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戰士大比拼:蒙古伴當的第一次東征

最強戰士大比拼:蒙古伴當的第一次東征

蒙古伴當既和西歐騎士作過戰,也曾與日本武士決過雌雄。在中國歷史上,同時與兩者交過手的,只有蒙古軍隊。(伴當:最初為一種為首領服軍役的自由戰士叫作“伴當”,蒙古語又叫“那可兒”,有“朋友、戰士”等意思)

蒙古東征日本過程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其扣人心絃之處比起西征歐洲有過之而無不及。

那時,元朝已經建立。1260 年登基的元世祖忽必烈在位三十五年,多次發動對海外的大規模遠征,其中先後兩次出兵東征日本。

元軍第一次出征日本是在1274 年。戰爭的起因是忽必烈想招諭日本,他讓元朝的附屬國高麗派遣使者到日本傳遞詔書,而統治日本的鎌倉幕府卻不作回覆,拒絕與元朝交往。元朝此後又數次派人出使日本,但日本統治者的態度始終如一,頑固地拒絕與元朝進行官方的往來。忽必烈終於按捺不住,他於1270 年在高麗設立屯田, 為進軍日本做準備。四年之後,元軍便踏上了早有預謀的征程。由於這場戰爭發生於日本的文永十一年,所以日本史書稱之為“文永之役”。

元軍第一次東征時以忻都為徵東都元帥,洪茶丘、劉復亨為副。

忻都( 又叫忽敦)是蒙古人,他於1270 年五月以鳳州經略使的身份駐軍金州,在高麗屯田,所部四千五百人乃是朝廷的嫡系蒙古軍隊。

洪茶丘原名叫作俊奇,茶丘只是小名(他還有一個蒙古名字叫作忽察)。因為元世祖忽必烈曾經當眾叫其小名,故茶丘之名廣為人知。洪茶丘的出身比較複雜,其祖先從中國移居高麗,父親洪福源在蒙古入侵時歸附,不久遷回遼陽、瀋陽之間, 奉命任管領歸附高麗軍民的長官,並多次跟隨蒙古軍隊征戰,後來因為政敵故意進讒言,竟然被朝廷誤殺。洪茶丘自幼從軍,因驍勇善戰而被忽必烈賞識,故得以承襲父職。他於1274 年正月奉命前往高麗監造戰船,處理糧食籌備等相關事宜。同年三月,他被授予昭勇大將軍、安撫使、高麗軍民總管等職,率領先期進入高麗屯田的兩千舊部屬,準備參與討伐日本。

最強戰士大比拼:蒙古伴當的第一次東征

劉復亨出自將門之家,其父劉通在木華黎經略金國時歸降。劉復亨在父親死後承襲為行軍千戶,並因戰功一路官運亨通,相繼升上萬戶、武衛軍副都指揮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等職。1272 年,奉命為昭勇大將軍、鳳州等處經略使,策劃東征。

前線的元軍包含蒙古族、漢族等民族的士兵,連同增援部隊在內,參戰的人數達到二萬多。同時,統帥部出動千料舟(料是古代的載重單位,一料相當於九十二斤左右)、拔都魯輕疾舟(拔都魯的意思是“勇敢”)、汲水小舟各三百艘,共九百艘船隻。此外,高麗五千六百人參戰,以都督使金方慶為首,另外還有艄公、水手等七千六百餘名後勤人員的配合。

元軍於1274 年十月三日從朝鮮半島出發,兩天之後到達對馬島。駐紮對馬島的守護代右馬允宗助國使翻譯真繼男與元軍交涉,然而元軍不作任何答覆。

六日,數以千計的元軍在弓箭的掩護之下開始登陸。宗助國攜同兒子右馬次郎與義子彌次郎、八郎等人率領八十多名騎兵冒著箭雨迎擊。宗助國親手射殺了數名來犯之敵,而彌次郎更是射死了一位騎馬的元軍將領,但無奈寡不敵眾,全軍無一生還。日本武士第一次與蒙古軍隊交手,便出師不利。不過,這種小規模的戰鬥,沒有太大意義。

十四日,元軍攻擊了對馬島旁邊的壹歧島,登陸之後豎起了赤色旗幟。守軍只有一百餘人,在野外迎戰不利。守護代內佐衛門平經高退回城內固守,並於次日城陷時自殺身亡。

入侵的元軍沒費多大力氣便爭取了兩個小島,並在島上四處擄掠。接著他們殺向九州,在十五、十六日這兩天對九州的沿海群邑進行了試探性攻擊。

此前,拒絕與蒙古交往的日本鎌倉幕府的實際統治者北條時宗已察覺到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並搶先在面向朝鮮的九州採取了一些防範措施,調遣直屬幕府的武士參與協防。他在1267年發給御家人(直屬的大小領主及武士)的一份文書中提到:

