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喜看稻菽千重浪——合肥市文藝精品創作觀察

對於一名文藝工作者來說,文藝精品的創作是個人價值的完美體現;

對於一座城市來說,文藝精品的湧現是文化軟實力的生動體現。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藝創作,把實施文藝精品工程作為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的重要內容,想方設法鼓勵、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使我市的文藝創作活力不斷迸發、文藝作品質量穩步提升,各藝術門類都湧現出一批優秀作品。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這些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文藝作品或彰顯信仰之美,或展現傳統之美,或表現生活之美,以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為人民而作

喜看稻菽千重浪——合肥市文藝精品創作觀察

在合肥,去罍街茶館看皖逗喜劇社的節目已成為許多年輕人休閒娛樂的一種新方式。

晚8點左右,人們從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抽身而出,走進古色古香的茶館,品著蓋碗茶、嗑著瓜子,看最傳統的曲藝節目。

對大多數觀眾來說,這裡的演員可能只是能把他們逗樂的人,殊不知,他們中間可是藏龍臥虎。

臺上正在表演的孫銘澤、周玉峰,他倆創作的數來寶《第三者》獲得了第九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文學獎。“牡丹獎”是中國曲藝的最高獎項,也是令眾多曲藝人魂牽夢縈的獎項。

觀眾時而捧腹大笑,時而集體發出“籲”的聲音。合肥市曲藝團團長李翔坐在他們中間,審視著臺上的每一個節目,也觀察著觀眾們細微的表情。“‘皖逗’是我們合肥曲藝團市場化的試點品牌,我經常過來看看團里人原創節目的現場效果。所有的節目都是為觀眾所作,觀眾的反應可以最直觀地看出節目質量的高低。”李翔說。

今年10月,李翔為曲藝團又捧回了一座“牡丹獎”杯。他和同事邢語創作的小品《等愛回家》獲得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文學獎。一個曲藝團,連續摘得兩朵“牡丹”,不僅是合肥曲藝精品創作能力的體現,也是這座城市的驕傲。

李翔說,近年來,自己不少文藝圈的新老朋友都在文藝創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有國家級、省級的榮譽,也有各類大獎。

這些智慧和心血的結晶,不斷擴大著合肥文藝精品創作的版圖。

喜看稻菽千重浪——合肥市文藝精品創作觀察

繪畫作品《父親的1942》《雪淨萬年松》榮獲全國美展優秀獎;

攝影作品《遨遊》《觀魚燈》榮獲全國攝影大展優秀獎;

現代舞作品《命運》斬獲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現代舞大獎,實現了我省現代舞在該獎項上零的突破;

廬劇小戲《楊排風》《送香茶》榮獲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地方戲專業組金花獎;

舞劇《立夏》和廬劇小戲《三嫂告狀》等多部作品成功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立項名單;

在安徽省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2014-2017年)優秀作品獎評選中,原創舞劇《立夏》、電影《圩堡槍聲》、動畫電影《太空熊貓之英雄歸來》、歌曲《巢湖美》成功入選,入選數量位居全省第一。

……

2016年6月,著名作家洪放作為人才被引進合肥後,他將火熱的創作熱情融入到壯闊的時代背景中,創作了大量關於合肥的文學作品。

2017年,洪放的散文作品《合肥記勝》在《人民日報》刊發,一時間,讓合肥在全國範圍“圈粉”無數。

與朱斌峰、許冬林合作的報告文學《領跑者》發表於《人民文學》2018年第8期,再現了合肥科技創新的歷史與現實,塑造了一批合肥科技創新中的典型人物。

2017年底,洪放開始潛心創作長篇小說《百花井》。這部小說是市委宣傳部重點扶持項目,同時入選了省重點長篇扶持項目。作品以百花井邊三個家庭三代人在60年的歷史歲月中的變遷,反映合肥的歷史變遷,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發展。小說寫就後,被《中國作家》在頭條刊發,而後又被三辰影像出版社以《井中人》為名出版了單行本。

《井中人》出版後,有讀者給洪放寫信,說這小說寫得好,寫出了真實的合肥。洪放說,一個好的作品,歸根到底是為人民所作,因此不僅要反映足下土地發生的深刻變化,更要讓讀者在凝神閱讀中,感受到溫暖、鼓舞與啟迪,看到美好、希望和夢想。

合肥廣大舞臺藝術工作者也是這樣做的,他們摒棄浮躁,勇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振興地方戲曲文化的歷史使命,先後將《東門破》《孔雀東南飛之焦仲卿妻》《江姐》《梁祝》等精品廬劇大戲搬上舞臺。

與此同時,為滿足群眾的多元文化需求,市委宣傳部巧打“市場牌”,引進社會資本投入文藝創作生產。利用不到百萬元的啟動資金,撬動了超過千萬元的社會投入,先後拍攝了動漫電影《大熊貓傳奇》、電影《墓室頑童》《包公傳奇之天長案》等一批影視佳作。

“合肥市湧現出了一批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藝術作品。它們題材豐富,表現手法多樣,不僅體現了合肥文藝原創力的顯著提升,也不斷刷新著合肥文藝工作者勇攀文藝高峰的新高度。”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從人民中來

翻看“成績單”,合肥文藝精品的誕生進入了一個超越過往的豐沛時期。

是什麼按動了合肥文藝精品創作的“加速鍵”?

