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怎麼種植能高產?出現赤黴病怎麼辦?怎麼防治?

小麥是小麥屬植物的統稱,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

起源於中東新月沃土(Levant)地區,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農作物之一,

小麥的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麵粉後可製作麵包、饅頭、餅乾、麵條等食物;

發酵後可製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質燃料。

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維生素A及維生素C等。

那麼小麥怎麼種植能高產?出現赤黴病怎麼辦?怎麼防治?

小麥怎麼種植能高產?出現赤黴病怎麼辦?怎麼防治?

一、小麥需肥特性

1、氮是細胞原生質、葉綠素等的組成成分,充足的氮素可以促進根、莖、葉的生長,增加葉面積和有機物的積累。在幼穗雌雄蕊分化時施氮,可以減少不孕小花而增加粒數。

2、磷是細胞核的重要成分,並參與細胞的合成反應和糖、氮的正常代謝。小麥對磷反應敏感,缺磷會抑制根系發育,分櫱減少,葉色暗綠髮紫,成熟延遲,最後使粒重下降,品質不良。

3、鉀能提高光合效率,促進對氮和磷的吸收,提高體內纖維素、木質素含量,使莖稈堅韌抗倒。保證鉀肥供應,還能提高葉水勢、葉片持水力,顯著地增強抗旱作用。

小麥怎麼種植能高產?出現赤黴病怎麼辦?怎麼防治?

二、栽培技術

1、選用優良品種

今年良種補貼項目推廣了3個優質、高產、抗逆力強的冬小麥品種:濟麥22、泰農18、聊麥18,群眾可以有選擇的使用。

2、施足底肥

原則是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穩氮、增磷、補鉀及微肥。一般畝施有機肥 1000-2000公斤,配方肥40公斤左右;硫酸鋅1公斤,在整地前均勻撒施,及時深翻入土。

3、精細整地

整地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播種質量。經常採用旋耕或免耕機播種的地塊,3年以上一定要深翻一次(25釐米左右);秸稈直接還田的秸稈要細碎,清除過長的破碎秸稈,1畝秸稈還田2畝,整地時要把土地耙碎、耙透,使耕層深淺一致,表土細碎,達到上虛下實,無明暗坷垃,地面平整,無根茬的標準。

4、種子處理

未拌種的種子要進行處理防治病蟲害,可選用質量較高的的種衣劑或用單劑拌種,單劑防治病害可用烯唑醇、多福酮或多菌靈按種子量的0.2%拌種;防治地下害蟲可用3911或辛硫磷按種子量的1.5%拌種。

5、適期播種

適宜播期在10月5-13日,播深為4-5釐米,晚播地塊適當增加播種量,小麥平均行距22.5釐米。播種後用石磙壓實保墒,以利於小麥出苗。秸稈還田地塊增加1.5公斤播種量。

6、冬前和春季水肥

冬前水肥是保證小麥順利越冬,早春防凍、防旱的重要措施。冬前土壤相對含水量大於65%時,可免澆防凍水,在小於65%時,要澆好封凍水,澆後及時劃鋤鬆土,防止地面龜裂,透風傷根,造成死苗。 冬後追肥,地力差的地塊應施兩次肥料,第一次在小麥返青期,可選擇總含量≥40%(35-0-5)的配方肥或追施尿素,每畝20—25公斤;孕穗時追施第二次孕穗肥,可施用7-8公斤尿素;中高產田應將追肥時間後移到拔節期一次施用,可選擇總含量≥40%(35-0-5)的配方肥或尿素,每畝20-25公斤。及時澆好起身水、拔節水和灌漿水。

7、化學除草和麥田化控

拔節前,小麥耐藥性最強,可用麥草淨等對路藥劑噴霧,進行化學除草;為防止小麥徒長和後期倒伏,可用多效唑等化控劑進行化控。以上藥劑注意溫度過低時禁用,以免影響效果,拔節期後停用,避免產生藥害,影響小麥結實。

8、根外追肥

小麥後期根系吸收能力越來越差,可在開花期及時進行葉面施肥,促進植株健壯,增強葉部光和能力,提高小麥抗病、抗乾熱風能力,可選用磷酸二氫鉀、硫酸鋅葉面噴施,隔7天再噴一次。

小麥怎麼種植能高產?出現赤黴病怎麼辦?怎麼防治?

