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包皮到底要不要切?

孩子的包皮到底要不要切?

孩子的包皮到底要不要切?
孩子的包皮到底要不要切?孩子的包皮到底要不要切?

文 | 宋晉秋

首先,先說說切包皮的歷史。

早在幾千年前,就有埃及人切包皮的記載。

孩子的包皮到底要不要切?

人們切包皮主要有哪些原因呢?

1. 宗教習俗

穆斯林、猶太人有切包皮的傳統。聖經記載,耶穌出生(12月25日)後第八天接受割禮(切包皮),那一天也就是新的一年的開始(1月1日)——元旦。

2. 醫學原因

比如很多美國人就認為包皮是適宜細菌和病毒生長的良好環境,切除了包皮就減少了細菌和病毒感染的幾率。而且臨床上也有人證實了包皮環切術能降低泌尿系感染、性傳播疾病、陰莖癌、龜頭炎等疾病的發生風險;同時也對女性伴侶健康有益,降低宮頸癌等疾病的發生。

3. 個人喜好

很多人切包皮各有各的原因。有人覺得切包皮之後,龜頭表面角質化,降低敏感性,預防早洩;對於兒童來說,還可以預防男孩自慰。也有的人喜歡龜頭露出來的樣子,覺得漂亮,乾淨。甚至很多美國女性承認討厭包皮,不會和沒切包皮的男性交往。

孩子的包皮到底要不要切?

那不切包皮的理由呢?

✚ 加拉太書6章15節說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宗教也說,不切也是可以的。

✚ 1949年,英國醫生道格拉斯·蓋爾德納指出沒有證據表明切包皮能預防性病,並且切包皮的風險可能大於益處。這個研究結論直接導致了英國人切包皮的比例大幅下降。目前也有研究表明包皮也是男性比較敏感的部位,切除了包皮就相當於減少了快感。

✚ 有人認為完整的包皮才是美的。比如米開朗基羅雕塑的大衛像,這尊雕像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雕像的包皮就是沒切過的。

孩子的包皮到底要不要切?

包皮到底切還是不切呢?

咱們國人早先沒有切包皮的傳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輕易動的。後來受外國思想的影響,開始逐漸接受切包皮這件事。

不過除了宗教信仰以及個人喜好外,從醫學上來說,外國人也是變來變去的,就把咱們國人也弄糊塗了,到底切還是不切呢?

先要從一個概念說起——“包莖”。

孩子的包皮到底要不要切?

包莖是指包皮口狹小,不能上翻包皮顯露陰莖頭(龜頭)。

三歲以內的孩子,包皮基本上都是包裹陰莖頭的,我們稱之為生理性包莖,是正常的。

三週歲開始,包皮口逐漸地擴張,如果到5、6歲包皮口還沒有張開的趨勢,這種包莖我們就建議做手術了。不過選這個年齡段做手術的原因主要還是考慮孩子再大就上學了,上學後再做這個手術可能會影響學習。

《坎貝爾泌尿外科學》上說,到17歲真正的包莖只有1%。不怕耽誤上學的,願意等等看包皮口能不能自行張開也是可以的。不過,不管哪個年齡段,包莖的孩子如果出現反覆的包皮感染、包皮口瘢痕形成、包皮口小,從而導致排尿困難、反覆泌尿系感染的就必須切包皮了。

還要弄明白一個概念——包皮過長。

孩子的包皮到底要不要切?

包皮過長是指包皮覆蓋尿道口,但能上翻,露出尿道口和陰莖頭。包皮過長的孩子,只要經常將包皮上翻清洗,不必手術。但是有的孩子比較懶,總是不愛清洗導致包皮反覆感染,那就得手術切包皮了。

有一部分孩子,包皮張開了一部分,那到底需不需要切呢?

對於這部分孩子,家長可以經常幫助孩子向陰莖根部上推包皮,促進陰莖頭顯露(俗稱擼包皮),慢慢包皮口就張開了。

也可以來醫院,讓門診醫生給孩子做一下包皮擴張分離,包皮也能張開,不需要再切包皮了。不過擴張是有點“小痛”的啊,有的包皮口緊的孩子可能一次不能完全擴開。

如果家長在上翻包皮時,沒有及時的復位,使得狹窄的包皮口卡在冠狀溝上方,稱為包皮嵌頓。發生嵌頓後家長應及時來醫院就診,在醫生的幫助下復位,千萬不能耽誤。

孩子的包皮到底要不要切?

關於“孩子的包皮要不要切”這個門診最常遇到的問題,我相信很多家長看完後心裡已經有了答案。

後面我會把門診最常見的一些問題梳理出來,從孩子的爸爸+小兒外科醫生的雙重視角聊聊我的看法,希望能夠幫助爸爸媽媽們解決一些小困惑。

孩子的包皮到底要不要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