在洪放看來,是“創新高地”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及生活在這片沃土上的創新者,為文藝的創新創造提供了豐厚土壤和豐富素材。

“為了創作報告文學《領跑者》,我們先後到科學島和中科大先研院採訪。那些日子,合肥科技創新取得的成績以及勇於奉獻的科學家們讓我們久久沉浸在一種激動與感動之中。”

“在寫作《百花井》之前,我曾多次到百花井那一帶去採訪。在一些老居民家裡,談到城市變遷,大家都十分感慨。說合肥從前是個小縣城,一眨眼變成了大都市。寫出這種變化,是我創作的動力之一。”洪放津津樂道。

李翔摘回“牡丹”之後,團裡的年輕人常來向他取經。“其實說一千道一萬,就是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李翔笑著對記者說,“就像你們記者採訪一樣,一篇好的新聞報道離不開深入的採訪,離不開與時代、與百姓生活的同頻共振。”

獲獎作品《等愛回家》就是一個源自生活的作品。李翔、邢語多次參加“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深入皖北農村,採集創作素材。正是在採風中,他倆被“空巢老人”孤獨又落寞的生活狀態深深觸動,從而決定以此為題材進行創作。

不僅是現實題材,即便是歷史題材的作品,在創作前也離不開創作者的“深入”。2016年,10月的大別山區紅葉漫山。舞劇《立夏》主創團隊走進了立夏節起義的發源地——金寨筆架山農校,他們追著先人的足跡,在那片熱土上探尋、學習了整整一個月。紮實的採風為該劇的成功奠定了基礎。編劇郭明輝說,他曾去金寨數次,但此次採風讓他產生了更多靈感,讓他在靈感迸發中構思出幾個熱血青年關於信仰與青春、愛情與浪漫、奮鬥與犧牲的激盪人心、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如果說一個文藝精品與創作者密不可分,那麼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文藝精品的湧現,則離不開文化主管部門對文藝創作生產的組織引導。

喜看稻菽千重浪——合肥市文藝精品創作觀察

新版廬劇《梁祝》不僅成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還作為“中華優秀地方劇目”之一在全國進行巡演,讓合肥的地方戲——廬劇在全國熠熠生輝。回望來時路,這臺大戲的誕生,可不簡單:不僅有領導小組、創作小組、監審小組全程把控,審文本、審方案、審作品,抓調度、抓創作、抓進度,還經過了領導評、專家評、主創評的環節。

“你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感受到打造一個大型文藝精品的不容易,也才能深刻體會到組織引導的重要性。”合肥演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寧告訴記者,“特別對於一個大型舞臺劇來說,獨木難成林,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對劇目質量產生影響,這時候組織引導便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合肥市還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既有頂層設計也有具體舉措,為文藝創作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了鼓勵文藝工作者潛心創作,合肥市對各類文藝精品創作予以扶持;對增強舞臺藝術表現力的聲光電綜合集成應用項目給予借轉補資助;對符合條件的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和精品原創舞臺劇、影視動畫作品等給予事後獎補。

不僅如此,合肥市還推出了《合肥市文藝精品扶持暫行辦法》,對獲得省級以上規定文藝獎項的優秀作品給予配套資金獎勵;出臺《合肥市宣傳文化名家工作室建設暫行辦法》,建立宣傳文化名家工作室,進一步築牢我市文藝創作基石;制定實施《關於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合肥市促進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發展扶持和管理辦法》,調動各方力量、匯聚各方資源,支持文藝精品創作。

至此,在合肥,已初步形成有規劃、有項目、有資金、有組織的文藝精品創作格局。

到人民中去

一部文藝作品能升格為“文藝精品”,不能僅以有沒有獲獎來衡量,還要傳得開、留得下,為人民群眾所喜愛;更不能拿了獎,就束之高閣,最終還是要給百姓看,讓百姓打分。

今年8月7日、8日,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資助項目,合肥新版原創舞劇《立夏》在亞洲最大劇院綜合體、中國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國家大劇院驚豔亮相。60餘位舞蹈演員用精湛的藝術表現力將那段不容忘卻的歷史和英雄形象深深烙印在首都觀眾心中,觀眾們的掌聲也一次次響徹在歌劇院大廳裡。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這部舞劇沒有枯燥的說教,卻讓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也感受到了合肥這座城市的文化軟實力。”有過20多年軍旅生涯的北京觀眾、北京戲曲評論學會會員董江對記者說,“我要感謝合肥為北京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送來了這麼好的一部紅色舞劇。”

為了讓更多群眾欣賞到文藝精品,市委宣傳部組織文藝工作者帶著文藝精品參加“廬州放歌”“走向文明”“炫動的音符”進基層文藝巡演活動,還舉辦了2018合肥市廬劇惠民演出季等各類精品文藝惠民活動。

群眾的反應是作品好與不好最不失真的“鏡子”,所以當文藝作品回到人民中時,其品質又能在人民“檢閱”中得以提升。

新版廬劇《梁祝》從搬上舞臺起,整個劇組幾乎都在馬不停蹄地巡演,從城區走進各縣(市)區,從合肥市演到安徽省,從安徽省邁向全國。“巡演是接受各地觀眾檢閱的一種最好形式。我們每次都會很認真地收集觀眾的意見和建議,再回過頭對劇本進行再加工、打磨。因為精品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不斷回到人民中去,才能汲取養分,成為更優秀的作品。”該劇導演錢濤說。

孫銘澤和周玉峰排出作品《第三者》後,在罍街茶館一口氣演了15天。每演一次就根據觀眾反響修改一次,直到演出結束,這個本子修改了近20稿。也正是有了觀眾的一次次“檢閱”,才為《第三者》的日臻完善,並最終獲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洪放已經能夠在公務和寫作的狀態中自由切換,但他仍然最喜歡在夜深人靜時寫作。

“因為這個時候心是最寧靜的。當你寫作時,好像是面對著讀者在寫,把心中所思所想‘講’給他們聽,這是一種心靈的交流。而當作品出爐,讀者或在網上留言,或寫信反饋,或直接轉載時,這是讀者與我的又一次交流。每一次交流、碰撞的感悟、欣喜與收穫是我進行下一次創作的動力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