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劇別稱知多少

廬劇別稱知多少

作者管亞偉近照

安徽有四大戲:廬劇、黃梅戲、徽劇、泗州戲。廬劇經老藝人從皖西傳至合肥後,得到發揚和興盛,並向巢湖、蕪湖、滁州以及江蘇南京等地傳播。在廬劇迅速成長、壯大的過程中,因地域不同,引起曲調的差異,劃分成“東、西、中、北”四路。“東路廬劇”流行於巢湖、蕪湖等地,“西路廬劇”流行於皖西大別山區的霍山、金寨等地,“中路廬劇”流行於合肥等地,“北路廬劇”流行於壽縣、淮南等地。說到“廬劇”這個名字,是在1955年經安徽省委宣傳部批准,正式啟用的。於人來說,這算是大號了,而在民間至今還存有各種稱謂。存在即是有理由的,下面我試著簡單解析這些別稱的由來:

有人稱它“花籃戲”。一是因為其早期演出的道具、服裝簡單,一副花籃子就可盛全部行頭;二是演出時花籃可充當必要的道具;三是有的班社演出前先派一人挑花籃,打場子招引人,然後再演節目,放在今天來說就是為了“獲取人氣”。由於影響大,致使鄰地河南至今還可尋見“花籃戲”的影子。

有人稱它“採茶戲”、“燈戲”。據史料記載早在唐代,位於大別山區的霍山縣就已經開闢有官茶園。隨之,採茶業興盛,採茶歌傳唱。節日來臨,燈會演出,大家熱鬧紛繁,也顧不上什麼專有名稱,不論曲藝、戲劇,都同樂於百姓。當然,“廬劇”確實從“採茶歌”和“花燈”中吸收了大量的藝術營養,特別是一些身段和舞蹈排列造型。廬劇傳統花腔中的“採茶調”痕跡亦明顯。

有人稱它“道祭戲”。這一點可能與“廬劇”借鑑、吸收了“端公戲”的精華,並在傳統唱腔裡保留有“端公調”、“神調”有關。“廬劇”的傳統劇目《休丁香》、《薛鳳英》、《河神》就是最好的例證。在“廬劇”發源地大別山區的六安、霍山一帶道教的興盛和影響之廣大也是其稱謂由來的一個重要原因。特別在祭祀時,當地至今還保留有置辦“鑼鼓棚子”這樣一種習俗。

有人稱它“稻季戲”、“稻齊戲”。解放前的“廬劇”藝人多走村穿戶,或大戶人家有紅白喜事請唱堂會,亦或是農閒時幾家合夥湊錢請戲消遣。稻子收割好了,人閒下來了,同時為了慶祝豐收,請來戲班唱上幾天,因此得名。

有人稱它“二小戲”、“三小戲”。由於起初的“廬劇”劇目情節簡單,多表現家庭瑣事或愛情故事,甚至就是扯閒篇,放在時下叫做“脫口秀”,人物少,一般只有一個花旦,一個小丑,故被稱為“二小戲”。後來為了豐富劇情,增加賣點,適當添加了一個儒雅小生角色,與旦角相配,與丑角互比,理所當然稱之為“三小戲”。

北方蚌埠、渦陽、蒙城一帶稱它“小蠻子戲”、“六安州戲”。所謂“南蠻北侉”,那麼稱“廬劇”為“小蠻子戲”自然也不為錯。“廬劇”的源頭,廬劇界多數人認為是在大別山區六安轄域內。我想,這裡被稱為“六安州戲”,更重要的是,相對來講六安可能離蚌埠、渦陽、蒙城一帶較為近一些,又因元末設“六安州”,故而被以傳出地命名。(這裡所指的是“西路廬劇”。)

這樣,江蘇南京一帶稱它為“和州戲”,也找到合理的解釋了。安徽和縣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唐為和州,轄歷陽、烏江、含山三縣,其中歷陽縣轄39個鄉和西梁山鎮,宋沿唐制。明直屬南京。辛亥革命後,改和州為和縣。(這裡所指的是“東路廬劇”。)

有人稱它“小倒(搗、道)戲”、“倒七戲”。“小戳小搗”、“小道”都表明了早先人們對這種藝術形式的鄙視態度。“小”與“大”相對,“小戲”在當地特指“廬劇”,而“大戲”則指京劇;“倒”與“正”相對,“倒戲”指活口詞或是調皮搗蛋、順嘴瞎悠的戲,“正戲”則指有固定劇本或歷史題材戲。為多數人熟知的一個別稱——“倒七戲”,又是怎麼形成的呢?在安徽省多數區域方言中“七倒(搗)八倒(搗)”或“倒(搗)七倒(搗)八”都是用來形容“辦事時,沒有規矩,不具備一定章程。”這是講,起初“廬劇”的故事內容單一甚至有的故事情節都不完整;唱腔多而雜;唱詞多為望風采柳,不固定,東拉西扯;服裝、道具不講究;沒有固定的編導和配曲;樂器過於簡單等等。總之,是對“廬劇”這樣一種藝術形式雛形的貶評。關於“倒七”,還有“顛三倒四無非七”的說法,是說臺詞一般每句為七字。

廬劇別稱知多少

作者所著《根在大別山——廬劇》

作為廬劇發源地皖西大別山區的人們又是如何稱呼它的呢?“二揚子戲”!作為廬劇特有的主調,其在下句和大過臺都大跳並用假聲演唱,構成了兩句一揚的旋律進行的規律而命名為“二揚子”。有些地方訛傳為“二涼”。其實,這裡是受“東路”的干擾了。眾所周知,“東路廬劇”的前輩藝人皆從師於“西路”,並完整吸取了“二揚子”唱法,後加以衍變。取名“二涼”,是由於口傳“揚”、“涼”韻同聲近,東路唱腔又悲愴、淒涼,故生名“二涼”。同是名字表情,名字達意,“西路”唱腔悠揚高亢,故原名“二揚子”,後“西路”新生代演員受傳統薰陶較弱,故聽從“東路”藝人之見,以致廬劇界公認“二涼”。主調“二揚子”在每部廬劇中均有使用,代表劇目當數傳統戲《秦雪梅》了!

廬劇別稱知多少

作者所著《中國廬劇大考》內頁

那麼,“廬劇”二字又是因何而來的呢?“廬劇”起源於皖西大別山區,興盛之地在皖中一帶,這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所以,名稱確定為“廬劇”。從這裡可以看出“廬劇”在安徽戲劇苑裡的地位舉足輕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