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谋也就问诸葛亮要几千兵马,诸葛亮为什么不敢一试?

听风小熊


作为资深光荣《三国志》系列的玩家,阿斗本人最热衷的就是子午谷奇谋,特别三国志10,每次屯兵汉中,必走子午谷,突袭长安,拿下长安后东向攻潼关,然后汉中出兵,二路夹击则雍凉之地可定。

定鼎雍凉之地后,在顺势攻取天下,兴复汉室一般就指日可待了。但是游戏终究是游戏,在游戏中,我们可以无视后勤问题,无视人口问题,无视金钱粮草问题,没粮食了,我去商业城市购买,没钱了我用运输从全国各地调集资金。

可真实历史中,子午谷奇谋,确实是险之又险,而毫无实现可能性。

原因很简单

主观上需要面对的问题包括

第一:道路艰险,行军困难,子午谷不过羊肠小道,如何支撑行军?

第二:补给困难,即使在小的兵马,也需要后勤补给,而补给问题一直是蜀汉最头疼的问题。

第三:兵力不足,魏延所说用数千兵马奇袭拿下长安,可能吗?

客观上要实现计划也需要很多要素。

第一:魏国后方空虚,这个貌似有可能成立。

第二:守城将领夏侯楙真的如魏延所想那样不战而逃。

第三:拿下长安之后如何坚守。面对援军如何自保。

以上主客观因素,魏延貌似都没考虑。那么可以说,这个战略冒险是一个不经过仔细思考,怕屁股决定的战略。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后来邓艾偷渡阴平小道,最后能一战功成,不是和子午谷奇谋类似吗?说这样的话就完全是只看步奏而不看实际情况的妄言。当时的蜀汉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曹魏有可比之处吗?

当时蜀汉,剑阁关外钟会大军压境,绵竹城下诸葛瞻父子战死,精锐尽失,姜维自顾不暇。

当时曹魏,长安城,城高粮足,即使兵力空虚,足有大后方随时可以支援。

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而且子午谷奇谋,与其说是奇谋,不如说是一个有头无尾的战略,如果事情真如魏延所说,一举兵临长安城下,夏侯楙这个匹夫一看就被吓傻了,然后弃城逃跑,最后事情顺利的不可思议,魏延占据了长安。

那请问,一万蜀汉军队如何守住不断来袭的曹魏援军?真实的曹真可不是吃素的废物,而是有勇有谋的帅才。

我们看看如果用魏延的战术事情会如何发展。

汉中初起兵,诸葛亮率大军出发一路顺利

随后魏延进言子午谷奇谋,通过奇袭,攻取长安并扼守潼关以此为跳板,拿下整个长安以西地区。于是诸葛亮允诺,并派一万精兵分与魏延,以魏延为奇兵突袭长安。

结果一:

魏延引这一万精兵,踌躇满志的出发了,沿路险阻不断终于来到长安城下,面对城墙摇旗呐喊,魏军见蜀汉精锐突袭,慌乱不已,不知敌军真相,守城将领夏侯楙,吓傻了然后。弃城投降。蜀汉大军顺势占领长安。

占领长安之后的魏延马上快马报于诸葛亮,期盼诸葛亮率领大军支援。诸葛亮收信立刻派赵云引军三万,并5万运量伙夫出发。最后还未到长安城下,魏延大军就被反应过来的魏国军队击败,原因很简单,长安如此之大,一万蜀军如何能守住那四面围攻。

结果二:

魏延引一万精兵出发,兵临长安城下,夏侯楙见魏延来袭,先是惊慌失措,后镇静下来据城死守,并派出通信兵急求救援。魏延久攻不下,不得不暂停,最后魏国大军来袭二路夹击,魏延军全军覆没。