“茲有蒙古人可能侵襲我國的消息,故差遣汝等御家人往九州,以資防禦。諸御家人應親自帶領守護人立即速往肥後國所領之封土,做好一切防禦外國侵襲事件,並有權鎮壓其領地內的一切匪徒。”

幕府為了抵擋蒙古的入侵,還專門設置了值勤兵輪流警備。日本統治者得到前線守將的告急消息,馬上四處調兵增援,動員的人數達到十萬二千餘人。

十九日,各路元軍進行大規模出擊。其中,蒙古、漢族軍隊在今津、博多、箱崎登陸,而高麗軍在百道原登陸。少貳資能與少貳景資兩父子連同菊池康成、大友康賴等將領,統率各路日軍在整個九州西部迎戰。

最激烈的戰鬥發生在二十日,日本武士與舍舟登陸的元軍騎兵交鋒。少貳景資的一個兒子年僅十二三歲,他不甘示弱地發射弓箭,但因為弓小而射程不足,反而引起對陣元軍的鬨笑。在元軍喧天震地的鼓聲中,日軍戰騎狂躁不安。

元軍騎兵身披輕甲,所用的箭雖短但卻有毒,萬箭齊發時,中者皆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還使用了鐵製的球形拋射火器——鐵炮,日本史書《八幡愚童訓》記載這種新式武器爆炸時火光四溢、震聲如雷,令人目昏耳鳴,膽戰心驚。類似的彈丸一次可射二三個,它好像古代人玩蹴鞠這種遊戲時用的皮球一樣大,拋射後如車輪一般從山坡上滾下,並散發出大量濃煙,很多日本軍人被燒死,而城鎮裡的房屋倉庫被擊中後亦著火燃燒。

元軍的武器與日軍相比似乎略勝一籌, 而戰術也不賴,元將居高臨下觀察敵情, 憑著鼓聲指揮部下有節奏地進攻,給對手施加強大的壓力。

忻都帶領部屬進至今津、佐屬等地, 分別在赤坂與百道源兩地戰勝日將菊池康成與少貳資能所部。而一路跟從忻都從今津轉戰至百道原的大將劉復亨,因為身披赤甲的緣故,在戰場上格外引人注目,竟然被日軍統帥少貳資能之子少貳景資一箭射中墜於馬下,傷勢不輕。然而,元軍仍舊保持強勁的勢頭,接著又在郊外的松林中大破大友康賴的軍隊,還到處焚燒民居,大火蔓延至箱崎的神祠,煙焰漲天。

日軍作戰不利,援軍一時未能趕到, 被迫退守水城。

最強戰士大比拼:蒙古伴當的第一次東征

北條時宗之像

戰鬥了一天的元軍亦疲憊不堪,又因弓箭用盡,最後全部撤回戰船休整。這時, 元軍統帥忻都感到兵力不足,已經準備班師。劉復亨因傷勢過重,首先引兵退回。當天晚上,忽然起了大風雨,元軍艦隊很多船隻觸礁而毀,一些將士墜水而亡,於是元軍諸將乾脆率領全軍撤回朝鮮半島。一艘戰船滯留於志賀島來不及撤走,被追擊的日軍戰船包圍。船上的元軍紛紛合掌乞降,但日軍不解其意,未能及時做出反應,致使元軍誤認為日軍拒降,竟然絕望地投海自盡。其實投降可能也難逃一死,日軍追兵不久之後即在其他地方把俘獲的一百二十名元軍全部處斬。

日本史書認為元軍在首次入侵時損失了一萬三千五百餘人,是一次慘敗。但《元史》記載此戰的結果時不承認元軍敗於日軍之手,只是簡單地敘述:“官軍不整,又矢盡。惟擄掠四境而歸。”而忽必烈在戰後並沒有處分迴歸的忻都、洪茶丘、劉復亨等人,這不能不令人懷疑元軍首次東征並不是為了佔領日本,而只是一次試探性攻擊(類似的試探性攻擊,蒙古人過去在別的地方多次使用過,如前文提過,蒙古在第二次西征之前曾經派遣哲別、速不臺等勇將率部分兵力進入歐洲,轉戰至伏爾加河與烏拉爾河流域,然後回撤),這支人數僅有二三萬的軍隊根本不具備征服日本的實力,他們應該是為下一輪更大規模進攻預先做好準備。

日本幕府在元軍倉促離開之後,不敢鬆懈,命令九州、本州等地的武士加強戒備,而且以博多灣為中心,動員人力物力修建了一條橫跨九州與本州南部的萬里長城一般的邊牆,以防範元軍再次登陸。

本文摘自《最強戰士大比拼》修訂版

最強戰士大比拼:蒙古伴當的第一次東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