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勇於試錯!德媒:應學習中國人“摸石頭過河”的精神

創新勇於試錯!德媒:應學習中國人“摸石頭過河”的精神

德中經濟聯合會顧問委員會主席施密茨(右一)正在新聞發佈會上發言。圖片來源:德國之聲網站報道截圖

中國日報網11月20日電專利的數量往往能夠反映一家公司,以及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近年來,中國企業申請的專利數量以及在高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進步令世人矚目。德國商界人士表示,這其中蘊含許多合作共贏的機會。

據德國之聲網站11月19日報道,中國希望到2050年成為關鍵行業的技術領導者。要實現這一目標,中國需要充分發揮其創新能力。這個亞洲巨人正在朝著這個目標大步邁進。

文章稱,抄襲別人的技術在中國已經成為歷史,中國逐漸擺脫“山寨”標籤。自2011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申請專利數量最多的國家。2016年,中國專利的申請數量超過了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的總和。

創新勇於試錯!德媒:應學習中國人“摸石頭過河”的精神

華為和中興兩家中國企業雄踞專利申請榜前兩位。圖片來源: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官網截圖

攜手創新實現共贏

在15日召開的德中經濟合作研討會上,德中經濟聯合會顧問委員會主席安德烈亞斯·施密茨(Andreas Schmitz)非常明確地指出,“德中兩國的經濟緊密契合,因此,德國經濟的好壞,如今也與中國經濟的景氣程度密切相關。”

科隆商會主席維爾納·格約爾格(Werner Grg)也表示,在當前的全球貿易環境、產業鏈分工之下,德中兩國之間有著非常廣闊的合作機會,其中也包括以往兩國尚未展開合作的領域,比如創新。

德國科思創可持續發展部門主任韓思樂博士(Dr. Christian Haessler)對此表示認同,他曾經擔任這間脫胎於德國拜爾集團的高科技企業的聚合物研發中心負責人,該研發中心就位於上海。他介紹說,中國在創新領域已經大步追趕,過去,我們看到很多技術從德國轉移到中國,“但現在,我們有了一支同樣具有創新精神的中國團隊”。

韓思樂認為,德國和中國不應被視為研發領域的競爭對手,而應以一種完美的方式互補,把兩個國家的優勢結合起來非常重要。他指出,德國仍然是一個“了不起的科技國家”,擁有為工業服務的現代基礎設施,而中國則“快速,靈活,務實”。

創新勇於試錯!德媒:應學習中國人“摸石頭過河”的精神

合作是可行的。中國延鋒汽車內飾(Yanfeng Automotive Interiors)於2018年初在德國諾伊斯(Neuss)創建了一家創新中心。該中心的負責人趙彥明(音)說,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創新中心所在地)提供了有利的研究環境,公司能夠充分利用附近研究所和大學的人才。

趙彥明說,她的團隊成員都是德國人。“我們立志成為世界領先的汽車內飾供應商。”她補充稱,中國在移動互聯網服務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但德國在材料科學領域仍處於領先地位。

延鋒內飾專注於面向未來的汽車內飾,另一家中國企業蔚來汽車(NIO)希望打造未來的汽車。它的研究重點是自動駕駛,這家僅有4年曆史的初創公司希望利用硅谷的技術、慕尼黑的設計和中國的資金,向特斯拉發起挑戰。

蔚來汽車公關主管Philipp Kemmler-Erdmannsdorffer說:“在中國,我們有更多的試驗和測試條件,”他說,這意味著創新會得到更大的推動。“我們使用這種方法來獲得合適的車輛材料和各種數字解決方案。”

“鼓勵把技術交給中國人”

德國電力能源企業Orcan的首席財政官沃爾夫岡·布蘭德(Wolfgang Brand)認為,德國企業之所以無須擔心技術流失,是因為中國科學家以及工程師本身就具備相當強的創新能力。即便是從德國這邊流入中國的技術,他們一旦吸收之後,很快就能在其基礎之上研發出更好的技術,整個公司受益匪淺。他強調,德國研發人員不僅僅應該向中國同行學習這些再開發技術, “也應該學習他們勇於試錯的工作模式:當遇到一條小河時,德國工程師往往花費幾個月時間規劃、設計、建造一座小橋,而中國工程師早已捲起褲腿、摸著石頭過了河。”

科思創的韓思樂說,科思創非但不擔心德國企業的技術流失,相反還鼓勵在創新研發合作時,讓技術在德中之間互相流動,“這也是因為,今後會有很多重要的新技術由中國那邊的人才首先研發出來。”

韓思樂表示,該公司在上海的研發部門,每年都有3%到5%的研發人員離職。不過,他並不擔心這會導致重要技術流入競爭對手之手,“一方面,我們擁有專利保護、競業限制等法律手段;另一方面,許多離職的員工其實去了我們的上游或者下游企業,他們瞭解我們的技術,反而更好地方便我們與產業鏈上下游銜接。”

保護創新

無論在德國還是中國取得突破,新技術都必須得到保護。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不僅激增,專利侵權訴訟也越來越多。據律師托馬斯·埃舍爾(Thomas Escher)說,99%的訴訟都涉及中國公司之間的糾紛,這表明中國公司對國內司法系統有信心。

中國政府今年2月首次明確提出“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的國家戰略理念。意在通過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創新熱情,不斷增強中國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實現向高質量發展的跨越。

過去10年間,中國一直將創新視為重要的目標之一。這讓中國企業提交的中國專利申請數量不斷增長,成為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重要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