以上就是子午谷奇谋最有可能的结局,无外乎失败,而且失败的方式都一样,被围最后被彻底消灭。

那真实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到底如何,我们继续看。

其实第一次北伐应该是最有成功希望的一次,那次诸葛亮战略构思可谓环环相扣,逻辑紧密,如果不是马谡出问题,战略雍凉之地的战略目标必定会实现。

当时的诸葛亮兵分两路。

第一路:诸葛亮自率大军出兵陇右地区。

第二路:赵云以疑兵吸引魏国军队主力。

因为赵云疑兵战略成功,诸葛亮一举切断陇右和关中联系,这一举动对曹魏地方的震动是非常打的,就此三郡云集响应,纷纷叛逃蜀汉。

面对这样不利局面,雍州刺史郭淮、凉州刺史徐邈并手下将领很快组织了抵抗。

在这个时候,决定胜负的关键手就是马谡。

因为只有马谡在街亭地区阻挡了曹魏援军,才能给诸葛亮平定三郡争取时间。

三郡只要平定,则诸葛亮大军再去支援马谡。那么雍凉之地就会尽归蜀汉。可惜的是,马谡失败的太快,而诸葛亮再次之前却没有平定三郡的抵抗。

外有曹魏大军沿街亭而下,内有三郡抵抗不断,无奈的诸葛亮只得携带投靠的居民回到蜀汉。

以下为三国志原文记载:

太和二年,蜀相诸葛亮出祁山,遣将军马谡至街亭,高祥屯列柳城。张郃击谡,淮攻祥营,皆破之。 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吏民骚动。天水、南安太守各弃郡东下,楚独据陇西,召会吏民,谓之曰:“太守无恩德。今蜀兵至,诸郡吏民皆已应之,此亦诸卿富贵之秋也。太守本为国家守郡,义在必死,卿诸人便可取太守头持往。”吏民皆涕泪,言“死生当与明府同,无有二心”。楚复言:“卿曹若不原,我为卿画一计。今东二郡已去,必将寇来,但可共坚守。若国家救到,寇必去,是为一郡守义,人人获爵宠也。若官救不到,蜀攻日急,尔乃取太守以降,未为晚也。”吏民遂城守。而南安果将蜀兵,就攻陇西。楚闻贼到,乃遣长史马颙出门设陈,而自於城上晓谓蜀帅,言:“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使颙鸣鼓击之,蜀人乃去。后十馀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

真实《三国志》记载,让我看到唯一一次诸葛亮最接近成功机会,可惜马谡的战略失误,让蜀汉军队万劫不复。

那么如果用魏延的战术奇袭子午谷又会如何?情况还是一样,即使魏延攻下长安,雍凉之地的郭淮、徐邈等人也不会放弃抵抗,请问魏延同志,这个时候,打那边?

由此可见,在第一次北方魏延提议奇袭子午谷之前,蜀汉还是战略优势方,其实形势很好,如果真如魏延所说,奇袭子午谷。那么蜀军将会陷入四面被攻击的境地。况且潼关和长安距离大大近于街亭,魏国反应速度还有军队数量也会比街亭多,那么魏延守的住吗?

这个子午谷奇谋战略,简单的说,就是魏延代替了马谡的作用,马谡是守街亭阻挡魏国大军,而魏延是守长安还有潼关阻挡魏国大军。

魏延一万人,拿下长安已经是奇迹,在打下潼关,更是神迹。

神迹一般没有实现的可能,因此诸葛亮不认同也是绝对正确的。

而且诸葛亮最后自己的战术也是没问题的,如果守街亭的不是马谡的话!

刘备评马谡:马谡其人,不可重用。

诸葛亮:臣知晓。

谁知还如此!


阿斗不傻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大将魏延曾提出率精兵5000,经子午道突袭长安。诸葛亮则率大军出祁山,两军会师于潼关,将关中地区一举拿下。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子午道奇谋”。

《三国志》对魏延的这个计谋有如下详细的记载。

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后没有同意,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魏延取道子午谷成功的几率很小。

诸葛亮出汉中北伐的路径一共有5条: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祁山道。这几条道路中,子午道全长600多里,确实距离较短。但山势险峻,树高林密,道路崎岖,时有塌方,部分路段只容一人通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魏延能否顺利到达,是一个未知数。即使魏延克服重重困难,按时到达长安,已属强弩之末,还有多少战力?如果夏侯楙固守待援,不是“乘船逃走”,魏延区区5000兵马,能抵挡魏军的救援大军?

而且,子午道历来都是兵家必守之要道,夏侯楙未必不防。

当年楚汉相争时,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就是经子午道进入汉中的。后来刘邦出川时,也只是利用了子午道,取道陈仓,并没有直接从子午道出来。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

(诸葛亮北伐路线图)

如果夏侯楙稍有点军事常识,在子午道的出口处设伏兵,魏延便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即使夏侯楙再“怯而无谋”,难道其手下也全是草包,没人知道子午谷的重要?没人提前布防?

