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一副好牌,為何被打爛了?

有機農業的提出本意是為了緩解由於長期使用化學農藥和肥料帶來的各種環境汙染問題,種出更安全的農產品,讓消費者吃得更健康。但是現在不論是農民還是消費者,提到有機農業、有機農產品,大多一副“嗤之以鼻”的樣子,這是為何?

有機農業——一副好牌,為何被打爛了?

【1】高投入得不到高回報

有機農產品的種植對土壤、種植技術、周圍環境等各方面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對於農民來說,要想得到國家有機農產品的認證標誌,非常難。

此外,有機農產品的種植,要求不使用化學農藥和肥料,會對作物的產量和外觀有一定的影響。由於有機農產品種植者比一般的種植者花費了更多的精力,而且有機農產品比普通農產品更加安全、健康。所以,農民也希望自己的有機農產品賣出的價格更高。但在同樣的市場條件下,消費者更願意選擇外觀更好看,價格略低的非有機農產品。農民的高投入不僅得不到高回報,反而有可能賠本。

有機農業——一副好牌,為何被打爛了?

【2】有機農產品市場混雜

自從有機農產品這一概念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市面上肉眼可見的有機農產品種類越來越多,但質量卻參差不齊。有很多並沒有完全嚴格按照有機農產品的種植方法與種植標準,卻自稱為“有機農產品”,甚至有一些有機農產品認證標誌都是假的。這些半有機農產品比全有機農產品價格更低,消費者自然會選擇前者。

【3】消費者消費觀念不正確

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認識不全面,意識不到有機農產品的價值,沒有長遠眼光。有機農產品由於外觀不夠精美,不論是大小、形狀,還是色澤,都比不上使用化肥農藥的農產品,而且它們的價格要比一般農產品高出很多,消費者在挑選農產品時,絕大多數都會選擇後者。對有機農產品的購買無法形成既定觀念,還是隻把它當作一種“奢侈品”。

有機農業——一副好牌,為何被打爛了?

有機農產品價格高,消費者一時無法接受是正常的,但是很多人已經意識到了吃的健康的重要性。消費者市場一旦打開,一大批農民就會開始種植有機農產品,當數量和種植技術達到一定水平,價格自然會下降,消費端決定種植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