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發展史,中國已經逆襲!

兩輪電動目前在國內市場處於飽和階段,能否有突破要看機遇創新。但海外市場卻非常龐大,各家各戶都在搶佔先機!

電動車發展史,中國已經逆襲!

曾經在電動車領域,中國落後了歐美很多年。

1834年德國人雅克比發明了簡單的電機;

1870年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了直流發電機;

1859年法國人普蘭特發明了鉛酸電池。

直到於1881年,法國人古斯塔夫特魯夫把直流電機和鉛酸電池相結合,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動三輪車。

這比內燃機汽車上路的時間還要早,而且還是鉛酸電池驅動的!而當時我國正處於光緒年間,交通仍以馬力為主。

電動車發展史,中國已經逆襲!

兩輪電動發展史

1881年,古斯塔夫特魯夫用直流電機和鉛酸電池製造第一輛電動車

1983年,採用150W柱狀式電機,24V轎車普通鉛酸蓄電池的永久牌DX-130電動自行車,是我國有記錄的並形成產業化的第一款電動自行車。

電動車發展史,中國已經逆襲!

1995年,清華大學研製出採用輪轂電機的電動自行車。簡單來說,就是將電機轉子直接放在了輪子上,而將定子放在了車軸上,從而降低能量的消耗。

2000年,生產規模擴大,關鍵技術突破、性能提升,電動自行車突破國標,開始成為摩托車和自行車的替代品。

2005年,中國電動自行車產量突破1000萬輛。以新日、綠源、千鶴、大陸鴿等品牌為代表的大規模企業形成。

2007年,電動自行車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產量突破2000萬。

2013年,產量突破3000萬。2014年,電動自行車保有量超過2億。市場逐漸趨於飽和,電動自行車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

電動車發展史,中國已經逆襲!

可以看出,自2013年電動車達到頂峰後就開始下降了,難道說電動車要就此走向衰亡嗎?不,並沒有!

不論是人還是行業的上升,都是螺旋式的,在迎來一波巔峰後需要短暫的休息,以蓄勢下一波巔峰。

在城市擴張,居民出行距離增加的大背景下,電動車的熱度並沒有下降;就上海而言,2009年居民的平均出行距離是6.5km,到2014年增長到了6.9km。而這些數據依然在增長。

電動車發展史,中國已經逆襲!

成熟的老牌電動VS新銳的小牛電動

在經過市場的一輪輪的考驗後,依然有700餘家電動自行車企業;其中以老牌電動的雅迪、綠源等及新銳代表的小牛電動較為出色。14年前後對於電動車行業來說都是不友好的,當時的市場環境非常惡劣,整個行業的產業鏈幾乎都不賺錢!

從業者很多,良莠不齊,這就導致市場上有很多質量不好的電動自行車,電池沒保障,零配件性能也越來越差,行業陷入價格戰。

電動車發展史,中國已經逆襲!

對於行業如此惡劣的環境,各位企業家都明白,如不做出改變終將被淘汰!

以有雄厚的製造、財務、渠道實力的雅迪來說,在2015年起做起了從“平民”到“高端”的轉型,並在2016年上市。同年雅迪高端車型銷量同比增長63%。

電動車發展史,中國已經逆襲!

而作為新興企業的小牛電動車跟老牌電動有幾個不同點:

1、其優勢則在於靈活性以及創業光環很足。

2、牛電從成立之初就一直堅持使用鋰電池,隨著電動車行業的新國標正式落地後,鋰電池也將會成為市場主流之選,這對長期使用鋰電技術的小牛是一件好事。

3、從產業鏈上看,小牛電動處於行業的中游,並且涉及上游的核心零部件製造(電機),以及下游的經銷商、電商等銷售渠道。

儘管有這些優勢,但面對多變的市場製造產能,供應鏈,市場渠道等皆是決定市場變革的因素,只有打下牢牢根基才能面對下一次市場的洗牌。

電動車發展史,中國已經逆襲!

海外市場龐大

海外一項調查機構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2輪電動車是的市場規模大概為256億美元,且以每年10%的符合率增長著!

這也使我們可以看到小牛電動全球線下門店642家,遍佈多達25個國家的海外戰略。還有雅迪贊助世界盃,臺鈴發佈c-one銷往美國、澳大利亞等,愛瑪在瑞士、德國開設旗艦店。

電動自行車行業海外市場戰也已悄然發動;汽車領域我們被西方國家換了市場;那麼電動車呢!?又將有怎樣的發展,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