所以诸葛亮认为太过冒险。后来的事实证明诸葛亮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很多大将都曾折戟子午道,曹真率大军经子午道伐蜀时,二十多天都没能走出来;闯王高迎祥在子午谷被孙传庭伏击,最后丢掉了性命。当然,这是后事,魏延不知道。但至少说明,在子午道用兵,成功的机会是很小的。

其次,诸葛亮还必须考虑蜀国的政治大局。

蜀国在经历了夷陵之战后,元气大伤,国力孱弱。虽经过诸葛亮数年的励精图治,国力有所恢复,但和魏国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语。蜀国将寡兵少,五虎上将仅剩赵云,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虽号称10万大军,但除去留守军队之外,最多只有6万左右。

(魏延剧照)

即使魏延出其不意,拿下长安,魏国岂能坐视不管,长安对魏国何其重要,届时必将率大军来夺,蜀国是放弃,还是固守?如果固守,蜀国也必将倾全国之力迎战,这对于刚有起色的蜀国无疑是不能承受的,何况还有和蜀国面和心不合的吴国,早已虎视眈眈。如果放弃,就会劳而无功。因此,长安到时将成为“鸡肋”。

诸葛亮明白北伐的过程注定漫长而艰辛,不可能一蹴而就。他的战略意图是先攻占陇右,以此为跳板,后图长安,然后进攻关中,实现“恢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夙愿。因此他说:“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所以,诸葛亮借鉴了当初韩信的计谋,先派赵云为疑兵,出褒斜道,佯攻郿城,吸引魏军曹真主力,自己则亲率大军乘机攻取陇右。

正当诸葛亮攻下南安、天水和安定,欲挥师长安时,忽闻街亭失守了。

街亭是蜀国的战略要地,是陇右通往长安的要道,也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跳板。街亭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一旦失去街亭,北伐计划将优势尽失,直接导致诸葛亮其后的北伐更加困难。

于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这样抱憾而归。

(三国战争图)

综上所述,诸葛亮和魏延所处的角度不同,考虑的重点和层面就不一样。

魏延从一场战役出发,想出奇制胜,奇袭长安,打魏国一个措手不及。战术上是没错的,只是实施起来不确定因数太多,成功的几率太小。

刘备去世后,此时的诸葛亮总领蜀国军政大事,他必须为蜀国的长远利益打算,着眼于蜀国的战略发展和政治全局。因此,他选择脚踏实地,不执着于一城一池,缓图徐近,以实现当初“隆中对”中所提出的的宏大目标。

由此,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并非只是区区几千兵马的问题。


张生全精彩历史


因为诸葛亮输不起,而且他的目标也不是长安,而是陇右,跟魏延的思路没在一个频段上。

诸葛亮以弱伐强,远途行军还要翻山涉谷,成功的几率极小。灭魏是很遥远的事情,不会一蹴而就,这点作为军事家、谋略家的诸葛亮再清楚不过。但既然北伐了,就只能胜不能败——起码愿景如此。胜不一定是全胜,打几场漂亮仗、占几个州郡也是胜,对鼓舞蜀国士气,巩固自己地位,以及推进北伐进程都有好处。所以诸葛亮一开始不会选择冒进,而是想着先实现一个小目标:“平取陇右”。

陇右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甘肃省南部以及周边一些地区,占据陇右可以控制河西走廊,切断魏国和西域的联系,而蜀国和西域也能贯通,对蜀国的经济、外交和战略布局影响深远。最重要的,有了陇右这块根据地,北伐军的粮草和兵员补给问题就解决了,这是诸葛亮一直挠头的事情。陇右地广人稀,守备也弱,赢面要大得多——天水、南安、安定等地望风投诚即是证明。魏延的子午谷方案属于军事冒险,输面很大。第一仗就惨败,诸葛亮在各方面都不好交代。

魏延的思路其实停留在理想层面,并不严密。“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不过是用嘴说说,而长安守军闻风弃城,任由他去横门粮仓取粮就更是天真想象了。长安坚守怎么办?主动迎击怎么办?抢不到粮食又怎么办?这些都没有预案。魏延是武将只会考虑军事,而诸葛亮则要兼顾全局,他说魏延的计是“危计”,不光指的道路凶险,还有一系列后续问题。长安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魏国不会坐视不管,也不会善罢甘休。蜀军占长安只会让冲突升级,把自己拖入殊死决战的泥潭。而北伐军深入腹地,在魏军环伺下进退两难,局面会很难收拾,要都折在这蜀国就危险了。诸葛亮赌不起也输不起,不听魏延的没毛病。

