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事拉理」农产品营销的三大“雷区”

「说事拉理」农产品营销的三大“雷区”

品牌营销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农产品营销过程中出现过很多误区,常常事倍功半。应注意以下误区:

误区一:高端定位

农产品一旦贴上“高端”标签,利润空间就非常可观。比如超市里的“有机”货架上,同样是西红柿,有机的按个卖,普通的按斤卖。所以很多农产品经销商都会推出自家的“高端”产品。然而,“高端”必须要体现在农产品质量上,而不单单是价格上。

某展销会上见到一款产品,价格不菲。销售者介绍有不少全新的功效,也有很多新口味。但这款产品的核心功效并没什么提升。所以,品质才是核心竞争力。

比如某品牌一斤上百元的荔枝,个头比普通荔枝大很多,别的地方买不到;又比如同样在展会上展示的优质冬枣,甜度比苹果还要高,顾客纷纷下单。可见,“高端”产品要让顾客买账,品质要有绝对优势。

误区二:礼品营销

「说事拉理」农产品营销的三大“雷区”

在展会上,某企业销售独立包装的西瓜,西瓜不大,一斤大概三十多元,主攻的是礼品方向。不少农产品销售者也看到了礼品销售的利润空间,专门设计包装,提高定价,然而销量却并不好。

礼品与一般产品不同,它承载了一部分社交功能,送的是情感。

因此,礼品除了品质稳定外,还要匹配赠送对象的需求。

比如送老年人,多数人选择保健品,希望老人健康;礼品西瓜里不仅有故事画册,包装也是卡通图案——这是企业专门面向儿童市场制作的,寓意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因此,做礼品,要考虑产品的寓意和内涵,而不仅仅是好看的包装。

误区三:“特产”销售

「说事拉理」农产品营销的三大“雷区”

物以稀为贵。人无我有,无疑是提升附加值的有效方式。

但“特产”的“特色”,一定要放在大市场里考量。

一位水稻种植户准备把自家的大米打造成“特产”售卖。

销售者介绍,这款米种植在有机稻田里,有当地最好的水源和光照条件,经过测试,其中的矿物质含量也比当地其他地区略高。

虽说与当地其他品种相比,品质更好,但放在全国大米市场上,就显得普通了。

类似的还有曾经一度火爆的“黑猪”产品。虽然有特点,但很多地方都有养殖,对一个村,一个乡镇是特产,放到全国大市场上,就不是了。

食品安全、健康需求、生活条件的改善,让人看到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广阔空间。但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需要采取正确的方式,不要走入以上的误区。(高风堂摄影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