一、症狀分類

1、苗腐

是由種子帶菌或土壤中病殘體侵染所致。先是芽變褐,然後根冠隨之腐爛,輕者病苗黃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溼度大時產生粉紅色黴狀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2、穗腐

小麥揚花時,衩在小穗和穎片上產生水浸狀淺褐色斑,漸擴大至整個小穗,小穗枯黃。溼度大時,病斑處產生粉紅色膠狀黴層。後期其上產生密集的藍黑色小顆粒(病菌子囊殼)。用手觸摸,有突起感覺,不能抹去,籽粒乾癟並伴有白色至粉紅色黴。小穗發病後擴展至穗軸,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3、莖基腐

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發生,麥株基部組織受害後變褐腐爛,致全株枯死。

4、稈腐

多發生在穗下第一、二節,初在葉鞘上出現水漬狀褪綠斑,後擴展為淡褐色至紅褐色不規則形斑或向莖內擴展。病情嚴重時,造成病部以上枯黃,有時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黃穗。氣候潮溼時病部表現可見粉紅色黴層。

二、誘發病原

該病由多種鐮刀菌引起,主要有禾穀鐮孢、燕麥鐮孢、黃色鐮孢、串珠鐮孢和稅頂鐮孢等,都屬於半知菌亞門真菌。優勢種為禾穀鐮孢,其大型分生孢了鐮刀形,有隔膜3—7個,頂端鈍圓,基部足細胞明顯,單個孢子無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紅色粘稠狀。小型孢子很少產生。有性態為玉蜀黍赤黴,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殼散生或聚生於寄主組織表面,略包於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頂部呈疣狀突起,紫紅或紫藍至紫黑色。子囊無色,棍棒狀,大小100—250×15—150(μm),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無色,紡錘形,兩端鈍圓,多為3個隔膜,大小16—33×3—6(μm)。

三、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我國中、南部稻麥兩作區,病菌除在病殘體上越夏外,還在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種作物病殘體中營腐生生活越冬。翌年在這些病殘體上形成的子囊殼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麥揚花期。借氣流、風雨傳播,濺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葯上萌發,先營腐生生活,然後侵染小穗,幾天後產生大量粉紅色黴層(病菌分生孢子)。在開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穗腐形成的分生孢子對本田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對鄰近晚麥侵染作用較大。該菌還能以菌絲體在病種子內越夏越冬。

在我國北部、東北部麥區,病菌能在麥株殘體、帶病種子和其它植物如稗草、玉米、大豆紅蓼等殘體上以菌絲體或子囊殼越冬。在北方冬麥區則以菌絲體在小麥、玉米穗軸上越夏越冬,次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子囊殼放射出子囊孢子進行侵染。赤黴病主要通過風雨傳播,雨水作用較大。春季氣溫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於50%形成子囊殼,氣溫高於12℃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氣潮溼的情況下,子囊孢子成熟並散落在花葯上,經花絲侵染小穗發病。遲熟、穎殼較厚、不耐肥品種發病較重;田間病殘體菌量大發病重;地勢低窪、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間鬱閉發病重。

小麥怎麼種植能高產?出現赤黴病怎麼辦?怎麼防治?

四、防治方法

1、選用抗(耐)病品種

目前雖未找到免疫品種,但有一些農藝性狀良好的耐病品種,如蘇麥3號、蘇麥2號、湘麥1號、揚麥4號、萬雅2號、揚麥5號、158號,遼春4號、早麥5號、興麥17、西農88、西農881、周麥9號—矮優688系、新寶豐(7228)綿麥26號、皖麥27號、萬年2號、鄭引1號、2133、寧8026、寧8017等。春小麥有定豐3號、寧春24號。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選用。

2、農業防治

合理排灌,溼地要開溝排水。收穫後要深耕滅茬,減少菌源。適時播種,避開揚花期遇雨。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合時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播種前進行石灰水浸種,方法參見小麥散黑穗病。

4、藥劑防治

①用增產菌拌種。每6672用固體菌劑100—150g或液體菌劑50ml對水噴灑種子拌勻,晾乾後種。

②防治重點是在小麥揚花期預防穗腐發生。在始花期噴灑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60%多菌靈鹽酸鹽(防黴寶)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505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50%多·黴威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605甲黴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隔5—7天防治一次即可。也可用機動彌霧機噴藥。此外小麥生長的中後期赤黴病、麥蚜、粘蟲混發區,667m2用40%毒死蜱30ml或10%抗蚜威10g加40%禾枯靈100g或60%防黴寶70g加磷酸二氫鉀150g或尿素、豐產素等,防效優異。

小麥怎麼種植能高產?出現赤黴病怎麼辦?怎麼防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