而且魏延要5000人马对诸葛亮来说是个很大的数字,别看一出征总是号称多少多少,那都是虚数。蜀国灭亡时人口总共不到100万,其中军队也就10来万,诸葛亮北伐时即便超出这个数字也不会差太多,而且10万人不可能都带着,再刨去运粮管后勤的,真正能打仗的没多少。而魏延要的可是“精兵五千”,这个损失诸葛亮承受不起。


路卫兵


根据《魏略》记载,魏延提出子午谷计划的理由及要点如下:

曹魏在长安的守将是夏侯楙,是曹家的女婿,此人怯而无谋。现在给我五千精兵,再派五千人专门负责运粮食,由褒中出发,沿秦岭向东,走子午道北行,不用十天就可以到达长安。夏侯楙听说我突然杀到,必然乘船而逃。夏侯楙一走,长安只剩下御史、京兆尹这些官员,长安附近有横门邸阁的粮仓,加上百姓手中的散粮,足可以供人马食用,曹魏关外人马聚合好杀到长安,最少得二十天,而丞相您率领大军从斜谷出来,绝对能赶到,这样就可以一举拿下咸阳以西的地盘!


简单总结,该计划就是两路出击的方案:一路走子午道,一路走褒斜道,只不过褒斜道开始作佯攻,主攻方向放在子午道,出奇不意地拿下长安,之后两路大军会合,占领曹魏的整个关中地区。

有人认为这个计划很高明,原因是魏延久居汉中,对当地情况十分了解,在蜀、魏军力不对等的状况下,弱小的一方应出奇制胜,魏延的计划正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但也有人认为这个计划过于冒险,该计划要想成功,出奇不意是关键,但上万人、十多天的军事行动不让敌人察觉是不可能的,曹魏一定会在沿途派出很多侦察兵,一旦知晓蜀军动向,一方面会在山中依托险要地势进行袭扰和阻击,另一方面会调集重兵把守午口,使蜀军不得入关中。

即使费尽千难万险、做出重大牺牲后杀到长安城下,面对这个千年古都,能否立即得手希望也很渺茫。所以,魏延的子午谷计划不是出奇制胜,而是纯粹的军事冒险。

但历来支持这项计划的一方似乎占据了上风,这是因为诸葛亮没有采取魏延的作战计划,而他的北伐也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所以有人认为假如采纳了魏延的计划,没准就成功了。


这个逻辑其实有些问题,北伐没有成功不一定全由进攻路线的选择所造成,而即使诸葛亮最终选择的路线有问题,也不能说明走子午谷就一定正确。

兵法有奇正之分,孙子兵法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常规战法为正,出奇不意为奇,二者必须结合起来,脱离常规战法的基础,一味出奇则未必致胜。


说魏延的计划是冒险,因为这项计划的核心是长途奔袭击,仅以五千能战之兵去攻长安,虽是奇兵,但缺少常规战法做为基础就成为孤军。

夏侯楙虽然不是名将,但也不会看到屈屈几千人就弃城而逃,一旦夏侯楙不逃,魏延的计划就输掉了一大半。


在冷兵器时代,兵家怕的不是野战,不是守城,而是攻城,即使一座孤城,久攻不下的战例也不胜枚举,魏延想率五千人攻进长安,几乎等于靠买彩票发财。

正所谓勇则勇矣、智则未也,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计划将致蜀军孤悬于外,作为蜀汉的丞相,他不能去赌,所以诸葛亮没有采纳


南门太守


一,几千能征惯战的精兵锐士,这个在今天也不是小数字,何况当时?

二,关于子午谷奇谋,毛主席对此有过精辟见解,他认为魏延的计划在战术上即使奏效,在战略上也不可能改变什么。因为对方不可能什么都不做,一旦事后做出正确反应,蜀军就有被反包围的危险,届时蜀国大军将鞭长莫及,魏国或围困孤军,或围点打援,整个蜀军的处境将因此变得十分艰难,魏延和他的几千士兵,十有八九有去无回;

三,自古征战,打赢容易,征服难。魏国经营中原已久,魏延即使一时侥幸拿下长安,但之后呢?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魏延都能一一搞定吗?他那几千人马在长安能站得住脚吗?尤其在魏国大军迅速反攻长安的局面下?

