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到底有何魅力?讓君主總是對其欲罷不能,既愛又恨!

法家到底有何魅力?讓君主總是對其欲罷不能,既愛又恨!

說到法家,大家估計會想到韓非與李斯,一個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一個是權傾朝野的大秦帝國宰相。其實,咱們看到的法家人物,幾乎都是和政治權利掛鉤的,但是又有一個很諷刺的問題是,法家的代表幾乎到最後都沒有一個能夠得到善終的,和生前輝煌形成強烈的對比。

法家到底有何魅力?讓君主總是對其欲罷不能,既愛又恨!

法家,俺熊大認為最適合解釋他們的就是:君主意志。為啥呢?聽俺熊大慢慢道來。

前面咱們說過儒家,但是和儒家做法完全相反的便是法家了,在法家看來,儒家的理念也太迂腐了,既然明知其不可,還要為之,有什麼用呢?時代已經變了,你還非得依照過去的傳統,不去理解現實的變化,只能是一群書呆子,不可能成事兒,而只會把天下帶入危險的境地。

"守株待兔"這個成語,就是出自法家人物韓非子的著作中。他說,想要用古代的政治邏輯,來治理當代的民眾,基本上就是守株待兔的愚蠢方法。估計,這會儒家要暴起了:你行你上!

法家到底有何魅力?讓君主總是對其欲罷不能,既愛又恨!

法家當然不會認慫,那該怎麼辦呢?索性就用"法"來取代"禮",開創一套新的制度。為了能夠推行"法",君主就必須懂得如何應用詭詐之術來控制人,懂得如何利用甚至創造對自己有利的局勢。

於是乎,法家三寶就應允而生了,"法術勢",就是法令、權術、局勢。儒家強調恢復"禮","禮"來自傳統,貴族是"禮"的載體;法家強調創建"法","法"出自君主意志,官僚是法的執行者。

回想一下,前面文章中,咱們說到的君主、貴族、官僚的博弈關係,各諸侯的君主們肯定不會願意接受儒家,而更願意接受法家。所以,孔子和孟子都曾周遊列國,都沒得到過重用,反倒是法家的人佔據各種高位。

法家到底有何魅力?讓君主總是對其欲罷不能,既愛又恨!

有趣的是,法家的鼓吹者往往在本國是不受歡迎的,無論是商鞅還是李斯,都是在別國建功立業。韓非雖然在別國沒有能夠建功立業,但在本國也從沒獲得過機會。原因在於,君主需要官僚在本國沒有根基,才能聽使喚;倘若是出身本國的法家,他總會有各種根基,這種人又太懂得法術勢,很容易成為君主忌憚的對象。前面咱們說過。君主對法家是既愛又恨,一方面是離不開法家的支持,另一方面,又擔心法家有力量後自己難以掌控。

脫離了家鄉的遊士,如漂泊浮萍,孤身一人,榮華富貴都依賴於君主,君主最喜歡這樣的人了。所以,法家只能在別國成事。

讀完這裡,你是不是覺得社會套路太多,那就對了,要想自己當家作主,唯有努力,才能改變自己命運。

欲知下回故事,請關注熊大的歷史小課堂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