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事拉理」農產品營銷的三大“雷區”

「說事拉理」農產品營銷的三大“雷區”

品牌營銷是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升附加值的有效途徑。農產品營銷過程中出現過很多誤區,常常事倍功半。應注意以下誤區:

誤區一:高端定位

農產品一旦貼上“高端”標籤,利潤空間就非常可觀。比如超市裡的“有機”貨架上,同樣是西紅柿,有機的按個賣,普通的按斤賣。所以很多農產品經銷商都會推出自家的“高端”產品。然而,“高端”必須要體現在農產品質量上,而不單單是價格上。

某展銷會上見到一款產品,價格不菲。銷售者介紹有不少全新的功效,也有很多新口味。但這款產品的核心功效並沒什麼提升。所以,品質才是核心競爭力。

比如某品牌一斤上百元的荔枝,個頭比普通荔枝大很多,別的地方買不到;又比如同樣在展會上展示的優質冬棗,甜度比蘋果還要高,顧客紛紛下單。可見,“高端”產品要讓顧客買賬,品質要有絕對優勢。

誤區二:禮品營銷

「說事拉理」農產品營銷的三大“雷區”

在展會上,某企業銷售獨立包裝的西瓜,西瓜不大,一斤大概三十多元,主攻的是禮品方向。不少農產品銷售者也看到了禮品銷售的利潤空間,專門設計包裝,提高定價,然而銷量卻並不好。

禮品與一般產品不同,它承載了一部分社交功能,送的是情感。

因此,禮品除了品質穩定外,還要匹配贈送對象的需求。

比如送老年人,多數人選擇保健品,希望老人健康;禮品西瓜裡不僅有故事畫冊,包裝也是卡通圖案——這是企業專門面向兒童市場製作的,寓意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長。

因此,做禮品,要考慮產品的寓意和內涵,而不僅僅是好看的包裝。

誤區三:“特產”銷售

「說事拉理」農產品營銷的三大“雷區”

物以稀為貴。人無我有,無疑是提升附加值的有效方式。

但“特產”的“特色”,一定要放在大市場裡考量。

一位水稻種植戶準備把自家的大米打造成“特產”售賣。

銷售者介紹,這款米種植在有機稻田裡,有當地最好的水源和光照條件,經過測試,其中的礦物質含量也比當地其他地區略高。

雖說與當地其他品種相比,品質更好,但放在全國大米市場上,就顯得普通了。

類似的還有曾經一度火爆的“黑豬”產品。雖然有特點,但很多地方都有養殖,對一個村,一個鄉鎮是特產,放到全國大市場上,就不是了。

食品安全、健康需求、生活條件的改善,讓人看到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廣闊空間。但是,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需要採取正確的方式,不要走入以上的誤區。(高風堂攝影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