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疙瘩湯

皖西疙瘩湯

皖西疙瘩湯

疙瘩湯,皖西叫“疙瘩頭子”,也叫“面魚兒”,國內許多地方都有。這是一種簡單的麵食。北方人喜歡叫它“撥魚兒”、“撥疙瘩”等等。

疙瘩湯的主要食材是麵粉,麵粉加水,有的還加入雞蛋和少許鹽(主要是為了使其鬆軟、有味),用筷子攪拌,調成糊狀後還須不停地攪,直到麵糊變得筋道,這一過程全靠手腕用力。和麵糊兒時,要用筷子順著一個方向反覆攪,使麵糊兒既沒了生面疙瘩,又有了勁兒,然後餳一會兒再下鍋,煮熟了以後特別筋道兒。麵糊攪勻後,一般用筷子將麵糊輕撥至燒開的湯中,直到麵糊撥完為止。其間,撥一下要將筷子在清水中蘸一下,防止麵糊黏結在一起。熟練的人手頭兒快,撥一個面魚兒蘸一下筷子,動作連貫,一氣呵成。待面魚起鍋時,加入幾棵青菜及鹽、味精、胡椒粉等調味品即可食用。煮熟後一個個浮起,確有幾分像小魚兒,這就是“面魚兒”名字的由來。單是看,就令人生津。筋道、爽口是其最大的特點。在皖西大別山土生土長的人,幾乎都吃過疙瘩湯。

早先,京劇名家黃潤甫先生在傳統劇目《姚剛反漢》裡唱有“扒拉皖西的疙瘩湯”一句詞。

黃三爺是北京人,怎麼戲中的唱有皖西吃食呢?聽京劇大師李洪春的弟子李誠麟先生說,黃三爺曾在安徽“小魁星”班科班學戲於盧勝奎。回至北京登臺,為伺候好臺下的主,擱今天說,就是為適應觀眾,為讓北京的觀眾易懂,改唱為“扒拉米星的疙瘩湯。”“米星”就是細小的意思。之後,師從黃三爺的弟子候喜瑞、郝壽臣等名家也就皆隨唱“扒拉米星的疙瘩湯”了。這說明皖西疙瘩湯在當時就已名聲大噪,為可口美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