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从“半路出家”到“家喻户晓”(四)

连载|从“半路出家”到“家喻户晓”(四)

连载|从“半路出家”到“家喻户晓”(四)
连载|从“半路出家”到“家喻户晓”(四)

库玉祥

60后,曾做过6年搬运工人。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大学中文专业文凭。1990年加入公安队伍,作过刑警,当过狱警,现为牡丹江公安文联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公安部全国公安文联理事、牡丹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发表、出版各种体裁文学作品3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险象环生》《隐形罪恶》等五部,部分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

连载|从“半路出家”到“家喻户晓”(四)

03

2011年1月,磨刀石派出所改为阳明分局社区警务六队。

刘竹林负责一个社区、三个行政村,即前进社区和团山子村、六里地村、前进村的户籍、场所、消防和交通管理工作,辖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人口1613户、5117人,其中最远的自然屯离镇上25公里,工作量占到整个社区工作量的四分之一。为了尽快适应新角色,他把小小的警务室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一周7天时间,有2天时间在镇上社区,有3天时间下到偏远村屯。在他的积极沟通和多方努力下,成立了阳明分局第一个标准化的驻村警务室,他本人被任命为前进社区党支部副书记。

在工作中,刘竹林根据自己辖区实际情况,逐渐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社区工作法,即“四防”“三好”“两坚持”。四防即根据农村时节和气候变化,开展防火、防盗、防汛、防疫工作;“三好”就是当好警、办好事、做好人;“两坚持”即坚持入户,坚持规范自己日常行为举止。

刘竹林提出的社区工作法,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比如说他“办好事”,就是要把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在工作中化为便民、利民的实际行动。

2011年春节期间,刘竹林在社区巡逻时发现一名蓬头垢面的男子,双手已经冻坏,奄奄一息。

刘竹林不顾男子身上的异味,把男子扶起到诊所诊治。可当时附近的一些诊所都已经关门,他只好把男子拉到警务室,清洗了一下脸孔和残肢,又喂食了一些流食,才慢慢清醒过来。

经多方努力,终于联系到其在吉林省长春市的家人,得知该人姓赵,是一名间歇精神病患者,走失已经半年多,家人多次来黑龙江寻找未果。

刘竹林向领导汇报后,将赵某安排到镇上旅店,并指派专人进行看护。临走时,他发现赵某又出现精神病发作迹象,不肯住店,还要跳楼。

已经十分疲惫的刘竹林放心不下,不停地安抚着情绪激动的赵某,一直到第二天赵某母亲和弟弟赶来。

社区工作法,刘竹林自己做起来不易,有时让群众接受也不易。

农村柴草垛随意堆放,容易发生火灾,刘竹林就挨家挨户规劝。一次,他见一家柴草垛零散地摊到路边上,他上前动手帮着规整码放。这家的男主人出门见他帮自家干活,不得不动手并带着怨气说:“刘户籍,你也管的太宽了,这哪是你干的活呀?”

刘竹林不急不恼,憨厚一笑说:“我也是农村人,知道‘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把大火全烧完’的道理,你这些柴草都弄到街上了,万一谁走道扔个烟头着了咋办?”

男主人无奈地笑下说:“好,我听你的。”他接着把刘竹林推到一旁,用手扑打着刘竹林身上的草屑说,“刘户籍,你忙你的吧。我肯定按你的要求去做。”

刘竹林就是这样做群众工作,使他与群众没有距离感。

根据刘竹林的社区工作法,牡丹江市公安局进一步总结出了“竹林八步社区工作法”,即带着“三多”勤入户,人口管理重服务,苦差事秀真功夫,决定成败细节处。好人好事做一路,危难险急必救助,舍取之间论赢输,依法办事警威树。并在全局进行推广。

五年来,刘竹林负责的社区实现零发案、零火灾。

连载|从“半路出家”到“家喻户晓”(四)

审核:李吉南 魏丽霞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连载|从“半路出家”到“家喻户晓”(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