兵不動,等蜀魏兩國大戰之後收場。

你不用懷疑這一點,在關羽爭奪襄陽的時候,東吳不僅沒幫忙,而是偷襲關羽的大本營,滅了蜀國的荊州勢力。

在東吳沒有實力統一的時候,就不能允許蜀國做大,要維持平衡。

在戰術上,奇兵突襲奪取長安是可行的。

在戰略上,是極易導致蜀國亡國的蠢笨之舉。

蜀國單獨對付魏國,必敗無疑。一旦拿下長安,諸葛亮增不增兵?你不增,魏國大軍壓境,又被他搶走了,魏延的一萬人白白報銷了。便宜了孫權,他在合肥肯定能撈不少好處(魏國必須滿足孫權的要求才能停戰)。

諸葛亮要是增兵…蜀國十萬大軍就能守住長安?在這十萬大軍報銷的時候,魏國肯定元氣大傷,這時就是孫權統一的最好時機。

這些,一個戰略家一定能看到,諸葛亮也不例外。

所以諸葛亮一直在小打小鬧,儘量在涼州撈點好處,街亭一丟,涼州也撈不到了,撈不到地盤就撈點人畜什麼的也行,反正就是要讓魏國不舒服,同時給孫權加油,讓他跟魏國打的更帶勁。


弒血鸚鵡


諸葛亮之所以不釆納魏延子午谷奇謀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諸葛亮的自身原因。

諸葛亮雖然多才多藝,軍事才能尤為出眾,但是他為人低調,一生謹慎,做事循規蹈矩,不貪進不戀功,沒有把握的事堅決不做,有風險的事慎之而行。而出兵子午谷奇襲魏國長安之計,是奇計也是險計,不成功便成仁,一旦失敗,除了損兵折將,而且對己衰退的蜀國來說是一沉重打擊。出於戰略的保守,出於為人的慎重,諸葛亮沒有釆納魏延之計。

二是魏延的自身原因。

魏延雖然勇冠三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將才,併為蜀國立下過汗馬功勞,深得劉備的器重。但他為人過於正直,嫉惡如仇,魏延的直言直諫及口無遮攔也因此得罪了諸葛亮。諸葛亮不喜歡他的性格和處事方式,而魏延偏偏不懂收斂,因此,諸葛亮對他"愈惡之",把他排除在嫡系之內。而魏延獻的奇計,儘管他提出只帶幾千人,但諸葛亮因為不信任他而不為重視,再加上他不願背失利的黑鍋,最終拒絕魏延之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諸葛亮可能是出於謹慎的考慮。第一諸葛亮不信任魏延,他說過魏延有反骨,不敢輕易任由他帶幾千精兵離開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因為魏延這一去,如果他順利,他拿下曹魏大量土地,他極有可能會擁兵自立,割據一方。利用諸葛亮和曹魏的之間的矛盾,給自己生存空間,或者說向雙方提要求。假如魏延失敗了,他大可投降曹魏,因為畢竟魏延又不是沒投降過。這樣曹魏得到魏延,對諸葛亮不利,因為魏延知道蜀軍許多機密。所以怎麼看都是對魏延有利。所以諸葛亮不給其兵。

第二,就是此計謀太懸,成功的概率太小,即使成功了,曹魏大軍一到,還是得乖乖退兵。那就不如利用地形優勢同他消耗,打下一點算一點,慢慢的蠶食魏國。這樣即使失敗也可全身而退,不會威脅到蜀漢國本。

第三,蜀國兵力太少,在哪時候已經是要捉襟見肘了。蜀國自失去荊州後,人口遠少於曹魏。所以每一分兵力都要用好,用在刀尖上。所以這種成功率太低的軍事行動,諸葛亮不想空耗兵力。


小司馬遷論史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被稱為千古第一奇謀,但到底能不能成功呢?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談論的話題,我在頭條上也看到過很多這樣的提問和假設,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能不能成功?!以我的觀點,子午谷奇謀是無法成功的,原因如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子午谷屬於現在的哪裡,他是現在的陝西長安縣南, 是關中通漢中的一條穀道, 長300餘公里,在古代的時候這條路崎嶇難行,只能容納一個腳通過,人過都得側著身,道路是非常的艱難的,魏延只要幾千人要直取長安,三百里路走過去人困馬乏,地理環境又不是很熟,通過都很難,步兵通過子午谷按照每天50公里的速度(已經很快了)大概需要一週的時間才能通過,途中若是有放哨的,實際上必然會有!只要在沿途任何一個地方設卡堵截,這幾千人有幾百人就可以拿下!就算是到了長安,蜀國人困馬乏,魏國以逸待勞,幾千人能有個什麼作為?有人會說,鄧艾也是拿著幾千人滅了蜀國啊,劉禪是什麼人?不要給劉禪洗白,他真的是又笨又呆的一個呆子,可魏國的郡主是曹睿,是曹丕最愛的兒子,能力非常的出眾,連司馬懿都不敢輕舉妄動!會防不住這區區幾千人?幾千人其實在北伐的隊伍中已經佔比很大了,古代都會誇張軍隊數量,其實北伐真的沒有這麼多人的,說什麼大軍三十萬北伐,最多五六萬人,西川雖然那個時候三個國家加起來也才四五百萬人,魏國還最多!



再次:諸葛亮數次北伐,唯一不成功的計謀就是暗度陳倉!用一次失敗一次,為什麼?因為有!前!車!之!鑑!漢朝開始的時候韓信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瓦解了項羽的防線,導致項羽烏江自刎,才過去區區幾百年,這麼深刻的教訓他們會忘記?就像清朝的鴉片戰爭到解放戰爭這一百年裡受的屈辱,我們現在回馬上忘記教訓嗎?同樣魏國也不會忘記,一定會在能夠偷渡過來的邊境上嚴防死守!這個也是諸葛亮的隆中對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因為四百年前的劉邦就是這麼幹的,你還這麼幹,一個地方摔倒兩次?那些謀士都是幹什麼吃的呢?



大家說我分析的對嗎?覺得我分析的對的點個贊,順便點個關注,覺得我分析的不對的,可以在評論區進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