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解读:读懂这四句箴言,积德积福,可去灾免祸!

大家好!十分有幸能和诸位一起学习国学经典!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太上感应篇》解读:读懂这四句箴言,积德积福,可去灾免祸!

《太上感应篇》解读:读懂这四句箴言,积德积福,可去灾免祸!

曾国藩言:“心存敬畏,则行有所止。”意思是说,人只有拥有敬畏的心,做事才能有如履薄冰的态度,不浮躁、不为尘世俗情所累。曾国藩能身名俱泰,官居“晚清中兴名臣”,并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完人”,便是得益于他能心里装着“敬畏”,慎独做人做事。

所谓的“敬畏之心”,就是要我们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作恶败德的事情坚决不为,而行善积德的事情则要尽力而为!若是人没了敬畏的心,就很容易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造作很多的罪业,最后只能自食恶果。

而若要培养自身“敬畏”的人生态度,那么必读的一本书便是《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为道教典籍,文中对于何为善、何为恶、为善作恶有何果报,都有详细的论述。对于树立我们的“敬畏观”,以及培福迁善、去灾免祸,有着极强的积极意义。

《太上感应篇》作为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之一,旨在劝诫世众止恶扬善,被后世誉为“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刊印传播者众多,也是民国佛门泰斗印光大师一生最为推崇、刊印最多的三种经典之一。

如下摘录有《太上感应篇》四句精华箴言,于今非常具有醒世作用,若能读懂,则可以积德积福,去灾免祸!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太上感应篇》解读:读懂这四句箴言,积德积福,可去灾免祸!

01、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译文:不走邪恶的途径,譬如做苟且的财色等事,在没人看见的地方,遇到财色等事,亦不可有欺瞒人的想法。

不履邪径,即勿要沾染一切庸俗的事,譬如妄取人财、淫恶肆欲等。做人做事要有正确的人生信条,若是贪图一己之私,而做出苟且的事,只会让自己满身俗气,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淮南子》中说:“正身直行,重邪自息。”我们在立身处世中,无论是何处境,都应保持正直的品行,这才是真正人生存在的意义!

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其意为,我们是行善还是作恶,这一切都是难逃神明的眼睛。所以,古人说:“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即便是在无人见的地方,也应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不能心存侥幸而做苟且的事,如此才能不断接纳和完善自己。

《太上感应篇》解读:读懂这四句箴言,积德积福,可去灾免祸!

02、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译文:布施给他人的恩惠,绝对不要求回报。赠送给他人的财物,也绝对不要后悔。

古人云:“行善以孝顺为贵,积德以阴德为好。”所谓的“阴德”,即是行善事而不为人知,只是默默无闻的去做,不曾要求任何回报。

《了凡四训》 中说:“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可见,广积阴德的回报是善事中最大的,我们布施给他人恩惠,赠送给他人财物,应是怀有一颗无私的心,既不可想着得到回报,也不要有后悔的想法,如此方能甄于纯善,福祉亦能绵长深厚。

《太上感应篇》解读:读懂这四句箴言,积德积福,可去灾免祸!

03、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译文:心中起了善念,善事虽然还没有做,但吉神已经跟随着他。如果心中起了恶念,恶事虽然还没有做,但凶神已经跟随着他。

这里的“心起”,即一个心念的萌生,意在告诉我们行善作恶的先兆,就是在“起心动念”间。古人云:“与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矣;与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矣。”我们是得福报还是祸报,往往是我们在立身处世中,是怀善心或存恶意决定的,而这仅仅是我们心念的改变,更何况若是付诸于行动!

《太上感应篇》解读:读懂这四句箴言,积德积福,可去灾免祸!

04、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译文:若是曾经做过恶事,后来自己忏悔改过,并且能断除一切的恶事,奉行一切的善事,这样久久行之,必定能够获得吉庆,也就是所谓的转祸为福了。

这句话最重要的是“改悔”二字,忏悔改过、断恶修善是转祸为福的关键。佛家说:“世上有两种人最为稀有,一是不行恶法者,二是有罪能悔者。”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可能有过失,但最难得的是不隐讳过失,勇猛的改过。

而仅仅改过是不够的,《太上感应篇》教诲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正如佛家说“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样长久的在生活中实行,那么以前造作的罪业就能消散,新增的福报就会来到了。

《太上感应篇》解读:读懂这四句箴言,积德积福,可去灾免祸!

以上就是《太上感应篇》中所言的四句箴言,若能做到一半,便已是可以超凡入圣、转祸为福了。我们不仅要读懂,还要听之信之,而且要行之,实打实的落实到生活中去,积德积福,则可以去灾免祸,愿与君共勉!

不知道您对《太上感应篇》中阐述的四句箴言有何见教?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感悟!若您想继续学习更多国学经典的话,可以“关注”我!愿诸君六时吉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