四,孔明认为魏延此计犯险,应该不止出于军事的考量。从孔明平南战役的思想来看,蜀军在军事上虽然屡屡得手,但孔明都不认为就已成功,一直打到孟获所代表的南方部落心服口服,孔明才算满意。将军和谋略家的区别往往就在这里,将军更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谋略家却更在意本质的东西,如民心是否可用,经济能否经营,长治能否久安……等等;

五,何况魏延的突袭计划未必就能成功。当时主持魏国大计的,是司马懿、曹真、张郃这些人,都是人精。如果在子午谷人家事先有所防备呢?那魏延率领的大军就真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了;这个结局,你想不到也就算了,想到了,就不可能等闲视之;

六,作为大将,魏延想到有子午谷奇袭可能,于是向主帅诸葛亮提出这个计划,这是他的责任,可圈可点,无可厚非;作为主帅的孔明,考虑到这个计划的风险,尤其考虑到它一旦失败,蜀国几乎无力承受它的损失(想想魏国的国力以及它的领军人物,魏延的计划几乎不可能真正成功),予以否定也完全合情合理。孙子曰:未虑胜,先虑败。所以这个事情就双方来说,其实都无可指责。魏延或许如小说家所言的始终心有不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事实是,自古军事家冒奇险取胜的例子虽有很多,但冒险失败、功败垂成的例子无疑更多。

罗马时代,军事奇才汉尼拔深入罗马后方,打得整个罗马心惊胆寒,但最后还是失败,就是因为一时的军事胜利并不等于全面胜利。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二战时德国(还有拿破仑)对前苏联军事上几度处于压倒性优势,结果还是失败,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孔明放弃子午谷奇袭这样破罐子破摔、孤注一掷的打法,实在没什么可指责、惋惜的。

七,题主说大不了蜀国就损失几千人马,可能题主误会了,以为就像小说所描写的那样,各国打仗动辄每方出动几十万部队,几千人只是毛毛雨;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整个三国(算上所有少数民族)当时的总人口,最多可能也就三四千万吧,去掉女性、老少、农业等经济人口,整个中国能拉到前线的,不会超过两百万,除掉后勤、卫戍啥的,真正在一线参与作战的部队,最多也就五六十万(这可是三国所有战斗部队的总和),这些部队还要分散于各个边境、隘口……我不清楚蜀国当时的总人口是多少,但失去荆州后的蜀国,魏国的综合实力应该比它强出五倍还不止,所以蜀国真正能开到前线的部队,假如魏国有三十万,而蜀国有十万,蜀国就已经算是“穷兵黩武”了,这也是后人经常诟病孔明的所在,因为你的国力养活这么多军队实在是吃不消,经济几乎都消耗在战争里边了。这也是为什么孔明、姜维后来一边打仗一边搞农业,没办法,国家消耗不起。而魏延是蜀国战斗机中的战斗机,蜀军的绝对主力,他那几千人可不是“几千人而已”那么简单。所以这样的一个战斗单元,孔明岂会拿它轻易犯险?


木头小獾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看来题主还是不理解魏延子午谷奇谋的核心关键之所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很有开拓性和冒险精神。这个计划如果实行的好,完全是可以实现出汉中,占领关中的伟大愿景。但是这个计划可不是几千兵马能够解决的。要想知道详细内情,我们还需要看看这个奇谋的整个构思才好。

《三国志》对子午谷奇谋有如下记载: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计划的核心思想。首先是长安主将是夏侯楙,夏侯楙这个人是曹操的女婿。典型的志大才疏之主。好色之徒,胸无韬略。让他主政长安,只是料定了蜀国不敢轻易伐魏而已。当时的情况是蜀国因为夷陵之战而国力大损,刘备病死,诸葛亮掌权。刘禅年少,诸葛亮主政,主要力量在于治理川蜀和评定南方叛乱,因此魏国料定蜀国不会有大的作为,所以才派了这么一个酒囊饭袋来驻守长安。

因此魏延的判断还是很精准的。说夏侯楙怯而无谋一点都没有错。

其次魏延说领五千精兵,出子午谷十日到达长安。这个也是可行的。但是后面的就有些危险了。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这个不一定。夏侯楙怯就是再酒囊饭袋也会抵抗一阵的。关键就看魏延这五千精兵的战斗力如何了。

如果这五千兵能够把长安围住,或者最好攻克。然后立马派兵分两个方向。一个方向通知诸葛亮赶紧派兵增员,另一个方向赶紧派兵暂时守住函谷关,防止有魏的使者把战败的消息尽早的通知魏国。那么后来的就很容易办到了。

魏延说了,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也就是说等洛阳那边得到消息派兵前来收复,最少需要二十天时间。而诸葛亮率领主力从汉中沿斜谷到长安仅需十天就可以到达。这样就有一个时间差,蜀军一方面可以分出两万兵力重兵守住函谷关,另一方面分出两万兵力西向进攻长安以西的郡县。

有人肯定要提疑问,长安以西可都是魏国的领地,这样长安不是被东西两方的魏军包了饺子了吗?这就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魏延提这个子午谷奇谋的时候是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前的战略预备会上,当时蜀国的准备情况是南方已经平定了孟获之乱,而关中已经策反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长安以西总共就五郡。分别是南安、天水、安定、陇西、扶风。看上图。而这五郡中三郡已经被策反,陇西郡是在摇摆中,声称如果蜀军能够在关中坚持一个月就立马投降,那么就只剩下一个扶风郡了。

这样的话情形就很明了了。长安以东派重兵防守函谷关,长安以西率兵攻打扶风郡,同时通知最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东西夹击扶风郡,这样关中不要一个月就能全部平定。

这个计划其实是很大胆的,也是个奇计,有当年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风范。但是诸葛亮没有采用。用书中的话说,诸葛亮的理由是: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诸葛亮认为最西边的三郡已经策反,从西边往东进攻更加稳妥。所以这就涉及到主帅的性格问题了。关于诸葛亮用兵,司马懿有一个论断非常好: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也就是说诸葛亮不善于奇谋,过于谨慎。

因此,魏延的这个子午谷奇谋虽然很好,但是并不是五千人可以解决的,实行的时候需要蜀军主力的全面配合,尤其是后期的防守和西向掠地,更需要主帅调兵遣将,运筹帷幄。不是题主所想的那么简单,仅靠五千人就能占领长安,平定关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一点上魏延更偏重于以奇谋打开僵局,快速实现大的战略意图,而诸葛亮更偏重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也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几千年来争吵不休的原因。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非常的有创意,但是仅仅靠五千精兵是实现不了攻破长安,占据关中的战略意图。后期需要蜀军主力的全面配合。看问题要全面,仅此而已。

喜欢请随手关注,谢谢。


每日趣评


你说对了,诸葛亮真的不敢试。

因为,战略上,这是一场赢不了,也不能赢的战争。

三国鼎立几十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

蜀吴两国VS魏国,堪堪只能维持不败,还是利用长江天堑和蜀地地势。

三国争霸的主战场,其实是在合肥,魏国主力和东吴主力都在此大打出手。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在配合孙权,让魏国不能全力攻击吴国,而必须分兵打蜀国。

而一旦诸葛亮拿下长安,夺取凉州,马上势力会暴涨。

魏国会毫不犹豫的调遣重兵反扑,同时,为了保存实力,东吴一定会按兵不动,等蜀魏两国大战之后收场。

你不用怀疑这一点,在关羽争夺襄阳的时候,东吴不仅没帮忙,而是偷袭关羽的大本营,灭了蜀国的荆州势力。

在东吴没有实力统一的时候,就不能允许蜀国做大,要维持平衡。

在战术上,奇兵突袭夺取长安是可行的。

在战略上,是极易导致蜀国亡国的蠢笨之举。

蜀国单独对付魏国,必败无疑。一旦拿下长安,诸葛亮增不增兵?你不增,魏国大军压境,又被他抢走了,魏延的一万人白白报销了。便宜了孙权,他在合肥肯定能捞不少好处(魏国必须满足孙权的要求才能停战)。

诸葛亮要是增兵…蜀国十万大军就能守住长安?在这十万大军报销的时候,魏国肯定元气大伤,这时就是孙权统一的最好时机。

这些,一个战略家一定能看到,诸葛亮也不例外。

所以诸葛亮一直在小打小闹,尽量在凉州捞点好处,街亭一丢,凉州也捞不到了,捞不到地盘就捞点人畜什么的也行,反正就是要让魏国不舒服,同时给孙权加油,让他跟魏国打的更带劲。


弑血鹦鹉


诸葛亮之所以不釆纳魏延子午谷奇谋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诸葛亮的自身原因。

诸葛亮虽然多才多艺,军事才能尤为出众,但是他为人低调,一生谨慎,做事循规蹈矩,不贪进不恋功,没有把握的事坚决不做,有风险的事慎之而行。而出兵子午谷奇袭魏国长安之计,是奇计也是险计,不成功便成仁,一旦失败,除了损兵折将,而且对己衰退的蜀国来说是一沉重打击。出于战略的保守,出于为人的慎重,诸葛亮没有釆纳魏延之计。

二是魏延的自身原因。

魏延虽然勇冠三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并为蜀国立下过汗马功劳,深得刘备的器重。但他为人过于正直,嫉恶如仇,魏延的直言直谏及口无遮拦也因此得罪了诸葛亮。诸葛亮不喜欢他的性格和处事方式,而魏延偏偏不懂收敛,因此,诸葛亮对他"愈恶之",把他排除在嫡系之内。而魏延献的奇计,尽管他提出只带几千人,但诸葛亮因为不信任他而不为重视,再加上他不愿背失利的黑锅,最终拒绝魏延之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诸葛亮可能是出于谨慎的考虑。第一诸葛亮不信任魏延,他说过魏延有反骨,不敢轻易任由他带几千精兵离开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因为魏延这一去,如果他顺利,他拿下曹魏大量土地,他极有可能会拥兵自立,割据一方。利用诸葛亮和曹魏的之间的矛盾,给自己生存空间,或者说向双方提要求。假如魏延失败了,他大可投降曹魏,因为毕竟魏延又不是没投降过。这样曹魏得到魏延,对诸葛亮不利,因为魏延知道蜀军许多机密。所以怎么看都是对魏延有利。所以诸葛亮不给其兵。

第二,就是此计谋太悬,成功的概率太小,即使成功了,曹魏大军一到,还是得乖乖退兵。那就不如利用地形优势同他消耗,打下一点算一点,慢慢的蚕食魏国。这样即使失败也可全身而退,不会威胁到蜀汉国本。

第三,蜀国兵力太少,在哪时候已经是要捉襟见肘了。蜀国自失去荆州后,人口远少于曹魏。所以每一分兵力都要用好,用在刀尖上。所以这种成功率太低的军事行动,诸葛亮不想空耗兵力。


小司马迁论史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被称为千古第一奇谋,但到底能不能成功呢?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我在头条上也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提问和假设,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到底能不能成功?!以我的观点,子午谷奇谋是无法成功的,原因如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子午谷属于现在的哪里,他是现在的陕西长安县南, 是关中通汉中的一条谷道, 长300余公里,在古代的时候这条路崎岖难行,只能容纳一个脚通过,人过都得侧着身,道路是非常的艰难的,魏延只要几千人要直取长安,三百里路走过去人困马乏,地理环境又不是很熟,通过都很难,步兵通过子午谷按照每天50公里的速度(已经很快了)大概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通过,途中若是有放哨的,实际上必然会有!只要在沿途任何一个地方设卡堵截,这几千人有几百人就可以拿下!就算是到了长安,蜀国人困马乏,魏国以逸待劳,几千人能有个什么作为?有人会说,邓艾也是拿着几千人灭了蜀国啊,刘禅是什么人?不要给刘禅洗白,他真的是又笨又呆的一个呆子,可魏国的郡主是曹睿,是曹丕最爱的儿子,能力非常的出众,连司马懿都不敢轻举妄动!会防不住这区区几千人?几千人其实在北伐的队伍中已经占比很大了,古代都会夸张军队数量,其实北伐真的没有这么多人的,说什么大军三十万北伐,最多五六万人,西川虽然那个时候三个国家加起来也才四五百万人,魏国还最多!



再次:诸葛亮数次北伐,唯一不成功的计谋就是暗度陈仓!用一次失败一次,为什么?因为有!前!车!之!鉴!汉朝开始的时候韩信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瓦解了项羽的防线,导致项羽乌江自刎,才过去区区几百年,这么深刻的教训他们会忘记?就像清朝的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一百年里受的屈辱,我们现在回马上忘记教训吗?同样魏国也不会忘记,一定会在能够偷渡过来的边境上严防死守!这个也是诸葛亮的隆中对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因为四百年前的刘邦就是这么干的,你还这么干,一个地方摔倒两次?那些谋士都是干什么吃的呢?



大家说我分析的对吗?觉得我分析的对的点个赞,顺便点个关注,觉得我分析的不对的,可以在评论区进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